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思齊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項寶貴的財富,對每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都至關重要。河南省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大省,蘊育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介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結合我國國情,分析目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再從實際出發(fā)分析具體情況,提出對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并結合知識產權制度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直接和間接保護,以幫助中原地區(qū)弘揚傳統(tǒng)文化,促進我國文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知識產權;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1)26-0147-03
Central Plai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JIANG Siqi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precious treasure in the world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very country and nation. Henan, as a large province with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has nurtured a lo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inese leg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n embarks from the reality,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the central plains of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knowledge property right system of henan provinc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It is conducive to helping the Central Plains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protection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不同群體、團體[1]和受個人觀念影響較大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有以下6種形式:①傳統(tǒng)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②傳統(tǒng)美術、書法、舞蹈、戲劇以及雜技等,如河南滑縣的秦氏絹藝;③傳統(tǒng)技藝、醫(yī)藥處方和歷法;④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等其他民間習俗;⑤傳統(tǒng)體育運動和游藝;⑥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2]。
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1.2.1 非物質性。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重要區(qū)別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3]。河南省安陽市的紅旗渠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代表了所有物質遺產的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以物質為表現(xiàn)形式[4],而是以人類為媒介,通過聲音和影像等表現(xiàn)形式,將這些沒有實體的技藝延續(xù)下去,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有形的物質。
1.2.2 傳承性。人的傳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的過程中比其他外界因素都重要?;咎m的故事是中國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梢姡俏镔|文化遺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的傳承性。
1.2.3 集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個人創(chuàng)造的結果,而是由集體勞動創(chuàng)造的產物。這一集體有可能是一個職業(yè)群體,或者一個生產流域,甚至是一個民族。
2 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
2.1 歷史文化
古話常說“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5]“黃金有價鈞無價”。出自河南省禹州市的寶貴傳統(tǒng)文化資源——鈞瓷,是中國古代5大名貴瓷器之一。近幾年,這一資源在受到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后,發(fā)展勢頭越來越強勁。榮昌鈞瓷坊燒制的3款瓷瓶連續(xù)3年作為國家禮物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贈予各國政要[6]。在河南省禹州市,一旦有新的鈞瓷造型出現(xiàn),廠家都會第一時間申請鈞瓷的相關專利。僅2004年,禹州市就有將近200種新的鈞瓷造型,其中有57種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目前,鈞瓷燒制工藝的專利申請已經成為鈞瓷市場知識產權保護新的發(fā)展方向。
2.2 品牌文化
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對中藥進行嘗試。中藥文化歷史悠久,但是近幾年我國中藥產業(yè)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意識薄弱,導致我國中藥產品僅占全球中藥年銷售額的5%左右。河南省宛西制藥集團是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和開發(fā)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典范。河南省宛西制藥集團位于醫(yī)圣張仲景的故里南陽市,其一直專注于張仲景經藥方的研究和開發(fā)。在知識產權制度完善后,宛西制藥集團積極運用相關條例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保護珍貴的歷史資源“仲景”在市場中的價值,轉變文化資源優(yōu)勢為產品優(yōu)勢和品牌優(yōu)勢。宛西制藥集團擁有的“仲景”和“月月舒”商標獲得了馳名商標,使得宛西制藥集團成為中國馳名商標19年以來的首個“雙冠王”。這對中國的中藥市場來說是一道堅韌的城墻。
2.3 美食文化
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美食文化的底蘊頗為豐厚,許多美食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開封灌湯包是開封有名的菜系之一,皮薄餡大,里面的鮮湯是開封灌湯包最大的特色。從開封俗語:“先開窗,后喝湯,再滿口香?!笨梢钥闯?,開封灌湯包湯汁醇正,入口油而不膩。又如,道口燒雞號稱“天下第一雞”,是國內著名的特色美食,與北京烤鴨和金華火腿齊名。道口燒雞的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多種名貴中藥,用百年老湯熬制而成。道口烤雞產品色澤鮮艷,形狀像元寶,具有食療和保健的功能。再如,“北京大碗茶,逍遙胡辣湯”,可見“逍遙胡辣湯”的名氣已傳遍全國[7]。逍遙鎮(zhèn)胡辣湯由30多種香料炮制而成,酸辣撲鼻,醇香四溢。
3 法律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了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包含了中國萬千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然而,近幾年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甚至有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難以延續(xù)的局面[4]。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還面臨著經費投入不足、主體文化缺失和人力資源匱乏等問題。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筆不菲的文化財富,我國有必要采取措施來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
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當今的知識產權制度可以被用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現(xiàn)階段知識產權的定義并不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兩者有相似之處。部分學者認為,參照知識產權制度,可以用著作權和專利權中的一些內容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8]。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知識產權的差距仍然很大,知識產權是固定主體創(chuàng)造的知識財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難確定誰是創(chuàng)作的主體。專利制度的要點是要保護創(chuàng)新,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tǒng)技藝,很多工藝都是公開的,并不存在創(chuàng)新問題。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質上不符合知識產權的要求。
由于現(xiàn)有的知識產權制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能相融合,一些學者認為,現(xiàn)有的知識產權制度需要進行改革?,F(xiàn)有的知識產權部分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有的專利內容受到實踐的限制,且立法人立法時還會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但是,筆者認為改造現(xiàn)有的專利制度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合適。大局之下,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公開的。目前的狀態(tài)是一個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局面,也是對世界各國都友好的局面[5]。
筆者認為,現(xiàn)有的知識產權體系可以用于間接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在不違背大環(huán)境發(fā)展的情況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鑄造一道防火墻。這樣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衍生物中,就可以利用知識產權制度對屬于知識產權制度保護范圍內的內容進行保護[9]。若不在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范圍內,也可以用知識產權制度對其進行防御保護。
4 知識產權制度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4.1 利用知識產權制度進行直接保護
4.1.1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標。在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尤其是對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時,應該申請對此地的集體商標進行保護。例如,河南省信陽市的毛尖品牌就申請注冊了商標。信陽毛尖不僅是河南特產的代表,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在河南省除了信陽毛尖外,還有很多可以注冊集體商標或者馳名商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的秦氏絹藝、河南省洛陽市的宮燈等。注冊商標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本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提高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影響力,擴大經濟市場,增加經濟效益,推動國家的經濟發(fā)展。
4.1.2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很多是沒有實體的,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沒有優(yōu)勢,因此建議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的衍生產品來間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例如,針對花木蘭的故事,由于無法確定花木蘭故事創(chuàng)造的主體是誰,因此在對著作權進行保護時比較困難,此時可以對花木蘭故事衍生出的電視劇、電影、文學作品等申請版權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
4.1.3 對已公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專利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中,很多被申請保護的傳統(tǒng)技藝、醫(yī)療方法其實已經被公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要求,已經公開的內容不能申請專利保護,但是可以通過現(xiàn)代科技對傳統(tǒng)技藝、醫(yī)療方法進行改進,經過改進后再申請專利保護。例如,許昌學院采用外加納米材料的方法,改進鈞瓷燒制技藝,申請專利后受到了保護。改進后的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了傳統(tǒng)的技藝和技術,對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保護作用,又融合了現(xiàn)代元素,更具有申請專利保護的價值,也可以更大程度上發(fā)揮專利的有效性。
4.1.4 對未公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專利保護或申請為商業(yè)機密。專利權和商業(yè)機密可以保護還未公開的傳統(tǒng)工藝、醫(yī)療衛(wèi)生方法等,也可以由權利主體申請一部分專利來保護沒有公開的傳統(tǒng)工藝。例如,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釀酒工藝由多家釀酒廠分別掌握,且不利于公開,這意味著有些技術的權利主體在法律規(guī)定中可以申請專利,但有些技術的權利主體不愿意公開詳細的技術,因此不想曝光的企業(yè)技術可以作為商業(yè)機密來保護[10]。
4.2 利用知識產權制度進行間接性防御保護
防御性保護是指如果有人運用知識產權制度,通過不正當手段來不恰當使用或侮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必須阻止這種情況發(fā)生。如果有人惡意對某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專利保護,可以向專利局提出項目不符合專利法的創(chuàng)造性、實用性和新穎性的申請,避免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盜用。
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綜合查詢系統(tǒng)里,可以查到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為保護品牌先后向商標局注冊了2 000多個商標[11]。除了市面上的“五糧液”外,還申請了“六梁液”“十梁液”“八梁液”等“數(shù)字糧液”商標。除了五糧液集團,許多企業(yè)也運用這種辦法注冊了防御商標。阿里巴巴集團還注冊了“阿里爹爹”“阿里姑姑”“阿里芭芭”等類似的“親戚”商標。這些企業(yè)主動山寨自己的商標,是為了避免惡意競爭的出現(xiàn)。企業(yè)注冊大量的防御性商標,無疑是從法律層面杜絕山寨侵權的最好選擇,可見防御性保護的重要性。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也可以從側面進行保護,防止有的商家惡意申請商標、注冊企業(yè)名稱或網絡域名,避免對大眾產生不必要的誤導。
5 結語
結合目前國內和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來看,為了更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世界文化之園更加璀璨,我國的非物文化遺產保護行動迫在眉睫。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當具有中國特色[12],在法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根據(j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結合專利法、知識產權法等,最大限度地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文化、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小冬.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基本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55.
[2]韓小兵.非物質文化遺產權:一種超越知識產權的新型民事權利[J].法學雜志,2011(1):125-131.
[3]蔣萬來.傳承與秩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機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43.
[4]溫毓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知識產權保護的新思考:以河南省為例[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9):62-63.
[5]王廣偉,雷路展,張華君.鈞瓷不做“唐三彩”[N].河南日報,2005-11-17(9).
[6]王偉.河南:大力保護傳統(tǒng)文化知識產權[N].經濟日報,2007-01-09(11).
[7]藝研.《河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錄(一)》出版[J].東方藝術,2011(增刊2):84.
[8]齊愛民,曾鈺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顟B(tài)保護制度研究[J].創(chuàng)新,2017(1):99-108.
[9]劉黎明.運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完善建議[J].中國法院網,2015(7):12-16.
[10]易存國.中國藝術論: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69.
[11]劉婷.四川“非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74.
[12]趙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9(4):125-128.
127350170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