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業(yè)欽
摘要: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tǒng)媒體”相對應的,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xiàn)全球化的媒體。國家、社會和用戶應該攜起手來,一起治理新媒體存在的問題,讓其有更健康的發(fā)展,更好地服務廣大群眾。
關鍵詞:新媒體;問題;發(fā)展策略
一、新媒體在各領域的運用
1、助推經濟發(fā)展。新媒體時代下的“注意力經濟”較傳統(tǒng)媒體時期,有了質的變化。傳媒行業(yè)是一個二元市場,一方面媒介組織可以生產媒介產品售賣給觀眾獲得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媒介組織可以向廣告商售賣受眾的注意力獲得廣告收入。所以如何獲得更多的受眾關注是媒介從業(yè)者絞盡腦汁思考的事情,而新媒體平臺是受眾注意力的肥沃土壤。過去,受傳播方式的限制,只有官方媒體才能接到商業(yè)廣告,只有知名人士才能接到商業(yè)代言?,F(xiàn)在,人們越來越習慣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和社交娛樂,所以任何一個平民百姓都有可能通過新媒體成為超級網紅,最終實現(xiàn)變現(xiàn)目的。新媒體平臺豐富了各行各業(yè)的盈利模式,推動了經濟的發(fā)展。
2、加強文化傳播。新媒體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雖然傳統(tǒng)媒體一直以文化傳播為己任,并在文化傳播的土地上不斷深耕細作,但是敘事宏大、教育意義深刻、思想灌輸生硬等特點讓很多年輕人避而遠之。新媒體走的是一條與傳統(tǒng)媒體截然不同的道路,并且在傳播效果上有很多亮點值得借鑒。微博上被人們稱作“最美農婦”的李子柒擁有2703萬粉絲,她在田間地頭勞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重現(xiàn)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致遠,成為當代“打工人”忙碌生活中的“情緒按摩儀”?!耙缓勈?,一瓢飲”展示的是極簡主義的生活美學,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清貧但不困苦的顏回之樂。李子柒除了在國內深受大家喜愛,在國際也享譽盛名。她拍攝的關于中國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視頻在國際上引發(fā)熱議,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傳播的生動實踐。微博上的短視頻雖然在資金上、制作上、設備上、團隊上都不如官方紀錄片的實力雄厚,但是微博短視頻更能夠和受眾平等對話,建立情感聯(lián)系。
3、參與社會治理。新媒體上傳下達,發(fā)揮著社會治理的重要功能。根據CNNIC的數據顯示,中國截止至2020年6月,網民數量已達到9.4億。在網絡上我們也能看到諸如“央視新聞”、“中國政府網”、“國家健康衛(wèi)生委員會”等數十家國家官方機關組織也都紛紛開通了微博,“互聯(lián)網+”的趨勢讓新媒體成為國家政務工作新的窗口,也成為老百姓對話政府機關新的橋梁。以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微博就做出了許多貢獻,如搭建肺炎援助平臺、發(fā)起微公益捐款、組織醫(yī)生在線問診,發(fā)起正能量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900億次,億級話題達到200多個等。
二、伴隨新媒體產生的問題
1、以“人肉搜索”為代表的網絡暴力。從網絡普及之日起,網絡暴力便伴隨而來,新媒體人人可發(fā)言、人人可匿名的特點更成為了網絡暴力的助燃劑。2020年8月,重慶小伙羅冠軍被梁穎在微博上發(fā)文指控是強奸犯,梁穎以受害者的身份發(fā)布數十條微博詳細地說明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引來大量網民的關注同情,并開始對羅冠軍口誅筆伐以及人肉搜索。不久,羅冠軍的身份信息、工作單位、家人朋友等私人信息全部被公之于眾,并無一幸免的受到了網民的攻擊。正當網民的輿論要為羅冠軍判以“死刑”的時候,事情出現(xiàn)了轉機。梁穎和羅冠軍系戀人關系,數月前和平分手,羅冠軍支付了一萬元的分手費作為補償。抱著隔岸觀火心態(tài)的網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對梁穎的網絡暴力。
2、全民狂歡式的“娛樂至死”。在互聯(lián)網時代,新媒體似乎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全民狂歡。我們常常能在微博上看到諸如“一分鐘了解唐朝”、“五分鐘讀完四大名著”之類的話題,看似是歷史文化的科普,實則流于表面,歪曲史實。人們求新求快,浮躁膚淺,逐漸喪失了思考力和專注力。大量的土味視頻,造型夸張、言論大膽、喪失倫理、以丑為美,除了讓人們笑得前俯后仰之外,無法再提供更多的情感共鳴和審美愉悅。這類傳播性極強的視頻往往質量不高,專業(yè)度不夠,同質化的視頻病毒式地傳播后造成人們審美疲勞。在娛樂至死的游戲場里,短視頻是人們的精神鴉片。
3、大數據算法導致信息繭房。媒介組織為獲取更多經濟利益一味迎合受眾,造成受眾身處于信息繭房。大數據技術的日益成熟,讓新媒體平臺可以快速捕捉人們的喜好,從而推送相關內容增加用戶粘性。這看似人性化的功能背后,有一個可怕的后果,那就是人們長期處在內容單一的信息環(huán)境中,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美國學者桑斯坦指出,當人們習慣性地處于由自身興趣所引領的信息領域時,很容易將其生活桎梏于蠶繭一般的“繭房”中,這種現(xiàn)象稱為“信息繭房”。尤其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心智尚未成熟,三觀尚未健全,微博投其所好的推送模式會造成他們的知識片面狹隘,也會造成他們沉迷某一類型內容,排斥興趣之外的其他內容,從而固步自封。這樣的做法不利于主流價值觀的弘揚也違背了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宗旨。
三、新媒體未來的發(fā)展策略
1、國家充當“把關人”角色。國家掌管著最高權力機構,對于違法犯罪的行為必須嚴懲不貸。近幾年,網絡安全相關部門雷霆出擊,出臺了關于在網絡上發(fā)布、轉發(fā)謠言的相關治理政策。2020年6月微博熱搜更是停更一周進行整改,以便更好地進行“議程設置”,掌握輿論的風向標。但是網絡暴力、色情視頻、謠言傳播等問題仍然時有發(fā)生,國家可以實行“實名制上網”政策,以便更好地追責問責,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
2、社會充當“引導人”角色。新媒體商家應該以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己任。在新媒體行業(yè)有著“流量為王”的潛規(guī)則,這十分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一味迎合受眾喜好,一方面造成全民狂歡缺少深度;另一方面也造成受眾審美單一,不利于全面發(fā)展。新媒體平臺應該在傳統(tǒng)文化領域加大投資力度,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美德,引導人們向上向善。
3、用戶演繹“明白人”角色。新媒體的發(fā)展除了要有國家和社會的努力,更離不開每一位用戶自身的規(guī)范。用戶既是新媒體內容的接收者,也是新媒體內容的生產者。首先,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信謠不傳謠;其次,要對自己說出的話語負責,不做“雪崩時的那一片雪花”;最后,要有崇高理想,爭取從UGC(用戶生產內容)向KOL(意見領袖)轉變。
(婁底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