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山
摘要: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累作文素材是寫作的主要動力,也是作文的源泉,更是作文教學當中最為基礎的內容。在寫作環(huán)節(jié)中了解素材、運用素材是非常關鍵的,能夠提高作文的感染力。因此,對學生而言,剛剛接觸作文寫作環(huán)節(jié)時,首先便是要進行素材的積累,了解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本文首先分析積累素材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意義,并根據分析探究小學語文作文素材積累的幾種途徑,為日后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借鑒與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素材積累;途徑
寫作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形成的一個基礎能力,作文教學是小學階段的教學基礎活動,也是讓學生了解作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提到寫作會產生排斥心理。因為在寫作過程中,學生無法通過一個主體豐富文章內容,內容一般較為枯燥,沒有過多形容詞,主要原因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對寫作素材進行有效積累。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要注重素材積累的過程,讓學生能夠豐富生活閱歷,提高寫作能力。
1.作文素材積累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關鍵內容之一,能夠影響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尤其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有著無法分割的關聯(lián),學生要想寫好一篇文章,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積累素材,以此來寫出更加細膩的文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素材積累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更加科學合理的進行素材收集,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
1.1提高寫作水平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積累素材的活動,幫助學生提高觀察生活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生活當中發(fā)掘寫作素材。也能讓學生在日后寫作中運用實際生活中的素材,從而提高寫作水平。語文寫作水平與素材積累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學當中,如果缺乏寫作素材積累的過程,寫出的文章就會較為枯燥,缺乏真實性和感染力。
1.2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寫作素材的積累不僅能提高寫作水平,也能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fā)展,讓學生的知識層面能夠更加廣泛。通過對生活學習中素材的積累能夠了解到不同人生角度下看待同一問題會有哪些不同感受,領略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也能提高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建立健全自身知識體系。
2.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素材積累的途徑
作文一直以來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考驗。小學生由于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還較為薄弱,生活經驗不足,導致在寫作中常常沒有寫作素材,無法下筆。所寫的文章較為枯燥、生硬,缺乏真實性,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小學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的活動中必須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積累素材,改善學生寫作狀況,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使學生能將親身經歷與寫作進行融合,抒發(fā)感情,展現(xiàn)語文的魅力。
2.1課內知識的積累
教材是學生能夠開展學習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卻常常被教師所忽略。讓學生積累素材,必須要利用教材,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快捷方便地了解積累素材的重要性,并且能夠直接接觸教材內的知識點。教師可以深挖課本中的素材和內涵,以此解決學生積累素材的問題。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了解課本中的內容。比如,課內知識所傳達的精神思想和寫作語言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并沒有形成積累素材的習慣,也沒有相關意識,導致在寫作文時常常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因此,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生活當中的有心人,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在課文的閱讀教學中能夠對課文進行完整理解并積累相關語句[1]。比如,在課后的語文園地中,常常伴有積累的古詩、詞句的內容,需要教師為學生講解歇后語或者諺語的故事,在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諺語的內涵,加深學生記憶,督促學生背誦或默寫,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2.2課外閱讀的積累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需要讓學生在課文中積累優(yōu)美詞句,通過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取寫作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十分密切,兩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共同進步。如果學生只注重寫作,忽略閱讀的過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也會缺少方法,無法將寫作素材進行全面展現(xiàn)。除此以外,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更加細致的要求,在第一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能低于5萬字,隨著年齡的增長,課外閱讀量也會有所增加,寫作需要在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緩慢提高,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閱讀量和最終的閱讀質量,寫作是基于閱讀開展的活動,因此,讓學生寫好一篇作文,教師必須要擴大學生知識層面,增加閱讀時間,開拓學生視野[2]。
2.3日常生活的積累
寫作動力與主要資源來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高學生的觀察意識,幫助學生從課堂的局限性中擺脫出來,了解生活并記錄生活,提高素材的積累數量。小學生的時間大多數是在學校和課堂當中度過的,其余時間能夠在家庭生活當中感受到不同的事物。小學生在與父母和同伴之間交流溝通的過程當中會產生認知,也能對某一事情產生經驗,這些活動都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印象[3]。因此,在寫作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當中的事物進行創(chuàng)作過程,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能夠將具有價值的事物進行積累記錄。為了讓學生了解到生活提取素材的主要目的和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前,讓學生明確作文就是來源于生活的理念,學生不僅能記錄更具有價值和意義的素材,也能提高寫作水平。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作文素材積累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學生完成寫作的主要保障。與此同時,小學教師不能忽略素材積累的重要作用,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和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素材積累的目的,積累更多有效素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寫作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將素材真正運用到寫作當中,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陳曉紅.探析初中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J].華夏教師,2019(14):32-33.
[2]趙眉.寓作文教學于生活情境之中——以種植活動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02):79-80.
[3]陳彥艷.積累好中考作文的經典記敘素材——2017中考作文復習的理性思考[J].語文知識,2017(05):90-91.
(西藏昌都市類烏齊縣教育局?西藏?昌都?85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