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善杰
一、反復研讀,明晰題意,提升解題能力
閱讀活動并非被動展開,學習者應當以知識獲得者的角色進行數學閱讀。但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更習慣于“聽講”而并非“讀書”,所以解決數學問題時往往也需要在教師有目的地反復強調下才能更加正確地解析題意,這也是為什么在平時的課堂中學生都能正確解題,而考試時卻并不理想的根源了。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反復研讀題目,自主明晰題意,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案例1:蘇教版二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三)”。出示問題:紅紅有16顆糖果,芳芳再增加3顆就與紅紅同樣多,芳芳現在有多少顆糖果?
師:請大家思考并列出算式進行解答。
學生在囫圖吞棗般讀題后,不假思索地進行解答,快速列出算式。
師:下面,請一個同學板演自己所列的算式。生,:16+3=19(顆)。
師:他所列的算式正確嗎?
大部分學生點頭表示贊同生,的觀點,也有極小部分學生小聲議論。
分析:從上述教學片段不難看出,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源于思維定勢一“增加”即加法,“減少”即減法。那么,該如何擺脫這樣的思維定勢?想要杜絕這種審題不仔細、無法準確把握題意、粗讀卻不思考的行為,需要教師時刻提醒學生通過反復研讀題目來明晰題意,以獲得對題目本質的把握和理解。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在另一個班級授課的時候對教學進行了調整。
師:拿到一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反復研讀,直至讀清讀透題意,下面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反復讀一讀題目。
師:在讀完題后,你們知道紅紅和芳芳誰的糖果多一些呢?(紅紅)
師:非常好,那就請大家列出算式并解答。
思考:研讀題目,是學生順利解決問題的基礎。對于小學生而言,粗讀題目往往只能大概了解題意,易造成關鍵性條件的遺漏。因此,需要在初讀之后再次細細研讀題目,去展開解題分析、去進行解題嘗試、去推理解法,通過反復推敲明晰題目中的各個要素,厘清題目的內涵和要求,以促成題目的準確獲解。同時,教師還需要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圈、點、畫、批,即圈出關鍵字句,點出重要概念,畫出有用條件,批注相關公式等。長此以往,他們通過訓練,可以自主掌握一套有效的解題策略,審題能力和解題能力也可以有效提升。
二、充分閱讀,釋疑解惑,提升學習興趣
小學生是生動活潑的生命個體,只有在興趣的積極影響之下,學生才能愉快而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高效地思考、探索和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需要優(yōu)化教學過程,通過有效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充分閱讀,在閱讀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釋疑解惑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活躍。
案例2:蘇教版四下“數字與信息”。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討論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什么方法可以為全校學生編制校牌?
學生展開討論,并提出了多種編制方案。
師:每一個設計都有自身的設計理念,你們剛才提出了那么多的方案,哪一種最好呢?誰能說服別人支持自己的觀點呢?
師:我們一起來閱讀一下課前搜集到的有關編碼的材料,看一看是否有所收獲。
學生立刻取出準備好的材料,有電話號碼、車牌號碼、郵政編碼、身份證號、門牌號等。
師:選擇哪一份材料進行閱讀呢?
生:我覺得身份證最具權威性,我們可以閱讀身份證材料進行研究。
師:真是不錯的建議,讓我們開始吧!課件出示:
……
生2:這些號碼都是從“35×××”開始的,每個都有這些相同的數字,為什么呢?它們表示什么?
生3:“20100105”“19781208”等,這些數字似乎代表著同一種意思,它們肯定是有相似之處的,表示的是什么呢?
……
思考:“疑”是思考的開始,“疑”也是學習的開端,在面對一些數學現象時,我們的學生常常陷入無法描述與表達的尷尬之中。引導學生閱讀,可以讓他們溝通數學知識與自身的思維困惑,通過與課本對話來理解問題,理解數學知識,理解知識本質。以上案例中,教師設計合適的閱讀情境來引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搭建進入閱讀的橋梁,促進了學生對生活現象的理解,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和深度思考的過程,并在合作討論與講練結合中,促進知識網終的建構,同時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變得清晰化和條理化。
三、有效閱讀,促進思考,發(fā)展數學思維
閱讀活動是一項思維活動,數學閱讀過程中發(fā)生的互動交流是思維活動的載體。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生常常只是關注問題的答案,而不善于通過數學閱讀去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不習慣運用自己的語言去交流和表達,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思維卡殼的情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有效策略引導學生有效閱讀,以此來促進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實現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案例3:蘇教版三下“認識噸”。
教師用課件展示精心準備的一篇科普繪本故事《藍鯨是最大的嗎》,讓學生充分感悟單位換算的方法。
師:看了這個繪本,你們有什么想法嗎?
生:原來還可以用類推的方法換算!
師:這一袋大米的重量剛好是10千克,誰愿意來提一提,感受10千克的重量。
師:那你們覺得1噸應該是……
生(齊):就是100袋大米的重量。
教師出示問題:一艘軍艦重2000()。
學生展開了火熱的討論。
生,:這艘軍艦可以裝下多少袋大米呢?
生2:我們可以通過類推換算來完成這類問題。
……
思考:閱讀是促進思考的有效手段。本案例中,教師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為學生提供與數學文本對話的機會,讓學生進行主動思考。此時,教師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點撥和引導,為學生有效閱讀提供助力,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類比、聯(lián)想等思維活動,將對知識的掌握和問題的認識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