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勤
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碰撞在所難免,有的孩子次數(shù)少,有的多;有的孩子受傷程度重,有的輕;有的身體設有受到傷害,但是心理上影響較大……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會緊張、著急、生氣、心疼、自責、埋怨,同時也會因為自身專業(yè)性不足,在事后的處理過程中存在困惑。結含案例,我想給家長們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希望增強家長處理孩子沖突問題的專業(yè)性。
1我家孩子是故意推人嗎
案例中,得知石頭推了小五并導致小五受傷后,石頭媽媽非常著急。她既擔心小五的傷情,又擔心石頭真的像小五媽媽說的那樣趁老師不在故意推小五。石頭媽媽的心里存在一個疑惑:孩子真的是故意推人嗎?
基于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看待孩子
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之間出現(xiàn)肢體沖突常常是因為他們內(nèi)心有某種需要(如希望對方安靜地坐好,希望對方離自己遠一點等),但是他們還不能像成人那樣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于是會直接用動作表達自己的意愿。同時,他們?nèi)狈π袨楹蠊念A見,并不清楚推人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長認定孩子是故意推人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使孩子產(chǎn)生不滿情緒,后續(xù)的教育效果則會適得其反。
客觀判斷孩子的行為動機
家長在看待孩子的行為動機時,需要擺脫慣性思維或主觀判斷。家長平時要多留心觀察,努力理解孩子行為所反映的需要或意愿。當沖突事件發(fā)生時,家長要先了解事件的整個過程再做判斷,而不是武斷下結論。當家長理解了孩子,并幫助孩子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的時候,孩子緊張的心情就會放松下來。孩子滿足了被理解、被關愛的需要,家長后續(xù)的教育就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了。
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與此同時,家長也需要反思:孩子非理性行為中是否有自己的影子。孩子好模仿,這是他們學習成為社會人的方式,在模仿的過程中他們會不加鑒別地吸收,所以家長的良好榜樣對孩子來說特別重要。家長可以反觀自己平時教育孩子的行為,如確實存在動作或語言粗魯?shù)那闆r,就進行調(diào)整,用平靜、溫和的語言和動作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孩子推了人,我該馬上批評他嗎
說到教育孩子,很多家長可能會選擇嚴厲批評,如"你怎么這么不懂事”“真是無法無天”“以后好好長點記性”。有的家長批評前連具體情況都不了解。一些家長認為批評是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有些家長擔心不嚴厲批評自己的孩子會被對方認為自己在袒護孩子。但是,批評真的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嗎?
閑平和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孩子容易受家長情緒的影響,家長的焦慮和怒氣會導致孩子產(chǎn)生緊張和害怕的情緒。在不良情緒影響下,孩子既不能很好地理解家長的批評,也不能接受,特別是孩子在不認為自己有錯的情況下,批評就更不能發(fā)揮作用了。此外,孩子記憶保持的時間不長,間隔久了,孩子可能像案例中的石頭那樣忘記了之前發(fā)生的事。此時,家長的批評就更沒有作用了。
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以及正面、具體的引導。我們可以先抱抱孩子,讓孩子緊張的情緒舒緩下來。然后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正面表達想法,如“看到他站在椅子上你有點擔心,怕他摔跤對嗎?你想讓他下來”。當家長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孩子就會感受到關愛,從而信任家長。之后,家長可以指出推人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如“你推人,他就摔下來了,會受傷,他會很痛”。最后,再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如“你可以告訴他這樣太危險,請他下來,或者請老師幫忙”。
研究認為,鼓勵對孩子形成良好行為更有幫助,擁抱、傾聽、理解、信任、說理等是對孩子良好行為的鼓勵。當然,并不是說批評這個方法就不能用,而是家長要用平靜的心情和孩子溝通,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以理服人。
為孩子展現(xiàn)良好的情緒控制力
對孩子來說,情緒積極穩(wěn)定的家長能讓他受益終生。當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后,家長出現(xiàn)焦慮、生氣等情緒是很自然的,不過這些不良情緒不利于問題的處理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長。其一,孩子會產(chǎn)生害怕或抵觸情緒,從而不接受家長的教育;其二,在潛移默化中造成孩子情緒的不穩(wěn)定,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當然,家長也不要過于苛責自己,從人本主義角度來說,家長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也是因為內(nèi)心希望孩子能有好的行為表現(xiàn)。家長理解了自己,就不會再被不良情緒左右,可以更理性地面對孩子。此外,家長應關注自己的批評行為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孩子愛模仿,家長的批評行為同樣會被孩子效仿。也就是說,家長期待批評帶來的好效果不但沒有達成,反而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孩子被推了,我該計較嗎
案例中,小五被推后,家長還算冷靜平和。也有不少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吃了虧,久久不能釋懷。
非理性的解決方式,不利子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
家長可能會選擇這幾種策略:躲避,如讓自己的孩子遠離推人的孩子;以牙還牙,如要求孩子打回去;小題大做,如從自己的角度理解事件起因,不停地追問孩子事情經(jīng)過,或是為了討回“公道”當著孩子的面和幼兒園老師及對方家長激烈爭執(zhí)。
我們來看看這幾種情況下孩子會是怎樣的反應。
當家長讓孩子躲避推人的孩子時,孩子學到的是一種消極的應對辦法,而且會產(chǎn)生戒備心理,導致孩子的在園生活總是處于緊張焦慮之中,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也變得謹小慎微。
當家長要求孩子以牙還牙時,孩子學到的是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如果孩子內(nèi)心拒絕家長的要求,還可能導致他在今后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矛盾心理。
當家長不停追問孩子事情的經(jīng)過時,孩子可能會在回憶過程中受到二次傷害,也可能因為家長的步步緊逼使其產(chǎn)生害怕情緒,還有可能導致孩子受家長暗示而出現(xiàn)錯誤回憶。
當家長當著孩子的面與幼兒園老師和對方家長爭吵時,孩子可能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孩子學到了非理性的解決方式。
上述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孩子社會性發(fā)展方面的障礙。
理性溝通,為孩子樹立榜樣
家長應注意理性溝通、恰當教育孩子,因為沖突事件的處理關系的不止是眼前,而是孩子的長遠發(fā)展。暫時的占據(jù)上風,可能只是家長的一時得意,真正受傷害的是孩子。案例中小五媽媽雖然有些介意、生氣,但是她能開誠布公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石頭媽媽能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能接受小五媽媽提出的要求。這樣的溝通既很好地解決了當時的問題,也給孩子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把一次沖突事件當作教育契機,利用這個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正面引導孩子,才是用心、好的教育。事實上,有時候家長耿耿于懷的事,孩子們早就忘記了。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這值得成人學習。家長們需要甄別、排除社會中的消極因素,讓孩子感受到和同伴交往的美好,同時引導孩子積極面對沖突,友好地處理問題,讓孩子學到好的交往方式。希望家長能在育兒過程中多學習理解孩子,多選擇正面、積極的方式支持、引導孩子;希望我們的孩子在家長和幼兒園的共同培養(yǎng)下健康快樂成長,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