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
【摘要】民間文學是純粹的文學母體,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也是文學同生活實際的密切連接。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下,將民間文學元素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成為新的選擇。統(tǒng)編教材中也編排了部分具有典范性的民間文學作品,對于豐富語文課堂內容、傳遞民間文學魅力起到了積極作用?;趯γ耖g文學教育價值的認同,本文對如何將其有效融入小學語文教學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民間文學,小學語文教學,措施
民間文學屬于大眾文學,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民間故事、民間習俗、民間英雄等,寄托著人民群眾的情感、思想、精神。民間文學是人民群眾經過長期歷史實踐總結出的文學形式,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民間文學,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一、將民間文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存在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課堂上,教師過于注重對課本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未能充分結合實踐進行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更有甚者,有些教師會用整節(jié)課的時間來講解課本,完全沒有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率。民間文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語言風格靈活、內容質樸又充滿趣味,符合小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心理特點。教師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將民間文學融入課堂,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民間文學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充滿趣味性的課堂氛圍,將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滲透其中,在拓展學生學習視野的基礎上,培養(yǎng)其道德品質。同時,將民間文學作品融入課堂,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儲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與文化傳承觀念。
二、民間文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
1.民間文學存在差異,加大了授課難度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學作品,有民間童謠、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等,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先民奮斗與生活智慧的結晶。在千百年的錘煉中,能夠保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民間文學形態(tài)多樣,其創(chuàng)作與流傳多在民間,所以在內容構成方面包含了不同地方的語言特色,具有不同的特點,蘊含了不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經驗。教師只有對各種民間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有效、更通俗易懂地將其傳授給學生。
2.不能準確地傳達民間文學的真正含義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保護力度的加大,民間文學作品逐漸被引入語文課堂,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漸增加。統(tǒng)編教材中還專門設置了民間文學作品單元。這也在客觀上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許多教師并沒有認識到民間文學作品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習慣套用讀準字詞音、講解語句結構、分析文章大意等常規(guī)課文教學方法,缺乏對民間文學特有的文學特色與文化價值的挖掘。即便是教師在備課時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由于民間文學作品的差異性較大,不同作品的內容和風格特色各不相同,教師想要正確理解其真正含義也有一定的難度,更無法充分、準確地傳授給學生。
三、民間文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措施
1.緊扣語文單元主題,整合民間文學作品
倡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民間文學,并非主張對民間文學作品的生硬搬運,這樣做反而會導致教學內容與主題的割裂,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智慧,善于從教學內容中提煉出民間文學的相關主題,并將此作為導入民間文學元素的切入點。統(tǒng)編教材中增加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相關課文,而民間文學正是傳承與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所以結合語文教學的主題來導入民間文學元素并非難事。這需要教師首先建立對民間文學的價值認同,然后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與深挖,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民間文學的認同感。
如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編排了《大禹治水》這一古代神話傳說,講述了大禹帶領民眾同洪水作斗爭并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中國民間諸如此類的神話傳說有很多,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故事書、與家人交流等方式搜集更多的神話故事,在了解的過程中激發(fā)想象力。再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文是以傣族的民族特色節(jié)日潑水節(jié)為背景,講述了周總理與傣族人民共同歡慶這一富有趣味的民族節(jié)日的場面。從融合民間文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普及傣族潑水節(jié)由來和文化特色等背景知識,并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特色節(jié)日或民俗活動,了解這些節(jié)日或活動的由來,以及它們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等。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舉辦交流分享會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參照文中對民俗活動的呈現方式來進行寫作,在加深對家鄉(xiāng)特色文化理解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
2.巧借比較閱讀方法,明晰不同文化內涵
比較閱讀是指對兩種及兩種以上的文學作品進行對比閱讀,以明晰其在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差異性,從而有針對性地把握不同類型作品的文學特色。這種閱讀方法在民間文學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一是因為民間文學風格突出,形式生動活潑,借助比較閱讀的方式能凸顯其文化與藝術特色,強化這一部分元素對學生的熏陶作用。二是因為民間文學的類型與內涵豐富,比較閱讀能夠打破地域、民族以及流變過程中對民間文學作品的切割,便于學生從內容、主題、情感等方面把握不同的民間文學的特點,進而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拓展民間文學作品作為輔助性工具,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強化對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認知,以達到深度教學的目的。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選編了中國民間故事《牛郎織女》,講述了名為“牛郎”的人與名為“織女”的神相知、相戀卻不能長相廝守的愛情悲劇。而“牛郎”和“織女”最早在古籍記載中本是兩顆毫不相關的星星,是后代人們通過擬人的手法賦予其人的特征,并逐漸衍生為以婚戀為主題的民間故事。在異域文學作品的比較閱讀方面,以創(chuàng)世起源神話為例,七年級上冊的《女媧造人》便很具代表性,可同四年級上冊的《普羅米修斯》進行比較。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超越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基于多元文化視角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故事的內涵與精神進行分析。
3.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手段,拓展民間文化活動
與豐富的民間文學資源相對應的是豐富的民間文化活動。將民間文學融入小學語文課堂,不應只是導入文字資料,教師應賦予課堂教學更多的創(chuàng)意,依據實際情況組織一些具有民間特色的文化活動,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民間文學涉及歌謠、小調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欣賞或者學唱。以搖籃曲為例,我國不同地區(qū)的搖籃曲在風格與內容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漢族地區(qū)的搖籃曲多用貓、狗、雞等意象,而藏族地區(qū)的意象多為小牦牛等;在音調特色方面,江南地區(qū)的搖籃曲多輕柔舒緩,藏族地區(qū)的則更為原始和野性,滿族地區(qū)甚至有大聲喊叫的搖籃曲文化等。這些經由文學作品所體現出的差異和特色多與其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背景有關,是幫助學生拓展對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認知的有效途徑。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文化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民間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學會以生活化的視角看待語文,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視角審視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比如,可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民俗館,組織其在課余時間到鄉(xiāng)間搜集民俗元素,參加當地的民俗活動等。再讓學生根據實踐體驗形成文字報告,提升寫作能力。
從整體上來看,民間文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特點,同時,其獨具地方與民族特色的文化風格也有一定的思想啟發(fā)性,能夠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yǎng)其對地方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具有教育意義。因此,教師不應僅將視野局限于有限的教材篇幅之內,要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民俗與文化元素,廣泛接觸民間文學作品,強化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作用,為學生提升文化意識與語文素養(yǎng)提供助力。
392350058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