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讓
摘? 要:小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是小學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文明的傳承,是時代的需要,是小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農村小學生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途徑有以下幾方面:營造氛圍,加強宣傳;樹立榜樣,引導方向;學科融合,滲透教育;開展活動,加深理解。;建立激勵機制,激發(fā)內在動力。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策略和途徑
一、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精神要求日益發(fā)展,人人都在尋求一種充滿友愛、真誠、理解、互助的溫馨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尋求充滿文明與友善,真誠與安寧的空間。前進的社會呼喚文明,科學的未來呼喚文明。文明禮儀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重要內容,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xiàn),是衡量一個人教育程度的標尺;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不僅是個體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基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教育。因此,必須抓好小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這是小學生成長的需要。一個注重自身修養(yǎng)、禮儀的人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優(yōu)的人??鬃釉唬骸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孟子也說過:“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說:“禮貌是有教養(yǎng)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這些都充分說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至關重要。雖然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依然傳承,但就整體情況看,確實存在弱化的趨勢,特別是對青少年的約束力越來越少。有些小學生在學校里,不會尊重他人,不禮讓,不禮貌;在社會上不懂得稱呼他人;同時,與人為善,禮尚往來等等美德在相當數量的孩子們身上正在淡化。為了廣大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必須加強他們的文明禮儀教育。
二、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策略和途徑
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強,是進行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階段,我們通過實踐總結,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加強對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
(一)營造氛圍,加強宣傳。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讓學生誦讀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中華詩文經典,熟讀《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但是不是每個學生都對古詩文喜歡,也不是每個學生都具備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要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就要讓學生了解文明禮儀的歷史。為此我校通過編制詩詞操、小游戲、創(chuàng)作詩詞歌曲、誦讀比賽及誦讀展示等活動,了解中華經典詩文的歷史,中國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養(yǎng),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另外,利用墻壁、樓道、走廊,張貼文明禮儀禮貌用語。利用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張貼名人名言、禮儀展板、民族團結、歷史禮儀故事。
(二)樹立榜樣,引導方向。
美國教育家洛克曾經說過:“對兒童進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的應該做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眼前?!庇冒駱尤宋锏南冗M思想、高尚情操、優(yōu)秀品質、模范行為教育學生,使教育形象化、具體化,給學生引導文明禮儀方向。
教師是學生直接仿效的對象,也是禮儀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因此,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教師以自己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黑化的教育。如:對于學生的問好,教師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教師首先跟他們打招呼;對于學生的幫助,我們都親切地向他們道謝;如果老師做錯了什么,也勇敢地向學生道歉。著名作家冰心說過:“教師的現(xiàn)在,就是學生的將來”。教師用自己的良好師德給學生樹立榜樣,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禮儀、實踐禮儀、展示禮儀和宣傳禮儀整個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推動文明禮儀宣傳教育系列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形成人人爭當文明學生的良好風尚。除了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的典型示范外,還應注意抓住各種教育契機,各班指導學生組成文明禮儀調查小組,尋找身邊的文明禮儀細節(jié),從而激發(fā)學生自我約束,形成文明禮儀習慣。
(三)學科融合,滲透教育
小學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文明禮儀素材,所以我們要注重學科教學中對文明禮儀教育的滲透,把課堂教學作為了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載體,使禮儀內容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如:在《說話要注意姿勢》這一口語交際中,讓學生說說圖上不正確的說話姿勢及原因,讓他們知道這是不尊重人的表現(xiàn),從而引導學生做一做、演一演正確的姿勢,不失時機地進行文明禮儀行為的引導與教育。
(四)開展活動,加深理解。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必備的文明禮儀知識是人們形成良好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基礎。所以,活動開展之前要制訂規(guī)范。根據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制訂出不同年段、不同內容與不同要求的“文明禮儀”評比條件,讓全校同學都按照禮儀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拿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較小,他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抽象思維還未充分發(fā)展。因此,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應明確、具體、詳細,提高可執(zhí)行性。比如:在與人交往中所表現(xiàn)的禮儀:和別人見面時要說聲“你好”、“您好”;跟別人道別時說聲“再見”;打擾了別人或有愧于人時說聲“對不起”、“請原諒”,等等。這些要求非常明確、具體,有助于小學生理解和遵循。
(五)禮儀教育的核心是養(yǎng)成教育。
文明禮儀教育需要滲透在易于被學生接受的活動中。我們通過在學校、家庭、社區(qū)等合適的場合開展豐富多彩、直觀形象的禮儀教育主題活動,如禮儀知識競賽、禮儀示范表演、小品劇、文明禮儀用語征集、演講、征文等,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禮儀活動,在活動中磨煉意志,在活動中揚褒棄貶,在活動中掌握文明禮儀的方式方法。同時,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讓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面向社會開展幫困助殘、慰問孤老、美化環(huán)境、維護公共秩序等主題活動,讓小學生回歸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學會禮讓、謙恭,做文明小公民,以自己的文明行為帶動家庭,感召他人,影響社會。
總之,農村學校只有堅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點滴細節(jié)入手,持之以恒地不斷訓練,學生才會享受到良好禮儀習慣帶給他們的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關鴻羽.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一一養(yǎng)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35.
299950052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