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1.凱里學院人文學院 貴州 凱里 556011;2.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1)
師生關系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目前,師生關系研究主要是圍繞教師和學生相處中的共性關系狀態(tài)。如趙亞陽[1]在《新課程中師生關系的變化》一文中認為,教師的角色,不是“工頭”,不是領導,不是嚴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應當是導師、朋友、助手和模范。周鴻敏[2]在《從教育組織形式的演變看師生關系的變化》一文中談到,師生關系良好,學生才信賴和尊敬教師,“親其師,信其道”,才會產生教師的“期望效應”,使學生個性得到發(fā)展,等等。但專門研究在小初高不同學段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態(tài)度異同的人較少。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不同,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也不能一成不變,需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態(tài)度。
本研究擬用問卷調查法,邀請71位教師填寫問卷,結合教育原理理論知識,探究不同學段師生關系變化的原因,以期給其他教育工作者以一定的啟示。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教師教學階段、教師角色、教育方法、教學態(tài)度、紀律管理、教師威嚴感等,題型包括單選題和多選題。
圖1 教師教學階段
圖2 教師角色
圖3 教育方式
圖4 選擇教育方法緣由
此次調查中,調查者對71名教師進行了師生關系問卷調查,其中小學教師占比35.12%;初中教師占比42.25%;高中教師占比22.54%。第2題是多選題:“與學生相處時,你呈現(xiàn)的角色是?”由此可知,與學生相處時,教師的角色多為朋友和師長?!芭笥选边x項比重為50.7%,“師長”選項比重為49.3%。教師,既是知識傳播者,也是朋友、長輩。第3道題:“你會采取教育中學生的方法教育小學生嗎?”由此可知,認為“不同學段學生學習接受能力不一樣”的教師占大多數(shù),占比為97.18%,而認為對不同學段學生可采取同樣方法的占比低,為2.82%。第4題:“不同階段采取不同教育方法是因為?”由此可知,認為小學生心智未成熟、自制力較差、教師管束較多的占比為73.24%;認為初中生開始明事理、形成自我意識、教師管束較少的占比為73.24%;認為高中生思想成熟、自制力強的占比為59.15%;其他占比5.63%。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學習階段心智成熟度、自制力等有所不同,因此,教師也應對其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
圖5 管理不同學生階段
圖6 紀律管理
從第5題“你覺得管理哪個學段的學生比較吃力”可知,56.34%的教師認為教小學生比較吃力。第6題:“上課時,你覺得花費在管紀律的時間上多嗎?”選擇“偶爾需要管紀律”的占比最高,為52.11%,選擇“學生自律性高”的占比最低,為7.04%。由第7題“在你任教的階段你覺得民主多一點還是嚴厲多一點”可知,民主的比重為69.01%,嚴厲的比重為30.99%。根據(jù)不同學段來分析,小學教師的選擇“嚴厲”的占比最高,為52%,初中和高中教師選擇,“民主”的占比最高,為76.67%和87.5%。從第8題“你在上課時喜歡嚴肅還是幽默的教學方法”來看,教師都比較喜歡“選擇幽默的同時嚴肅更多一點,不然管不住學生”的教學方式,占比為64.79%。
圖7 教育理念
圖8 教學方法
圖9 師生關系
第9題:“你覺得教師面對學生要保持一定威嚴感嗎?”選擇“保持亦師亦友的狀態(tài)”的占比最高,為62.5%;從不同學段來分析,小學教師選此項的占比為36%/4%/60%/0;初中教師選此項的占比為40%/0/60%/0;高中教師選此項的占比為37.8/0/62.5/0,由此可見,亦師亦友是最理想的師生關系狀態(tài),這樣的關系既不疏離,又能很好地施教。第10題為填空題:“管理學生,你覺得困難之處還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由結果可知,“學生”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因此教師的焦點還是以學生為核心。
“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主要表現(xiàn)為人的發(fā)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個別差異性、整體性。順序性是指在生理發(fā)展的情況下,人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遵循客觀規(guī)律,按照一定的步驟向前發(fā)展,我們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發(fā)展?!盵3]34如人的記憶從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情緒從喜怒哀樂這一一般情緒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級情緒?!半A段性是指人的身心發(fā)展在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發(fā)展目標、發(fā)展特征和發(fā)展重點,但不同的階段并不是相互獨立不干擾的,而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上一階段的發(fā)展會影響著下一階段的發(fā)展。”[3]35如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便是根據(jù)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依次提出來的。從問卷調查中第3、4、5題中可知教師對不同學段學生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同,這是因為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程度不同,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小學生心智發(fā)展不成熟,需要教師多加關注、指教,因此,教師對學生既民主又嚴厲,常常后者更多一點;初中生漸漸明白事理,心智朝著成熟方向發(fā)展;高中生思想也漸漸成熟,明白事理,不需要像小學生一樣每一件事都督促,教師管紀律也比較輕松。
教育為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教師向學生傳授經過精心選擇組織編撰的、人類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即文化知識,增進了與學生的互動,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拔幕R是滋養(yǎng)人成長的最重要的因素和資源,學校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在集中的時間段,有計劃、有規(guī)律、有意識地傳承人類多年的社會經驗和文化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自身能力和品行的發(fā)展。”[3]65掌握文化知識,意味著學生可以了解知識所指稱的事物,明白事物是什么,把握事物的特性,掌握操作事物的方法和能力。另外,學習知識的目的不僅將對其存儲在大腦中,在于運用。知識能夠幫助、指導我們更好地實踐、認識社會事物;知識也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鍛煉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去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去認識社會,養(yǎng)成良好的三觀,形成健康積極的社會道德感,公正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但現(xiàn)狀是,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學校的教育指導,學生心智成熟度不同,社會閱歷不一,對課上傳授的知識并不是都能理解;因此,教師的指導便成為學生能認真學習的重要條件之一。教師會根據(jù)學生的心智成熟程度和規(guī)律去具體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問卷調查中,學段不同,教師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同,且教育態(tài)度也有所不同,對小學生較為嚴厲,對中學生較寬松,總體上傾向于民主而不失嚴厲的教育態(tài)度,有的放矢地教學。
在社會活動中,人始終是主體,“人們不僅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也是認識和改造自身的主體,并且在認識世界和改造自身的過程中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3]81。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動地認識世界,積極參與班級組織的活動,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建構和自我反思。學生通過能動的活動把握自己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起來,促進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逐步、自覺、有目的地構建自己的認知框架,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師適時發(fā)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選對教育時機、據(jù)教育場合確定與學生的關系距離,既使學生信服,也能與學生保持友好的關系,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循序漸進,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期在合適的學習階段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有順序性的,有規(guī)律的,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jù)的學生的心智成熟程度教學,把握好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距離,掌握好教學時機,發(fā)揮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在小學階段嚴肅對待學生并不代表學生和教師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師是至上的,而是說明小學生心智還未成熟,需要教師的督促,使其遵守班級紀律和日常生活準則。中學生相對成熟,明白事理,教師就不必約束太多??偠灾?,教師要在和諧民主教學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在嚴厲和民主間取得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