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合斌
我早年在少林寺期間感悟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生命呼吸間,處事平常心”,現(xiàn)在推廣道家辟谷養(yǎng)生活動中,不斷地實證“氣足不思食”的功法。不管佛、道文化,不論動功、靜功,大都講究練炁、養(yǎng)炁。練炁主要是練呼吸,尤其是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氣時腹部自然內收,呼氣時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舌抵上顎,吸氣的時候小腹收縮,呼氣的時候慢慢鼓起小腹,要求做到深、長、細、勻。首先意守丹田,禪宗、道家和其他流派關于丹田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差別不大,同時排除雜念,想著氣息從鼻孔吸入,流經至丹田,再想象濁氣從小腹一直向上,從口中呼出,以此往復。
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為變容呼吸。吸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或稍內凹,橫膈肌隨之收縮下降,使腹腔容積變小;呼氣時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橫膈肌上升還原,使腹腔容積變大。與之對稱的是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作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時改變腹腔容積,而使腹腔改變的內容物又不是吸入或呼出的空氣,而是另外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就是“內氣”。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稱上是一種呼吸空氣的“方式”,實質上則是內氣的“呼吸”(升降、鼓蕩)。逆腹式呼吸法,不是說說就能學會的,必須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
現(xiàn)代統(tǒng)計醫(yī)學發(fā)現(xiàn),哺乳動物一生的心跳次數,是一個恒定值,一般為7.3億次。而各種動物的呼吸節(jié)奏,都與心跳節(jié)奏為穩(wěn)定的正比關系。所以說,哺乳動物一生呼吸的次數是恒定值。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所說的“氣數”,其實完全不是唯心的,它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
我國學者吳杰教授曾觀察5360名健康成人的靜息心率,其范圍為51~94次/分,平均數為67次/分??茖W研究表明,成人靜息心率在70次/分,其壽命可達80歲。所以,我們完全不難理解中醫(yī)對于呼吸的重視。
呼吸意味著生命健康
在太極理論誕生的古中國,人類對于自身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認知還非常有限,但中國的先哲已經天才地預見到“炁”的重要。事實上,只要略有醫(yī)學常識就會知道,我們新陳代謝最重要的物質就是氧氣,呼吸是人體攝入氧氣的唯一途徑。當呼吸受到干擾,不僅僅是肺臟,人體的整個新陳代謝都會受到干擾。
良好的呼吸,也代表著心理的健康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會有體會,當我們心情緊張的時候會呼吸急促;當我們心情郁悶的時候,會覺得胸悶氣短……事實上,良好的、綿長有力而又張弛有度的呼吸,也意味著良好的心理健康。反過來說,當我們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時候,人很容易出現(xiàn)煩躁、易怒等不良的生命體驗。
逆腹式呼吸可以增加吸氧量
胸式呼吸因為肋骨運動空間的局限,胸腔容積變化較小。據有關文獻介紹,平時用胸式呼吸,約有三分之一肺葉沒有發(fā)揮作用。即使兩種呼吸方式兼用,安靜條件下橫隔肌一般只下移1~2厘米。太極拳要求呼吸深、長、細、勻,我們說“逆腹式呼吸”,實際上是“逆腹式深呼吸”,其橫膈肌下降一般有7~10厘米,肺葉氣泡得到充分利用,吸氧量比安靜條件下增加好幾倍(當然這種效果是順逆腹式深呼吸都能達到的)。氧是維持機體機能和產生運動能量的基本物質。正常人不吃東西可維持生命20~30天,不喝水可堅持5~7天,而缺氧10分鐘大腦就要死亡。細菌和病毒都有厭氧特性,人體器官病變都和缺氧有關。練太極拳經常長時間的進行“逆腹式呼吸”,比平常人更多吸收了大量氧氣,對身體健康當然大有裨益。平時很多人講究“進補”,其實練拳增氧就是不花錢的大“進補”。
逆腹式呼吸可以促進副交感神經亢奮和內氣鼓蕩
練拳實踐證明,在心靜體松條件下進行深、長、細、勻的逆腹式呼吸,大約十多分鐘即可激起副交感神經亢奮(和醫(yī)學文獻所說的基本一致)。除了會產生副交感神經亢奮所帶來的心率減緩、血壓降低、末梢血管舒張、內分泌得以調節(jié)等生理現(xiàn)象外,還會出現(xiàn)腹部發(fā)熱(有時甚至有發(fā)燒的感覺),有一股暖流順著背脊(督脈)往上涌,上身開始出汗等現(xiàn)象,按中醫(yī)和武術的說法是來了“氣感”,促進了“內氣”運動。這對人體各項機能的調節(jié)很有作用,應該是練太極拳可以改善很多慢性病病情的機理所在。
呼吸不僅僅是必須的生命律動,同時也是人們感知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新春草木的香氣、雨過天晴的清新、香薰的美好氣味,能幫人們建立良好的心理感受,而這恰恰需要健康的呼吸來感受。
編輯: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