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訪,李素云,喻姣花,柯卉,陳婷,曾莉,詹昱新,晏蓉,劉天藝,張永佳
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股骨頭缺血壞死等疾病的主要方式,該手術可恢復或改善患者關節(jié)功能,有效緩解疼痛,明顯提高生活質量[1-2]。近年來手術數(shù)量不斷增加,據文獻報道,預計2005~2030年,美國髖關節(jié)置換術數(shù)量將增加174%,達到每年572 000例[3],我國髖關節(jié)置換術則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xù)增長[4]。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發(fā)生風險在外科手術中位居首位[5]。在無預防措施的情況下,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發(fā)生率分別為42.0%~57.0%和0.9%~28.0%,無癥狀DVT和PE的發(fā)生率分別為40%~79%和7%~30%[6-7]。DVT可造成下肢疼痛、腫脹、淺靜脈曲張及靜脈性潰瘍,從而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再入院率增加、生活質量下降[8]。若栓子脫落堵塞肺動脈則引發(fā)致命性傷害[9]。美國骨科醫(y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和美國胸科醫(y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發(fā)表了髖膝關節(jié)置換術和骨科術后VTE預防的指南[10-11],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VTE的預防有一定指導意義,但目前國內尚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高質量證據供臨床參考。鑒此,本研究總結有關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成人患者血栓預防的最佳證據,旨在為醫(yī)護人員提供實踐指導,以降低VTE發(fā)生率。
1.1確定循證問題 采用PIPOST模式構建循證問題:P(Population),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成人患者;I(Intervention),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VTE的預防措施;P(Professional),骨科醫(yī)護人員;O(Outcome),主要結局指標為VTE(包括DVT與PE)發(fā)生率、次要結局指標為出血發(fā)生率、病死率、患者滿意度和對治療的依從性;S(Setting),骨科病房;T(Type of evidence),證據類型包括指南、臨床決策、推薦實踐、證據總結、系統(tǒng)評價和專家共識。
1.2文獻檢索策略 以“hip arthroplast*/hip replacement*/hip prosthesis implantation”“thrombosis/thrombus/thromboembolism/embolism”為英文檢索詞,以“髖關節(jié)置換”“血栓/栓塞”為中文檢索詞,依據“6S”循證資源金字塔模型[12],自上而下依次檢索以下數(shù)據庫與網站:BMJ最佳臨床實踐、Up To Date、國際指南協(xié)作網(Guideline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美國國立指南文庫(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英國國家臨床優(yōu)化研究所指南庫(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加拿大安大略注冊護士協(xié)會(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RNAO)、JBI循證衛(wèi)生保健中心數(shù)據庫、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AAOS、ACC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服務系統(tǒng)、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和維普網等。檢索期限為數(shù)據庫成立至2020年4月。
1.3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為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年齡≥18歲;②研究內容涉及VTE的評估、基礎預防、藥物預防、機械預防、患者教育等;③主要結局指標為VTE發(fā)生率;④研究類型為指南、臨床決策、推薦實踐、證據總結、系統(tǒng)評價和專家共識;⑤語種為英文或中文。排除標準:①基線調查時患者已出現(xiàn)VTE的研究;②僅包含摘要或因其他情況所致內容不完整的研究;③文獻質量不高的研究。
1.4文獻質量評價工具 ①指南。質量評價使用臨床指南研究與評價系統(tǒng)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Ⅱ),AGREEⅡ包括6個領域23個條目和2個總體評估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1~7分,計算每個領域條目得分總和,通過公式將其標準化為該領域可能的最高分數(shù)的百分比,據指南各領域百分比情況將其劃分為A、B、C三級[13]。②系統(tǒng)評價和隨機對照試驗。分別采用JBI循證衛(wèi)生保健中心系統(tǒng)評價評價標準和隨機對照試驗評價標準進行評價[14-15],對每個項目做出是、否、不清楚、不適用的判斷。③證據總結、臨床決策。追溯文獻中證據對應的原始文獻,根據原始文獻研究類型選擇JBI循證衛(wèi)生保健中心相對應的評價標準評價[13-15]。
1.5文獻質量評價 由2名評價者(其中指南評價為4人)獨立評價納入文獻,若評價結果出現(xiàn)分歧,則2人協(xié)商,不能達成一致時請第3人參與討論。當不同來源的證據內容有沖突時,本研究所遵循的納入原則為循證證據優(yōu)先、高質量證據優(yōu)先、最先發(fā)表的權威文獻優(yōu)先。
1.6證據等級及推薦級別判斷 本研究采用JBI證據預分級及證據推薦級別系統(tǒng)(2014版),根據所納入文獻的研究類型對其進行預分級,分為Level 1~5級,根據證據的可行性、適宜性、臨床意義和有效性,結合JBI證據推薦級別判斷標準,通過小組成員討論確定證據的推薦級別(A級或B級)。
2.1納入文獻的一般情況 經過對檢索所得文獻剔重、初篩、復篩及文獻質量評價,最終納入文獻11篇[5,10-11,16-23],其中包括指南3篇[10-11,16],臨床決策1篇[5],證據總結1篇[17]和系統(tǒng)評價6篇[18-23]。具體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一般情況
2.2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結果
2.2.1指南的質量評價結果 本研究納入3篇指南[10-11,16],各領域最高分數(shù)的百分比依次為:范圍和目的100%、98.15%、94.44%,參與人員87.04%、88.89%、61.11%,嚴謹性93.75%、81.94%、64.58%,清晰性88.89%、92.59%、94.44%,應用性59.72%、76.39%、50%,獨立性100%、100%、100%。2篇[10-11]評分百分比≥60%的領域數(shù)為5,評為B級,1篇[16]≥60%的領域數(shù)為6,評為A級。均準予納入。
2.2.2系統(tǒng)評價的質量評價結果 6篇系統(tǒng)評價[18-23],3篇[18-20]所有條目的評價結果均為“是”。2篇[21-22]條目⑨的評價結果為“否”,其余為“是”。1篇[23]條目⑥的評價結果為“不清楚”,其余為“是”。均準予納入。
2.2.3臨床決策、證據總結質量評價結果 1篇臨床決策[5]和1篇證據總結[17],追溯到原始文獻為2篇指南[11,16]和3篇系統(tǒng)評價[19,24-25]。其中2篇指南和1篇系統(tǒng)評價[19]與本研究已納入文獻重合,剩余2篇系統(tǒng)評價中1篇[24]條目⑨的評價結果為“否”,其余為“是”;1篇[25]條目④的評價結果為“否”,其余“是”。
2.3證據匯總 從納入的11篇文獻中提取證據,通過整理、合并,最終匯總為風險評估、預防方式選擇、機械預防、藥物預防、術后管理、健康教育6個方面,共30條最佳證據。具體見表2。
表2 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成人患者血栓預防與管理的證據總結
本研究的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成人患者血栓預防和管理證據總結涵蓋風險評估、預防方式選擇、機械預防、藥物預防、術后管理、健康教育6個方面,內容全面、描述詳細、可操作性好,可作為臨床護理的參照與導引。針對風險評估,在患者入院后,應盡快對其進行VTE和出血風險的評估,當患者臨床情況發(fā)生變化時,則需再次評估。此外,有研究建議術后需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增加血栓風險的患者因素和手術因素進行評估。目前,已有研究表明,Autar評分量表預測髖膝關節(jié)置換患者VTE風險的效果較好[26],但多為一般質量的原始研究,有待通過開展更高質量的研究(如系統(tǒng)評價)明確該量表的效果。針對VTE預防方式的選擇,綜合多項研究對不同情況進行整理總結,認為對VTE風險低或出血風險低的患者行藥物和/或機械預防;對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或出血高風險(如嚴重創(chuàng)傷),或患有活動性肝病,或禁忌藥物治療的患者僅進行機械預防,且首選間歇充氣加壓裝置(IPCD);對有VTE史和一般患者行藥物預防和機械預防綜合預防的方式;對禁忌使用藥物預防和機械預防的患者,也不建議放置下腔靜脈濾器進行一級預防。Zhu等[21]的系統(tǒng)評價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預防DVT的方法,但由于中醫(yī)療法缺乏生物學機制解釋,因而尚未得到廣泛認可。但Zhao等[27]認為中醫(yī)療法基于促進循環(huán)、祛瘀通熱和利尿作用的理論預防和治療DVT,且系統(tǒng)評價表明,中藥不會增加出血風險[21],具有安全性。然而,該系統(tǒng)評價納入的文獻質量皆為中等,可能因此導致偏倚,需要更大樣本量、更高質量和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來進一步證實中醫(yī)療法在VTE預防中的作用。針對機械預防措施,建議患者入院后立即開展,且一直持續(xù)到患者不再具有明顯的行動不便為止,預防方式包括抗栓襪、間歇性充氣加壓裝置(IPCD)或腳泵,需結合患者個體因素選擇。此外,研究表明大腿長度的抗栓襪比膝蓋長度抗栓襪效果更佳,但也更易引起患者不適,需基于臨床醫(yī)生的判斷和患者的個人喜好選擇抗栓襪的長度[17]。針對藥物預防,需要臨床醫(yī)生在綜合考慮患者身體情況、藥物療效、藥物不良反應、藥物使用便利性、藥物成本等因素后合理用藥。針對術后管理,首先,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應盡量早期活動,早期活動可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關節(jié)功能、降低醫(yī)療負擔已成為共識[28],但目前早期活動的開始時間和活動內容尚未統(tǒng)一,同時,由于患者認知缺乏、引流管較多、恐懼疼痛、術后體力不佳等原因,早期活動的臨床實施存在一定的障礙因素[29],各醫(yī)院需結合現(xiàn)實條件建立規(guī)范化的早期活動方案,并加強對患者的指導。其次,研究表明,針對無癥狀患者出院前的超聲篩查并不會降低出院后VTE發(fā)生率,反而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抗凝,從而增加大出血風險[30],因而,對于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無癥狀患者,建議在出院前不要對其進行多普勒(或雙功能)超聲檢查。出院后VTE發(fā)生率與住院期間相當,延長預防時間對預防出院后VTE尤為重要,建議延長預防時間至自手術日后的5~7周,可考慮為患者提供遠程康復服務[31]。關于健康教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健康教育可降低骨科患者術后VTE發(fā)生率且減少住院時間[32],應堅持對患者進行VTE風險、體征、癥狀、治療或預防方法的教育。
本研究總結了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成人患者血栓預防和管理的最佳證據,對管理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成人患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形成證據只是第一步,在最佳證據的基礎上,制定干預計劃,指導醫(yī)護人員解決臨床問題,還需要臨床用證人員透徹理解循證的內涵與過程,以不斷推進臨床質量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