藍麗
關鍵詞:灰吹;分金;回收率;干擾
1 項目背景
采用YS/T 955.1—2014《粗銀化學分析方法 第1部分:銀量的測定 火試金法》[1](銀質量分數(shù)為40.000%~99.900%)測定哥倫比亞合質金。在合粒分金過程中,分金液呈現(xiàn)綠色,經(jīng)原子吸收測定發(fā)現(xiàn),分金液中有較高質量分數(shù)的銅,合粒中的銅在灰吹過程中不能完全分離,部分殘銅會在分金時進入分金液。在坩堝分金時,金卷中的殘銀質量分數(shù)較高。受坩堝體積、分金溫度、分金時間及不同人員操作的影響,分金卷增量出現(xiàn)不同結果,導致銀的檢測結果出現(xiàn)系統(tǒng)誤差。為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需通過試驗分析殘銅和殘銀對銀回收率的影響。
2 項目調研
檢測多批次哥倫比亞合質金(數(shù)據(jù)見表1),銀質量分數(shù)為50.000%~68.000%,銅質量分數(shù)為1.000%~25.000%??紤]該地區(qū)的合質金來料及熔煉方式穩(wěn)定,抽檢部分樣品中的鉑、鈀、釕、銠、銥、鋨等雜質元素,質量均低于0.100 mg。
3 資料檢索
目前,合質金中銀質量分數(shù)的檢測方法有YS/T 955.1—2014(銀質量分數(shù)測試范圍為40.000%~99.900%)和YS/T3027.2—2017(銀質量分數(shù)測試范圍為0.500%~50.000%)。YS/T 3027.2—2017[2]對鉑、鈀、釕、銠、銥、鋨、銅、鋅、鎳、鐵、銻、硒、碲、鈦、鎢、鉍的質量分數(shù)有允許限量。YS/T955.1—2014的檢測對象不含鉑、鈀、釕、銠、銥、鋨等鉑簇元素,但對銅沒有質量分數(shù)要求。樣品的銀質量分數(shù)基本在50.000%~70.000%,選用YS/T 955.1—2014進行檢測。
4 技術路線
稱取定量的純金、純銀及純銅。其中,金量接近樣品中的金量,銀量按照金量的2.5倍進行稱量,稱取0.200 g金、0.500 g銀,銅按高低質量分數(shù)加入試驗樣品,每種質量分數(shù)的銅稱取3份,計算回收率及各回收率之差。
5 試驗部分
5.1 方法原理
稱取一定量的合質金試料并適當加入定量的銀,包于鉛箔中,在高溫熔融狀態(tài)下進行灰吹,鉛等賤金屬被氧化,與金銀分離,稱得金銀合粒質量。由金銀合粒制成的合金卷經(jīng)硝酸分金后稱量,按差減法計算銀量,用隨同測定的純金、純銀標樣校正后,計算試料中銀的質量分數(shù)。
5.2 試劑材料
(1)純金(純度不低于99.990%);(2)純銀(純度不低于99.990%);(3)純銅粉(純度不低于99.990%);(4)鹽酸(1.19 g/mL,分析純);(5)硝酸(1.42 g/mL,分析純);(6)醋酸(分析純);(7)鉛箔(純度不低于99.990%);(8)鎂砂灰皿;(9)50 mL分金坩堝。
5.3 設備
(1)原子吸收光譜儀(型號:ICE3300,設備編號:ZJSA068),附銀空心陰極燈;(2)高溫箱式電阻爐;(3)百萬分之一天平;(4)碾片機。
5.4 試驗方法
(1)配制模擬樣。按接近日常樣品的金量、金銀比為1.0∶2.5,稱取0.200 g金、0.500 g銀,按日常樣量0.500 g計,分別加入0.025、0.050、0.075、0.100、0.125、0.150、0.250 g的純銅,即配制銅質量分數(shù)為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50.000%的試驗樣(每個質量分數(shù)段的銅樣品配制3份)。需注意,銅的允許限量為0.500 g,試料含銅量不超過212.000 mg,銅質量分數(shù)在42.400%,此次試驗確定的銅上限為50.000%。
(2)按YS/T 955.1—2014《粗銀化學分析方法 第1部分:銀量的測定 火試金法 》操作步驟5.2.1至5.2.4.1。
(3)合粒中金量及合粒、分金液中銅的測定。將合金卷放入30 mL瓷坩堝中,加入經(jīng)預熱的(1+1)硝酸20 mL,水浴分金40 min,然后將分金液倒入250 mL燒杯中。向原坩堝合金卷中加入(2+1)熱硝酸,繼續(xù)分金40 min,將分金液及清洗液(金卷熱水洗不少于5次)與第一次分金液合并。在燒杯中加入10 mL濃鹽酸加熱微沸,取下冷卻,用水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混勻。用原子吸收法測定分金液中的銅量。分金卷熱水洗滌5次后烘干、冷卻、稱重,然后放回原坩堝中,加入20 mL(1+1)王水,低溫加熱至金卷完全溶解,取下冷卻,用水定容于25 mL比色管中,混勻。用原子吸收法測定金卷中的銅量。
(4)按純金、純銀校準值計算銀損失率或損失量。
5.5 結果計算
5.6 試驗結果
(1)分別按式(3)、式(4)、式(5)、式(6)計算銀回收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見表2。
(2)補充試驗。在金銀校正標樣加入15.000%銅后,用分金籃分金,兩次分金總時間為55 min,測得金卷中的銀增量和銀量,數(shù)據(jù)如表3所示。
5.7 結論
5.7.1 銅對銀回收率的影響
(1)當銅質量分數(shù)不超過15.000%時,按式(3)計算,銀平均回收率為99.880%左右;按式(4)計算,平均回收率能達到100.000%(見表2中第6列數(shù)據(jù))。
(2)當銅質量分數(shù)大于15.000%時,隨著樣品中加入銅量越高,銀的回收率下降[按式(5)計算,見表2中第7列數(shù)據(jù)]。
(3)當銅質量分數(shù)大于20.000%時,隨著銅量增加,合粒趨于扁平狀。按式(4)計算,銀回收率小于99.800%,達不到方法準確度要求(見表2中第6列數(shù)據(jù))。
(4)當銅質量分數(shù)大于30.000%時,合粒呈橢圓形,且銅質量分數(shù)越高,成形越不完整,碾片起毛刺概率越高。
標準金銀校正銅的補正試驗:于標準金銀校正樣品中加入15.000%的純銅,在銅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25.000%、30.000%、40.000%時進行3次平行試驗,銅質量分數(shù)為30.000%的樣品回收率按式(4)計算(見表3數(shù)據(jù)),從表2第6列的99.500%提高到表3的99.890%。銅質量分數(shù)為40.000%時,樣品回收率為99.270%,達不到方法準確度要求(見表2~3)。
5.7.2 金卷中銀對銀回收率的影響
(1)金卷中銀殘值對銀的檢測結果影響較大,表2第5列不加殘銀與表2第6列加入殘銀計算的回收率差值見表2中第9列數(shù)據(jù),金卷中銀殘值越高,差值越大。
(2)方法YS/T 955.1—2014中銀量的計算公式是乘以銀的校正損失系數(shù),而方法YS/T 3027.2—2017中銀量的計算公式是加上銀的校正損失量計算,試驗數(shù)據(jù)證明,兩種方式進行銀損失校正的結果基本一致(見表2第11列數(shù)據(jù))。
6方法改進建議
(1)計算結果時應加入分金卷中的殘銀,同時加入銀損失量或乘銀損失系數(shù),目前,采用計算公式(6)能有效提高準確度(見表4)。
(2)對未知銅質量分數(shù)的樣品,應先測銅。當銅質量分數(shù)為20.000%~30.000%時,可在標準金銀校正時加入15.000%的銅減少干擾。當銅質量分數(shù)高于30.000%時,需重新選擇檢測方法。
(3)使用分金籃分金,可降低銀增量并縮短分金時間,考慮銀增量參與計算,僅優(yōu)化了分金時間。原坩堝分金時間為第一次(1+1)硝酸在80~90 ℃下分金40 min,第二次(2+1)硝酸在80~90 ℃下分金40 min,因沸水浴加熱分金溫度約為85 ℃,金卷中的銀殘值在600.000~1 000.000 mg;使用分金籃后,(1+1)硝酸在80~90 ℃下分金30 min,(2+1)硝酸在100~110 ℃下分金25 min,銀增量可降至50.000~200.000 mg。
7 操作過程注意事項
(1)鉛箔用量根據(jù)樣品純度進行適當調整,雜質越多,鉛箔用量越大,金銀合量80.000%~90.000%的樣品鉛箔量在10.000~12.000 g。鉛箔要包緊排出空氣,防止濺跳并污染其他試樣。
(2)灰皿預熱時間要充分,到920 ℃后至少保溫30 min。
(3)退火可使金銀分布更加均勻,避免碾片出現(xiàn)毛刺。
(4)為保證樣品分金前厚度一致,在碾片過程中,每一步均與標樣同時并保持進度一致。
(5)分金前需用熱水洗滌3次,確保無氯離子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