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姣 賀超海
(南昌工程學院水利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330099)
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指導下[1],園林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為“園林專業(yè)的目標為培養(yǎng)”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是園林專業(yè)的重要課程隨著育種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新品種的不斷創(chuàng)造,本課程的知識體系動態(tài)豐富化,給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2-3]。教師應綜合采用新型綜合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知識,以滿足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教學是課堂的主要手段。此種方式用圖片、動畫、視頻等方式將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而形象。但一翻而過的PPT畫面使學生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分辨不出內容的主次。以教師為主講的課堂,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得不夠充分,注意力難以集中,精力易分散。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信息量大,專業(yè)術語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消化理解需要時間。同時高校課程的課時數(shù)在壓縮,使得單位課時的授課內容增加,學生消化吸收的難度加大。因此,融合多手段的教學模式需要創(chuàng)新[4]。
長期以來高校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實驗、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知識在課堂上理解了,并不代表學生在實踐中會操作,且現(xiàn)實中需要運用多方面的知識才能完成一個實踐活動[5]。以樟樹的引種馴化為例,其中涉及種質資源的收集、引種的可行性分析、引種的移栽與保護、樹木的栽培與養(yǎng)護、后期的加工利用和工程的預算規(guī)劃等。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大多采用抄筆記和拍攝教案,不認真的考前突擊,認真的同學則靠書本復習記憶,但此種方式理論知識學習不牢固,在實踐中仍適應不了企業(yè)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的學分制模式一般以一卷定勝負的考核方式。目前,期末成績的評定中也分為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但是平時成績大部分只是包括課堂考勤。因此,要加重學生綜合知識、能力和素質考核的比例,使考核目標從學生掌握知識點向學會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改革。
美國學者基爾帕特里克(Kilpa Trick)于1918年提出項目驅動法,此新型方法融合了探究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的特色與優(yōu)勢,逐漸在其他國家學習推廣[6]。項目驅動法的一般模式如圖1所示,教師根據(jù)各章節(jié)內容進行具體的項目設計,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深入實際并參與項目的方案設計和實施,在師生交流、反饋和指導的過程中實現(xiàn)理論知識與項目實踐的結合。一方面幫助學生明確課本知識中的關鍵點,并將專業(yè)知識綜合化系統(tǒng)性運用,另一方面在教師制定的項目目標指引下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提高,實現(xiàn)教師-學生的雙主體發(fā)展模式。
圖1 項目驅動教學模式
項目構建是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第一步。教師在教授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后,聯(lián)系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項目任務。項目任務構建時,可圍繞某一研究領域在各章節(jié)設定項目。筆者所在的團隊圍繞香料樟樹全產業(yè)鏈展開研究,因此項目可以圍繞香料樟樹的育種目標和行業(yè)背景、彩葉樟的呈色機理和色素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江西古樟樹種質資源收集和表型差異分析、樟樹不同化學型高精油含量良種選育、樟樹授粉機理和雜交育種途徑、樟樹多倍體誘導途徑、樟樹高精油含量分子調控途徑等方面展開,每個項目聯(lián)系緊密,又各具特色。同時,可按照授課內容分章節(jié)制定不同的項目任務[7]。比如,在進行花色遺傳這一章的教學內容時,可以設定項目為:以每種花色選擇一種觀賞植物為例,說明藍色花、白色花、黃色花、橙紅色、紅色花的呈色機理和分子設計途徑。通過此項目既能讓學生回憶花卉學的知識,同時理解不同顏色花的呈色機理,并學會運用分子手段改變花的顏色。
首先,項目分組。分組過程中盡量照顧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特長,積極和被動相搭配,做到各施所長、取長補短;其次,項目實施。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學生需與教師商量制定實施方案,其中涉及項目操作方案和項目分工。學生通過教材、參考書、工具書、網絡等多種途徑查閱和分析資料,利用文字、照片、PPT、視頻等各種技術工具和手段來完成學習,期間教師的引導作用直接影響項目教學法實施的效果。教師負責給學生指明方向,并對研究中出現(xiàn)的一些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同時,通過進行情景創(chuàng)作、協(xié)作學習調動學生參與感。隨著項目進展,關注每一位學生在項目中起到的作用,并實時提出建議和意見。以“江西省古樟樹種質資源收集和表型差異分析”項目為例,項目實施過程包括查閱江西古樟樹的分布圖、古樟樹資源調查統(tǒng)計的軟件學習、古樟樹種質資源調查的指標、葉片和果實指標的測定和方法、表型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總結、種質資源的保存和種源林的構建等一系列的步驟。每個步驟教師均可給予相應的資料和方法引導。最后,撰寫項目報告,制作PPT匯報。通過理論與實際項目的結合,使學生既掌握全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實踐創(chuàng)新動手能力。
項目評價是項目驅動教學模式中重要的一環(huán)。該結果既是對學生開展項目過程的總結,也是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反饋。評價不以成績論高低,應以激發(fā)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出發(fā)點,構建理論與實踐并重、結果與過程并舉、書面與口頭相稱、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動態(tài)性、多元性和開放性的評價體系。評價指標可分為項目方案的詳略程度和可行性、查閱資料的豐富程度、項目實行過程的主動程度、項目報告的美觀和系統(tǒng)程度、項目匯報的思路清晰程度和表達能力高低五個方面。
項目驅動教學模式融合了教師講授、學生參與、問題引導、師生互動等形式,依照項目構建、實施和評價三個基本步驟,以項目作為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突顯了教師—學生的“雙主體”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