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常采用直接灌輸?shù)姆椒ㄟM行教學,這讓很多學生感到語文學習枯燥乏味,缺乏學習的興趣?!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初中語文教師要構筑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體現(xiàn)出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構筑“學、思、悟、行”相結合的語文教學新模式,營造生本課堂。生本課堂是滲透了民主、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環(huán)境,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中要展現(xiàn)出生本意識,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深入領悟,并將掌握的知識點和實際生活、語言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搭建起語文教學的新模式,促使學生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一、問題引領,自主學習
“學”指的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的活動。然而由于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和學習能力有所不足,常常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展開學習,所以這時候教師不能放任學生茫然無措地自主學習,而應該用問題進行引領,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導引下發(fā)散思維,這樣才能提升自主學習的效果。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重點,并揣摩學生可能會感到困惑的地方,設置主問題,引導學生沿著問題展開自主學習。主問題指的是從課文整體角度或者學生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他們思考、討論、理解、品味和欣賞的主要問題。這種主問題避免了課堂教學中碎問、串問的情況,能促使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
在學習《孔乙己》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并設置主問題,引導學生從作品的現(xiàn)實性和象征性這兩個角度入手展開探究。首先學生要從現(xiàn)實性入手,看看作者如何描寫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并思考這個人物是否真實可信,在當時的特定時代中是否具有典型性。其次則要研究作品中的象征意義,如思考咸亨酒店、魯鎮(zhèn)等是否具有什么象征意義。學生在這樣一個主問題的引領下展開了自主閱讀和探究活動。如有學生搜索了相關的歷史資料,發(fā)現(xiàn)魯迅曾經(jīng)提出孔乙己其實確有其人,在咸亨酒店常常有一個叫孟夫子的人來喝酒,其行為舉止都和孔乙己有相似之處。還有學生從文字入手,挖掘出作者描寫孔乙己的細節(jié)描寫,然后分析“排、摸”等詞語的運用是否形象,在生活中是否也會有人運用相同的動作。他們使用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領悟作品的現(xiàn)實性。此外還有學生主要分析作品的象征意義,如有學生認為其實咸亨酒店就是中國舊社會的象征,其中的酒客就是形形色色的社會人。
碎問會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找不到方向,而串問又會過多限制學生的思考,所以教師要盡量避免這種低效的提問方法,轉而用主問題作為導引,促使學生凝聚閱讀注意力,加深他們思考的層次。學者葉圣陶認為,學生可能粗略地看懂文章,但是隱藏在字面背后的藝術,他們未必能領會。所以教師在設置主問題的時候就要注意這一點,用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深層信息。在主問題的幫助下,學生能逐步深入,體察到作者獨具匠心之處。
二、多元互動,深化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多元互動,嘗試深化思維活力。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生生、生本都能展開多元對話,能形成課堂學習的亮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學生相互之間的觀點存在矛盾,則要引導他們進行辯論。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學生迸發(fā)了思維火花,他們的閱讀效果也會更高。思維的提升和發(fā)展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元互動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高閱讀能力,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明顯提升。
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多元互動,圍繞作品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展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想法呢?”這促使學生展開生本對話,深入探究作者的寫作手法。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使用的是虛實相間的寫作手法,雖然桃花源是虛構的地方,但是作者卻寫得如同真實的地方一樣,這主要是因為作者安排了武陵漁人這樣的角色,通過漁人探索桃花源的經(jīng)歷來形象化地展現(xiàn)這個原本虛構的地方。此后教師又組織學生展開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的活動,學生可以提出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各種問題,然后大家一起商討答案。如有學生提出:“作者為何最后要加上漁人向太守匯報這一段呢?這樣是否顯得畫蛇添足?”教師組織學生再次展開深入思考,探究這一段是否可以刪去。如有學生提出:“這一段表明漁人出爾反爾,原本應該很淳樸的漁人似乎想要獻媚太守,這樣就更讓人感受到現(xiàn)實的殘酷性?!边€有學生提出:“最后寫了桃花源消失不見,這說明這里終究是虛構的地方,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的凈土。”在討論中,學生的認識更為深刻。
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產(chǎn)生了更深刻的閱讀體驗,能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這樣學生就能在閱讀中提高其思維能力。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展開批注式閱讀、比較式閱讀等高效的閱讀方法,指導他們掌握相關閱讀技巧。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除了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以外,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網(wǎng)絡進行互動溝通,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三、聯(lián)系生活,豐富情感
“悟”指的是對生活的感悟,由于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文章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較遠,學生很難自主領悟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思考,尋找日常生活中的類似經(jīng)歷,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通過上網(wǎng)搜索的方法了解一些相關的時事新聞,這樣學生就能產(chǎn)生感同身受的體會,在閱讀作品的時候也會更深入地體會其中情感。若有條件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又或者用文字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他們能更好地理順想法,體會作品中的情感。
學習《秋天的懷念》時,有學生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理解不夠深刻,提出問題:“作者為何一開始的時候對母親如此粗暴呢?為何不好好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等母親死后再后悔,自然來不及了?!贝藭r教師鼓勵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體會作者的情感?!霸谀愕纳钪惺欠裼羞^生病的經(jīng)歷呢?在這個時候,你會怎么想呢?”有學生提出:“我發(fā)胃病的時候什么都吃不下,媽媽卻還是要我多吃點,我這時候真想將碗摔碎?!痹诟形蛏畹倪^程中,學生領悟到當一個人遭受傷病折磨的時候,他們的情感也會變得遲鈍,很難體會到周圍人對自己的關愛。在了解了這一點后再來閱讀課文,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蘊藏的情感。“作者一開始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所以忽略了母親的愛。當母親用自己的死喚醒他生的希望后,他才認識到自己辜負了母親的愛,因此才會后悔?!痹谶@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人物情感的復雜性,對作品的理解也更深刻。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要促使學生讀懂作品,就要鼓勵他們積極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愛國主義情懷、親情、友情等相關的情感教育融入其中,這樣能讓語文閱讀教學起到德育的效果,學生的閱讀感悟也會更深入。
四、組織實踐,內化行為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庇纱丝梢娬Z文教學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到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中,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知識建構,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效果。
在閱讀《濟南的冬天》一文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十分擅長遣詞造句,總是使用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展現(xiàn)出濟南的美,體現(xiàn)出對濟南的喜愛之情。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將濟南比喻成老人,將濟南被群山包圍的狀態(tài)比喻成嬰兒睡在襁褓中,這些修辭手法都顯得比較新穎,同時要蘊藏著情感。此后教師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實踐的活動,嘗試內化相關的知識點?!叭绻阌霉P墨展現(xiàn)你熱愛的地方,你會如何寫呢?大家嘗試用三兩句話寫一下,然后交流一下,看看誰寫得最生動,最富有情感?!比缬袑W生嘗試展開創(chuàng)作:“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江南小鎮(zhèn),這里最多的就是縱橫交錯的河道,窄窄的河道好像淑女的纖纖細腰一樣,而形形色色的橋則好像是系在淑女腰間的綢帶一般。”在這段文字中學生用女子的腰比喻河道,用綢帶比喻橋,不僅新穎,也寫出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初中學生一般都性格活潑好動,所以對實踐活動充滿了好奇心和興趣。教師要注意結合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活動項目,引導學生通過課外拓展閱讀、編輯報刊雜志、撰寫新聞稿、采訪調查活動等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展開語文實踐,進而促使他們獲得全面成長。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弊端,分析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若能構筑起“學、思、悟、行”相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展開自主學習,積極構筑教師、學生、文本多元互動的學習模式,鼓勵他們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反思生活,體會作品的深厚情感,在實踐活動中內化知識,更好地進行知識建構,則能構筑起語文教學的新模式,能促使學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黃和內,廣西南寧市邕寧區(qū)那樓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