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笛
摘 要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未來將是一個人機共生、萬物皆媒的智媒時代。智媒時代的到來不僅將極大地改變人類信息傳播模式,同時更將引發(fā)媒介生態(tài)的全面變革。但智能媒體的發(fā)展并非與人類的倫理價值觀相沖突,未來在顛覆信息傳播模式的必然趨勢下,人們更需堅守媒介素養(yǎng)與倫理價值觀,才能讓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更好地為人類文明進步服務。
關鍵詞 智媒時代;人與機器;倫理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20-0090-03
基金項目: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述行理論與文化身份研究”(項目編號:15CWW003)。
從機器寫作到個性化推送,從傳感器數據采集到無人機新聞報道,從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傳播到多元化信息分發(fā)平臺并存,人工智能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全面滲透將越發(fā)普遍。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持續(xù)賦能智媒時代發(fā)展,進而推動“人與媒介”和“內容與關系”的融合。人們借助網絡運用與服務建立了以人為核心的連接模式,而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未來物體與環(huán)境、環(huán)境與內容、環(huán)境與服務等都將是智媒時代信息傳播的重要內容[1]。但人類社會現有的倫理法規(guī)與新技術的發(fā)展不適配必將引發(fā)新的倫理問題,本文以智媒時代的人機關系為研究對象,從人機倫理的視角分析了人機關系的變化及隨之產生的信息傳播問題,希望為研究智媒時代的信息傳播提供思路。
智媒時代是指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對整個信息生產與傳播流程進行重構的信息傳播新時代。從報紙到廣播、電視的興起,再到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實現了媒體與技術的不斷融合。傳統媒體時代人們通過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專業(yè)媒體單向地接收信息,新媒體時代用戶的文字閱讀習慣開始向圖像轉變。Web1.0時代信息技術的變革極大地促進了門戶網站的發(fā)展,用戶通過搜索引擎獲取信息;到了Web2.0時代,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各平臺更注重與用戶的交互,用戶創(chuàng)造信息推動社會進入“眾媒時代”;Web3.0時代,物聯網、大數據、VR、AR等技術將帶領人類進入以“人機共生”為典型特征的智媒時代,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將根據采集的數據探索人的偏好,并在不斷試錯中與人進行互動反饋。此外,未來智媒技術將對不同的信息傳播平臺進行系統整合,并借此建立跨越不同人機環(huán)境的、具備持續(xù)自主優(yōu)化升級能力的綜合聯動系統[1]。但無論科技如何發(fā)展都無法脫離以人為核心的連接模式,這也會產生更糾纏復雜的人機倫理問題。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智能機器越來越多地融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這也必將帶來人機倫理關系的變革。
2.1 智媒時代的倫理研究趨向
倫理是道德標準的概括,能建立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準則,道德是社會環(huán)境中調節(jié)行為規(guī)范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倫理道德最現實的作用就是讓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和約束行為,才能保障作為個體自由基礎的共同體的發(fā)展。以“人機共生”為主的智媒研究既包括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fā),也包括機器與人、人與環(huán)境、環(huán)境與機器等各方面關系的探索,因此研究智媒時代的人機倫理問題,更需在新技術的迭代發(fā)展中關注人類的思維認知方式,并處理好人類的價值判斷能力與機器效率的平衡,讓人類與機器各盡其責、相輔相成,這才是未來智媒研究的方向[2]。
2.2 算法分發(fā)實現興趣探索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平臺結合算法分發(fā)與社交分發(fā)為用戶提供信息,用戶不僅能根據需求主動搜索感興趣的內容,還能在平臺推送的信息流中瀏覽到自己關注的用戶動態(tài)并評論分享,強化社交黏性。算法在進行信息推送時除了參考用戶現有興趣外,未來還將基于使用場景、內容流行度等綜合數據豐富信息庫并用多樣化的信息推送不斷探索用戶興趣,避免用戶因接觸的信息高度同質化而陷入信息繭房[3],用戶在信息消費后會向數據庫反饋促進信息傳播的良性循環(huán)。但一些優(yōu)質內容未必能獲得所有用戶的喜愛,單純從用戶行為習慣無法實現直觀有效的價值衡量,需要賦予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更多權重,讓更多人關注。算法會讓用戶看到感興趣的內容,而重大新聞必須穿透個性化被大眾了解,例如即便不喜愛科技的人也會關心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的境遇;即便不關注生物科學的人也需要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展和防治情況。
2.3 智能傳感器帶來“萬物互聯”
分布式新聞的產生意味著在未來報道過程中將有更多來自用戶或智能產品的信息貢獻,未來的用戶分析將更多依靠“物”來了解人。當智能傳感器和智能家具等眾多智能物體作用于人的身體和生活環(huán)境時,人的空間場景、身體機能信號甚至心理反應在未來都將被機器探測,這些智能設備能據此分析信息對用戶產生的影響,并為基于用戶即時場景的信息生產與推送提供更精準的依據。與此同時人們還將借助傳感器更好地感知環(huán)境和生命,為創(chuàng)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一種新的倫理思維,真正實現“萬物互聯”。
2.4 基于人工情感實現人機交互
智媒時代以人機交互為核心,因此要適當賦予機器人工情感,而機器終究只是由電子元件、算法等構成的非生物體,注定無法理解人類豐富的情感表達,因為這是由文化多樣性與個體特殊性融合而成的獨特感知,人的獨立意志更是機器無可比擬的存在。機器只能通過人為機制模擬情緒反饋,并用帶有欺騙性的引導讓人信以為真。機器利用情感化的擬人設計促進人機交互并誘發(fā)人類對機器的依戀,此時再用煽情的商業(yè)宣傳就能增強或操縱人類同理心。另外,人們還會被機器激發(fā)的情感蒙蔽而產生對現實環(huán)境的錯誤認知,將自己禁錮于自我陶醉的虛幻中,這種自我感動最終將讓人們失去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這一角度看賦予機器情感化的設計是不道德的,因為它預設和縱容了這種欺騙[4]??萍嫉目焖侔l(fā)展及與社會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大勢所趨,人類必須學會與機器相互理解否則將引發(fā)新的倫理及暴力沖突。
由技術進步導致的人機倫理問題,究其根源即社會既有的倫理法規(guī)仍落后于技術升級的速度,尤其在智媒時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解決人機倫理問題將變得越來越緊迫。
3.1 場景過度滲透導致失去自我
場景分析并非為了全面滲透人類生活而更多應注意規(guī)避,因為商業(yè)利益會催生“人機沖突”。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的進步促成人與媒介深度融合,然而人們身處被觀察的環(huán)境中會隨時進行自我審查,公共場域對個體后臺的過分侵占會加劇社會比較造成的壓迫與焦慮,還容易令個體陷入固定且單一的機械反應狀態(tài),社會將不再真實而只能等同于熒幕和圖表上的統計數字。例如上海一小學利用AI技術對學生實行全方位監(jiān)控并建立智能課堂分析系統,完全無視學生的選擇權與隱私權,引發(fā)全社會的重視與反思。正如圓形監(jiān)獄理論,監(jiān)視者透過攝像頭能看到每個學生的情況,學生們卻看不到監(jiān)控探頭背后的情形,單向視線關系將監(jiān)視行為內化于學生心中,時刻被監(jiān)視的恐慌感逐漸讓學生形成表演型人格還可能誘發(fā)心理失衡。這種空間設計實現了對主體意志的控制,還極易出現學生隱私在網絡中泄露與傳播等違法犯罪行為,更會對學生親屬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相反,老師通過與同學的相處了解其個性與興趣的判斷遠比機器輸出的數據更準確生動,還能讓學生在相互尊重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3.2 算法判斷削弱主體意識
依托大數據建立的算法機制不僅是技術編碼程序,更擁有重構社會的力量,高度商業(yè)化的算法嵌入勞資關系中,基于算法邏輯的外賣工作凸顯了勞動者被平臺算法馴化的人與技術的關系。“與時間賽跑”是外賣員的典型特征,因為時間是平臺對外賣員進行獎懲測評的重要依據,但平臺對送餐時間的預測卻忽視了等紅燈、繞路、爬樓梯等情況,外賣員時常冒著生命危險趕路。其次平臺對外賣員的情感勞動規(guī)訓主要通過“五星好評率”等機制實現,身處“全景敞視監(jiān)獄”中的外賣員隨時可能被投訴卻又無法掌控周邊環(huán)境[5]。效率是算法的底層邏輯,它與追求投入產出最高比的資本合謀逐漸削弱人的主體意識。算法規(guī)訓下人被視為數據,這種技術驅動的邏輯常常忽略對人性的關注。例如微軟研發(fā)的智能聊天軟件就曾被發(fā)現含有宣泄仇恨和低俗的內容,這更說明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中尚不具備價值判斷能力,自主判斷和選擇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意義,如果判斷意識被剝奪,人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3.3 視頻化降低思維認知力
隨著科技革新和產業(yè)迭代升級,網絡視頻與社會生活全面融合,2020年被定義為中國視頻社會化元年。文字載體在視頻化社會逐漸消失,抽象思維將慢慢退場。由于文字是抽象的,閱讀過程中更需理性思考、推理和聯想才能理解,若以訴諸感知的直觀視頻取代解碼的過程,抽象思維能力就會下降。短視頻和直播已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人們將注意力集中于直觀的圖像和聲音時就沒有足夠空間去學習和理解深層知識,降低了人們的分析辨別能力,還會增加思維惰性[6]。短視頻或直播中與身體技藝相關的視覺淺層感知會逐漸取代有深度的、體系化的知識,但這些從視頻產品中獲得的知識碎片很容易被遺忘。此外,有價值的內容需要不斷地回憶和反思才能完善知識體系并有效輸出,而通過視頻化的直觀表達則缺少了反思的過程,長期接收以感官刺激取代理性思考的信息容易使人們的思維越來越簡單化、片面化和情緒化,無法做出冷靜判斷。
3.4 社交分發(fā)滋生信息病毒
未來以智能分發(fā)結合社交分發(fā)將是必然趨勢,但社交媒體也容易滋生和傳播信息病毒。一是海量信息加劇信息辨識的難度,缺乏邏輯的信息碎片只能呈現事件的片段還可能與事實截然不同;個體動機、立場、情緒等會凌駕于對事實的描述之上,讓個體不自覺地傳播信息病毒。二是一些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和倫理觀的自媒體會在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媚俗信息,他們對新聞事件的轉發(fā)報道存在過度披露細節(jié),標題用忽視媒介倫理的浮夸字眼攫取注意力甚至進行媒介審判的問題;以及在“流量焦慮”下有媒體模糊了客觀報道與情緒化表達的邊界,淪為信息病毒的制造者或傳播者[7]。三是社交互動加劇群體分化。智媒時代人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愈加受搜索引擎的信息引導和群體的影響。社交平臺的信息過濾和群體內部高度同質化讓人們很難形成理性判斷反而會限制個體發(fā)展和撕裂社會,不同圈層間態(tài)度、立場的分歧還會導致對立加深。四是群體分化加劇認知狹隘與非理性。網絡圈層化導致人們進一步囿于自己偏好的價值取向中,同質化的信息日漸窄化人們的視野進而導致群體心理和行為走向極端。
智媒時代人們借助技術發(fā)展認知社會,社會也通過技術反過來影響人的發(fā)展,隨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升級,在人機共生、萬物皆媒的時代,我們需要重視與機器完全不同的人的判斷能力,先進的技術能有效提高處理海量信息的分發(fā)效率;但人的同理心和聯想力對于處理模糊的問題更具重要意義,因此未來應將人的認知與機器算法進行有機融合,建立一種新的兼顧程序理性和人性化的決策機制。此外人與人連接模式的優(yōu)化、人與機器的協同發(fā)展及智媒時代新的倫理與約束都是未來創(chuàng)造良好信息傳播生態(tài)的關鍵。
綜上所述,傳播技術的革命性成果只有在承載了相應的人文素養(yǎng)的前提下才更具意義。智媒時代必須將謀求更精準的個性推送與優(yōu)化公共信息服務有機融合,賦予具有價值的公共信息更多的權重,平衡好滿足個性需求與整合社會意見的關系;另一方面,我們更應意識到智能技術的發(fā)展不能僅以滿足人類欲望為目標,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幫助人們克服自身局限,同時通過人類的力量不斷糾正機器的偏狹與誤區(qū),因此有必要對設計算法程序的人和掌握數據資源的平臺建立不低于專業(yè)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標準,從法律、政策的角度構建良性信息傳播環(huán)境[8]。此外,各類數據處理平臺應充分尊重用戶的隱私權、被遺忘權與知情權,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基礎進行必要的數據采集與分析,否則毫無節(jié)制的信息流傳和沒有期限的信息使用,不僅可能泄露隱私更會讓個體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因此,只有保持對新技術應用的警惕與克制,堅守基本倫理價值觀和足夠的反省意識才能共同構建一個開放、流動而有內在秩序的信息傳播新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陳昌鳳.未來的智能傳播:從“互聯網”到“人聯網”[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3):8-14.
[2]劉偉.人機融合智能的再思考[J].人工智能,2019(4):112-120.
[3]喻國明,杜楠楠.智能型算法分發(fā)的價值迭代:“邊界調適”與合法性的提升:以“今日頭條”的四次升級迭代為例[J].新聞記者,2019(11):15-20.
[4]王亮.社交機器人“單向度情感”倫理風險問題芻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0,36(1):56-61.
[5]孫萍.“算法邏輯”下的數字勞動:一項對平臺經濟下外賣送餐員的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19,45(6):50-57.
[6]郭珅.社交媒體中的視頻化傾向[J].新媒體研究,2017,3(4):67-68.
[7]彭蘭.“信息病毒”的群體免疫研究[J].當代傳播,2021(1):21-26.
[8]張力穎.智能傳播時代的人機角色構建與呈現[J].新媒體研究,2020,6(24):115-117.
30005019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