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霞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yī)院 信陽464000)
髕骨骨折為骨科常見關節(jié)內骨折,約占所有骨折的10%,多發(fā)于青壯年。 臨床針對髕骨粉碎性骨折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雖療效確切,但術后恢復時間長,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因此需采取科學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案,以加快患者康復進程[1~2]。 持續(xù)被動運動(CPM)鍛煉具有促進患肢組織液回流,刺激軟骨再生,促進骨折愈合的作用[3]。 本研究選取我院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92 例,旨在探討CPM 鍛煉聯(lián)合家屬參與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2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92 例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依照入院時間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46 例。 參照組男26 例,女20 例;年齡20~79 歲,平均(48.31±11.44)歲。 研究組男27 例,女19 例;年齡19~80 歲,平均(47.91±11.69)歲。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 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臨床表現(xiàn)、X 線檢查確診;均有明確外傷史;手術指征明確;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病理性骨折者;陳舊性骨折者;手術禁忌證者;認知功能不全者;肝腎不全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參照組 采用常規(guī)康復功能鍛煉,即術后第2 天,拔除引流管后,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加強臀大肌、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力量,之后過渡至空中蹬腿、直腿抬高,訓練強度以患者稍感勞累為宜,20~30 min/次,2 次/d。 連續(xù)干預3 個月。
1.3.2 研究組 采用CPM 鍛煉聯(lián)合家屬參與。 具體如下:(1)確立鍛煉目標。 根據(jù)日?;顒樱^察、分析患者運動表現(xiàn),結合患者家屬了解程度,確立功能性目標,并根據(jù)目標布置階段性任務;由患者家屬鼓勵、監(jiān)督患者完成每日運動任務;由醫(yī)務人員、家屬共同評估訓練時間、強度合理性,并及時調整。(2)具體訓練計劃。 于術后第2 天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jié)屈伸訓練,10~15 min/次,3 次/d。 術后1 周患者傷口疼痛減輕,進行CPM 鍛煉,將膝關節(jié)置于CPM 機,調整活動角度為30°,開始被動伸屈膝關節(jié)鍛煉,20 min/次,3 次/d, 每持續(xù)治療3 d活動角度增加10°,持續(xù)CPM 鍛煉14 d 后,指導患者于床上進行膝關節(jié)主動屈伸鍛煉及直腿抬高鍛煉,逐漸開始練習扶拐下地部分負重行走,根據(jù)患者耐受力逐漸增加練習次數(shù),至膝關節(jié)功能完全恢復。訓練過程中患者家屬應不斷鼓勵患者,肯定患者鍛煉效果,以加強患者康復信心。 連續(xù)干預3 個月。
1.4 療效評估標準 參照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膝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HSS)評估,總分100 分,≤59 分為差;60~69 分為中;70~84 分為良;≥85 分為優(yōu)。 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膝關節(jié)優(yōu)良率。(2)比較兩組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簡易生活質量量表(SF-36)、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 選用SF-36 量表和ADL 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范圍均為0~100 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生活質量越好。(3)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1個月、3 個月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 總分0~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烈疼痛。 <3 分:輕微疼痛,可忍受;4~6 分:疼痛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 分,強烈疼痛,難以忍受,影響睡眠、食欲。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膝關節(jié)療效比較 研究組膝關節(jié)優(yōu)良率91.30%顯著高于參照組76.09%(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jié)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ADL、SF-36 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ADL、SF-36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3個月后, 研究組ADL、SF-36 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ADL、SF-36 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ADL、SF-36 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n ADL SF-36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研究組參照組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46 46 t P 52.45±5.39 52.26±5.64 0.165 0.869 71.38±5.49 64.89±5.07 5.890<0.001 59.07±4.11 58.83±4.34 0.272 0.768 72.35±4.54 63.13±6.36 8.002<0.001
2.3 兩組VAS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1 個月、3 個月后,研究組VAS 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s)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1 個月后 干預3 個月后研究組參照組46 46 8.23±0.59 4.23±0.77 1.83±0.39 8.17±0.62 6.13±0.69 3.26±0.47 t P 0.896 12.464 15.880 0.373<0.001<0.001
髕骨作為膝關節(jié)屈伸杠桿支點, 位于膝部最前方,缺少軟組織保護,易發(fā)生骨折,導致膝關節(jié)正?;顒邮芟?,若未及時治療,極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5]。臨床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雖能有效復位、修復骨折,但術后恢復效果關鍵在于康復治療, 在康復治療時機選取上,強調早期康復訓練重要性,康復訓練開始時間越早,康復效果越好[6~7]。
常規(guī)康復訓練可一定程度預防關節(jié)僵硬, 避免術后關節(jié)粘連、攣縮。 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膝關節(jié)控制能力不佳,加以康復訓練時間較長,患者依從性低下,常規(guī)康復訓練臨床應用效果并不理想,需為患者制定更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案, 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加快疾病轉歸。 CPM 鍛煉具有相對無痛性,患者可耐受,同時可加快血液循環(huán),減輕局部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促進骨折愈合[8]。 組織家屬參與患者術后康復訓練,共同為患者制定階段性目標任務,鼓勵患者主動完成每日訓練任務,增強主觀能動性,提升患者康復信心[9~10]。 通過家屬督促、鼓勵患者進行CPM 鍛煉,可提高患者鍛煉依從性,促進患肢功能恢復,進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膝關節(jié)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提示CPM 鍛煉聯(lián)合家屬參與可促進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此外研究組干預3 個月后ADL、SF-36 評分高于參照組,VAS 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可見,CPM 鍛煉聯(lián)合家屬參與應用于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可減輕患者疼痛,提高其術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CPM 鍛煉聯(lián)合家屬參與可促進髕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減輕患者疼痛,提高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