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日前,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聯(lián)合發(fā)布辦理“碰瓷”違法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對“碰瓷”違法犯罪行為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規(guī)定了對不同類型的“碰瓷”行為的法律適用,提出對“碰瓷”違法犯罪行為要快速處理、準確定性、依法嚴懲。
“碰瓷”一詞源于清末一些落魄八旗子弟(一說為不法古董商人)手持贗品瓷器在路上溜達,故意往行人或馬車上撞,摔碎瓷器,以此訛詐。而到了現(xiàn)代,雖然碰瓷的對象變成了駕駛汽車的司機,手里的瓷器變成了自行車、汽車甚至是自己的身體,但碰瓷的“精神”卻一脈相承。
“兩高一部”制定出臺專門針對碰瓷案件的辦理指導意見,說明碰瓷行為已經(jīng)成為較為普遍、引起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危害和惡劣的社會影響。
北京一位“碰瓷王”,在2001年到2009年的8年多時間里,在人行橫道內(nèi)用自行車故意碰撞汽車然后假意摔倒制造“交通事故”,騙取138名被害人人民幣12萬余元。2010年,重慶某地法院審理的一起碰瓷案件中,犯罪團伙成員達32人,利用租或借的車輛,在路面上故意撞擊違章或變道車輛,騙取“維修費”,在2008年到2009年的一年時間內(nèi),作案280多次,所得金額近百萬元。四川瀘州一“碰瓷王”,用兩輛舊車,半年內(nèi)撞車五十多臺,騙取保險費7萬多元,還有不少車主選擇給他錢“私了”。還有人為了碰瓷不惜自殘,打斷自己的手臂,佯裝被撞斷的,這樣可以騙得更多錢財。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
以駕車故意制造車輛交通事故方式實施的碰瓷,可能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裁判文書網(wǎng)的多份裁判文書顯示:在多起案件中,犯罪團伙預謀以駕車制造交通事故的方式“碰瓷”,但造成的后果遠遠超出其預想,導致被碰瓷者、團伙成員,甚至無辜第三方司機死亡。這些案件中犯罪分子多數(shù)被判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此次“兩高一部”的指導意見,對以不同手法碰瓷的違法犯罪案件進行了梳理,并規(guī)定了相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這充分說明,碰瓷案件在現(xiàn)有的法律框架內(nèi)是可以處理的。那為何碰瓷還會愈演愈烈、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呢?
碰瓷者能夠得逞,有些是因為碰瓷者通過制造假象,使被碰瓷者誤認為是自己的責任而被騙。但也有些案件中,受害人懷疑自己遇到了碰瓷,但因為對方索要的金額較少,不愿意報案浪費時間,選擇“私了”。也有人報了警,但有些基層執(zhí)法機關嫌麻煩不愿意深入調(diào)查,希望通過“和稀泥”的方式快速結案,反過來勸受害人給錢了事。長此以往,受害人就更不愿意報警,這都助長了碰瓷者的囂張氣焰。
另外,由于碰瓷手法多樣,情況復雜,案件可能涉及多項法律規(guī)定,有些單個案件的涉案金額較少,夠不上刑事案件的標準。各地公安、司法機關在處理“碰瓷”案件時也存在標準不一的現(xiàn)象,有時公檢法三部門的處理意見也存在一定分歧。
部分法律條文也成為碰瓷現(xiàn)象的助推器。碰瓷的對象為何以駕車的司機為主?原因是交通安全法里的一條規(guī)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機動車一方即使沒有過錯,也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除非能證明事故是由非機動車、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自己也開車的碰瓷者,則是利用了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事故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尋找有違法變道、酒后駕駛等違法行為的車輛撞上去,以對方的過錯為由進行敲詐。所以這樣的法條有修正的必要。
此次“兩高一部”聯(lián)合發(fā)文,對碰瓷案件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統(tǒng)一司法尺度,有助于打擊、遏制碰瓷現(xiàn)象。但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梳理修改某些容易被人利用的法律漏洞,需要基層執(zhí)法者在實際執(zhí)法中盡職盡責,準確甄別碰瓷,嚴格依法打擊。民眾遇到疑似碰瓷現(xiàn)象,也應該及時報警,以免被壞人欺詐。
(摘自《南方周末》)
跟著問題走、奔著問題去,要區(qū)分輕重緩急,尊重客觀規(guī)律。能立行立改的,馬上解決;一時不能解決的要加強宣傳疏導、政策引導,謀定而后動;對于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要深入調(diào)查研究、科學制定方案,逐步推動整改、爭取早日解決,絕不能把“解決過”當成“解決了”。
——《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劉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