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山
根據市政府《關于實施天津市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2016—2020年)的意見》要求,寧河區(qū)準確把握本輪現代化標準建設的政治方向、核心任務、社會需求和改革路徑,凝聚共識,劾力同心,圓滿完成全區(qū)第三輪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的各項任務。
一、聚焦制度建設,提升現代學校發(fā)展領航力
各校依據國家政策方針、法律法規(guī),立足實際,初步形成了“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規(guī)劃”的現代學校制度體系。黨組織健全,領導班子結構合理。學校民主決策機制健全,領導班子、教代會對學校重大事情進行民主決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暢通家校溝通渠道,充分發(fā)揮家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學校管理,做到了校務公開,增強了家校聯合的教育合力,社會滿意度逐步提升。學校體育場所、文化設施有序向社會開放,同時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深入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升育人效果。大北中學堅持依法治校,制訂了《依法治校實施方案》,堅持實施民主管理,堅持校務公開,充分保障了師生的合法權益。學校圍繞“行健致遠,自強不息”的辦學理念,對學校章程進行了修訂,構建起10大類107項的制度體系。學校注重凝聚辦學合力,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密切家校合作,形成了“剛柔并濟、以健促行”的鮮明管理文化,社會和家長滿意度較高。南澗中學制度體系健全,在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過程中做到了依法辦學,制定了較為完備的現代學校制度,積極推進民主管理,實行校務公開,積極接受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得到社會的大力支持,家長、社會對學校的滿意度較高。
二、聚焦設施配置,提升教育資源承載力
全區(qū)義務教育學校專用教室基本能滿足教育教學需求,設施設備達標。圖書館、閱覽室設施設備齊全,圖書數量逐年增加,實施開放式閱讀。學校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大,自達標創(chuàng)建以來區(qū)政府投入資金6371萬元,全面提升了學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教育裝備逐年升級,使我區(qū)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進入全市先進行列,實現了區(qū)域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彎道超車”。制訂信息技術培訓方案,有計劃地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課堂教學做到了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網絡教研,線下亮課和線上評課相結合,增強了教研的實效性。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利用線上教學做到了“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不論是思政課、心理疏導課、健康教育課,還是文化課等,都收獲了顯著的教學效果。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2020年中考、高考成績實現較大突破。廉莊中學充分發(fā)揮信息功能教室的作用,開展“芙蓉弄墨”水彩社團、動漫畫制作、“芙蓉唱響”聲樂社團、舞蹈形體等活動,發(fā)揮藝術學科教師專長,引導學生學習體驗。蘆臺第三中學在實驗論文、實驗說課、自制教具活動中分獲市級和國家級獎項。蘆臺第一小學、蘆臺第四小學、薄臺小學3所學校被教育部評為2018年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優(yōu)秀學校。
三、聚焦教師發(fā)展,激發(fā)教育教學內驅力
寧河區(qū)制定了《寧河區(qū)中小學教師師德素養(yǎng)提升規(guī)劃》,成立了師德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教師個人師德檔案,定期對教師師德表現進行評價。有計劃組織教師進行業(yè)務理論學習、骨干教師專題講座,鼓勵教師利用網絡平臺、教學資源庫和教師必讀書籍雜志等進行自主學習。借助區(qū)“三名工程”“種子教師培養(yǎng)工程”、校際聯誼活動、外出學訪、聽課活動和校內開展的教師全員亮課、骨干教師展示課、教師論壇、優(yōu)秀課評比、網上曬課等活動,加大教師培養(yǎng)力度。定期組織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學科知識考核,鼓勵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生活指導和日常輔導,大幅度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也得到普遍提升。
四、聚焦文化建設,提升立德樹人感召力
注重學校文化建設,各校立足實際,加強校史沿革與地域特色相結合的學校文化傳承,學校辦學理念和“一訓三風”提煉了學校精神,既弘揚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融入了新時代新文化內涵。以特色活動項目為載體,精心打造特色活動課程,建設特色課堂文化,從而形成學校文化特色。通過學校文化墻、文化長廊、櫥窗板報、??⑿?、校園網等渠道進行宣傳、交流,從而使全校師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蘆臺第一小學的文化建設走在了全區(qū)前列。學校深挖百年建校史,提煉了學校文化特質“真”教育的本質特征。學校立足“真”教育定位,打造真文化,營造真環(huán)境,呼喚真精神,培養(yǎng)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特別是二樓大廳的“小航書屋”,三樓大廳的“于敏科技園”,使“求真”與學校創(chuàng)始人王照及該校杰出校友勇攀科技高峰、報效國家人民的鮮活事例有機結合,時時刻刻給師生以明確的價值引領。為豐富學生的課程資源開發(fā)了系列特色校本課程《求真路闊》《與經典同行》《啟智博能》《藝海遨游》《于敏爺爺的故事》,每月編輯《求真》報刊,讓真教育融入學校的方方面面。又如:樂善莊小學以“樂善教育”為主題,構建了體現學校文化特色的評價體系,特別是“樂善少年”“樂善教師”評選,使樂善文化建設根植于師生心田。學校開發(fā)了以評劇戲曲文化為依托的“樂善”教育體系,開發(fā)了“小百花劇社”“戲曲臉譜”“泥塑”等多門校本課程,并取得顯著成效,為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作出了貢獻。
五、聚焦素質教育,提升學生全面發(fā)展競爭力
結合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提出的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新要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全德育制度和培訓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如利用我區(qū)興家坨民俗博物館、于方舟故居、寧河區(qū)烈士陵園、齊心莊現代農業(yè)示范區(qū)、義聚永酒文化博物館、板橋陶藝館、東豐臺木版年畫、百利種植園等社會實踐基地,開展研學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英雄人物和地域文化,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嚴格落實課程計劃,全員參與課題研究,推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改變了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彰顯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推進體育(健康)、藝術工作,定期組織校園藝術節(jié)展演、運動會,認真落實體育藝術“2+1”活動,嚴格落實減負工作,挖掘學校教師特長,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形式多樣的素質拓展活動。造甲城小學在學生素質發(fā)展方面成效顯著。造甲城小學堅持“善待每一個學生,讓生命由此綻放”的辦學理念,構建“幸福教育”辦學特色,讓學生在“幸福幣”個性化激勵下,主動自主發(fā)展。為此,學校建立健全各項德育制度,形成了體系化的管理網絡和評價體系。建立了一支以身示教的班主任隊伍,以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加特長的發(fā)展模式,加強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和良好品行的養(yǎng)成。借助家長學校、教學開放日、家委會等形式,讓家長、社會參與學校管理,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育人網絡。為豐富學生的課程資源,構建了以社團為主體的閱讀課程、實踐課程、審美課程、運動課程等幸福課程體系,打造智學、科創(chuàng)、體健、藝美、書香、孝德、環(huán)保的幸福少年,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2018年學校女子足球、乒乓球獲得寧河區(qū)冠軍,男子足球獲得寧河區(qū)季軍;2017年、2018年獲得天津市文藝展演三等獎;2019年獲得天津市校園足球特色校;2019年獲得寧河區(qū)教育教學一等獎。
今后,寧河教育將在第三輪義務教育學?,F代化標準建設的基礎上,瞄準教育現代化目標,聚焦教育均衡化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為把寧河建成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藝術教育特色區(qū)、競技體育先進區(qū)、勞動教育基地區(qū)和智慧教育示范區(qū)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