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陸艷 朱白薇
[摘 要]對分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項目組在近幾年把這一模式運用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活動中。實踐表明,這一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效果;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2-0121-05
一、對分課堂簡介
“對分課堂”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原創(chuàng)性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大約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的時間隔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定的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時間上清晰分離的3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其也被稱為PAD課堂[1] 。2014年春季學期,張學新教授在復旦大學一門本科生課程和一門研究生課程中進行了對分課堂的初步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9月,對分課堂開始推廣,并迅速得到廣泛認可和運用。目前,對分課堂已經(jīng)在國內普教和高教的1000多門課程中得到應用,教學效果顯著。
二、對分課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的實踐
在2016—2019年廣東醫(yī)科大學本科一年級臨床醫(yī)學、口腔醫(yī)學、藥學、法醫(yī)、護理、信息資源管理、英語、生物工程、化學等專業(yè)的100多個班的必修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課”)上,筆者運用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上課的一個班是由6個小班組成的大班,約180人,每周上課一次,連續(xù)3節(jié),每節(jié)課40分鐘,共120分鐘,每學期共有13周理論課。
(一)整體安排
考慮到醫(yī)學院校醫(yī)學生學業(yè)繁重、課下自由時間不多等特點,我們沒有采用“隔堂對分”模式,而采用了“當堂對分”的實踐模式。在每次課上,按照“講授”“自主學習”“自主做作業(yè)”“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五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活動,這5個教學過程的時間分配分別是:“講授”70~80分鐘、“自主學習”15分鐘、“自主做作業(yè)”10分鐘、“小組討論”10分鐘和“全班交流”10~15分鐘。期末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占30%,卷面成績占70%。平時成績由“作業(yè)成績”和“考勤”兩部分組成。從“自主做作業(y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收集到的學生作業(yè)中隨機抽取3次作業(yè),這3次作業(yè)的平均分占平時成績的90%,考勤占平時成績的10%。采用“對分易”教學平臺,這個平臺輔助可以實現(xiàn)考勤、上傳教學資源、收集作業(yè)和批改作業(yè)、分組、課堂提問、討論、課堂互動等工作,借助這個教學平臺,輔助5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開展。
(二)課堂操作
第一環(huán)節(jié):講授。教師在課堂上面對學生講授本次課內容的思路、框架、重點難點。以導論為例,教師要講清楚本次課內容邏輯思路是“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是什么?”“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創(chuàng)立并得到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是什么?”和“如何努力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
第二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理解、內化和吸收教材和教師講授的內容。由于每次課所學習的內容通常是一章中的1~2節(jié),內容量大,但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只有15分鐘,學生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所能閱讀學習的內容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集中精力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進行學習,讓學生自由選擇本次課所講授內容中的1~2個內容進行閱讀和學習。
第三環(huán)節(jié):自主做作業(yè)。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形式自定,也可按照教師的建議運用思維導圖等形式對所學內容進行梳理;之后,寫出“亮閃閃”“考考你”和“幫幫我”這些模塊?!傲灵W閃”是學生找出并寫出本次課所學習內容中最欣賞、最有感觸、最有收獲的知識點1~3個,并且寫出原因?!翱伎寄恪笔菍W生在學習的過程對掌握得比較透徹的知識點并計劃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以它為題目考一下小組成員。“幫幫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自己無法解答的問題和難題。要求學生在“自主做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前,把完成的“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上傳到“對分易”平臺的“作業(yè)”模塊,供教師批改。如果在“自主做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提交作業(yè),那么會影響作業(yè)的得分。學生在課堂上就要完成作業(yè)并在平臺上提交,這樣能督促學生在寶貴的課堂時間內積極學習、思考,并形成學習和思考的成果。
第四環(huán)節(jié):小組討論。學生按照自由結合的原則,每3~4人組成為一組,并確定下來,每次上課時,小組成員坐到一起,方便開展討論。小組成員先后闡述自己的“亮閃閃”“考考你”和“幫幫我”,相互闡釋,相互啟發(fā),相互解答問題,交流互動。
第五環(huán)節(jié):全班交流。首先是隨機抽點提問。教師隨機抽取3~4名學生,請該學生代表本小組闡述本組討論的精華和未解決的問題,對于有代表性的問題,教師啟發(fā)其他學生回答,如果其他學生回答不了,教師再回答。如果其他學生回答了一部分,教師可以補充豐富。之后開始自由提問,請想向教師和同學提問的學生自由提出問題,教師和其他學生合作解答。最后,教師做簡要總結。
三、對分課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的效果
為客觀衡量對分課堂在原理課中的教學效果,在2019年6月,筆者借助問卷星對2018級臨床專業(yè)1—6班的178位學生進行了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178份,這些調查結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課堂上教師“滿堂灌”,學生只需要聽課就行了,學生沒有足夠的自學時間,師生、生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很少,這就導致學生是完全被動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壓制。
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解了思路、框架和重難點并留白,留給學生一部分自學的內容,這樣,既給學生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自學指出了思路方向,掃除了障礙,又刺激了學生去自學教師未講授的學習內容的意愿,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自主學習階段,給學生15分鐘專門的自學時間,學生可以在這段時間里閱讀教材,內化吸收知識,這些學習活動都是需要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才能完成的。在自主學習中學生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理解、梳理、分析、總結、聯(lián)系、提煉、比較和思考,這樣才能把讀書筆記和“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完成好。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都要向小組成員闡述自己選擇的“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并和其他小組成員交流,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翻書閱讀再解答,這給了學生主動學習的信心。而且,在討論中,學生需要主動組織語言、表達呈現(xiàn)、溝通交流、辨析澄清、比較分析、思考問題、解答問題,這些活動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精神,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全班交流環(huán)節(jié),其一,教師請學生提問,這也是一次考勤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出勤率。其二,學生向教師和全班同學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問題,這就使得學生成為主動的提問者,而教師和其他學生則是被提問者,這就把提問的學生放在主動的位置上,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三,教師和全班其他同學解答學生的疑問和問題,使該學生得到了較多的關心和重視,學生的疑惑得到了解答,認識得到了提升,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并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些將會推動學生更加主動和積極地學習。調查表明,“部分同意”對分課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學生占34.8%,“基本同意”的學生占33.7%,“非常同意”的學生占21.9%,可見,有90.4%的學生都認可對分課堂對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激發(fā)作用。
(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用大部分課堂時間講授,學生是被動的聽眾,學生只需要用耳朵聽,同時消化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聽課能力得到了鍛煉,但是閱讀學習能力、內化吸收能力、自學能力、討論學習能力等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對分課堂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這一缺陷,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
一是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在自主學習階段需要學生獨立閱讀教材相關內容,這就為學生進行閱讀留出了十幾分鐘的時間,而且學生的閱讀是在教師講授之后立即開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開始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減少學生閱讀過程中的障礙,提高閱讀的深度。另外,只有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才能完成作業(yè),這就給學生的閱讀施加了一定的壓力,推動學生積極閱讀,提高閱讀速度,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調查表明,“部分同意”對分課堂提高了閱讀學習能力的學生占29.8%,“基本同意”的學生占37.1%,“非常同意”的學生占22.3%,可見,超過八成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提高了閱讀學習能力。
二是提高了學生的內化吸收能力。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學到的知識點,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吸收能力顯著增強。例如,有學生用自己語言闡述了科學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它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在積極的方面,科學技術讓我們能夠治愈越來越多的疾病。在消極的方面,我們沉醉于網(wǎng)絡不能自拔,我們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因此,我們要推進科技的積極作用,抑制科技的危害?!闭{查表明,“部分同意”對分課堂提高了內化吸收能力的學生占34.3%,“基本同意”的學生占36%,“非常同意”的學生占20%,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提高了內化吸收能力。
三是提高了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對知識點進行提煉找出關鍵詞,這鍛煉了學生的總結能力。例如,有學生對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的歸納總結是:“自然經(jīng)濟:自給自足、社會分工低”“商品經(jīng)濟:生產(chǎn)與交換的總和”“使用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價值: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有學生把貨幣的發(fā)展形式提煉為“從金銀到鑄幣到紙幣到電子貨幣”。調查表明,“部分同意”對分課堂提高了總結歸納能力的學生占32%,“基本同意”的學生占38.2%,“非常同意”的學生占22.5%,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能夠提高總結歸納能力。
四是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撰寫“亮閃閃”時需要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對觀點的理解,這會引導學生對觀點進行思考,從而深化其對觀點的理解,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有學生對馬克思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理解是“我們在看到資本主義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還應該看到資本主義是通過血腥的手段進行的原始積累,在將來我們應該避免運用這種手段。”調查表明,“部分同意”對分課堂提高了理解能力的學生占34.8%,“基本同意”的學生占36%,“非常同意”的學生占20%,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提高了理解能力。
五是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在充分理解知識基礎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解釋社會中的現(xiàn)象。例如,在學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商品價值量的關系后,學生就在作業(yè)中運用這一知識點解釋“智能手機越來越便宜”這一現(xiàn)象,指出其原因是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及其在生產(chǎn)中的應用,生產(chǎn)智能手機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其價值量越來越小;解釋了“在以前只有拿破侖才用得起鋁碗,而現(xiàn)在鋁制品已經(jīng)走進普通百姓家”的現(xiàn)象。例如學生運用量變質變規(guī)律解釋“一個人吃前五個包子都沒吃飽,直到吃到第六個包子才飽”的現(xiàn)象。調查表明,“部分同意”對分課堂提高了運用知識能力的學生占34.3%,“基本同意”的學生占38.8%,“非常同意”的學生占20.2%,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比較被動,積極性未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內化的時間少,動筆的時間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機會少,這些都阻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克服了這些阻礙創(chuàng)新的因素,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是對分課堂模式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推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行為。主動是創(chuàng)新的推動力和催化劑,被動阻礙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個重大弊端是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被動接受,被動學習,導致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這一缺點,通過講授激發(fā)學生自學教材內容的主動性,通過自主學習和做作業(yè)調動學生自學的主動性,通過討論調動學生進一步深化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全班交流解答學生疑問和問題調動了學生主動質疑提問的積極性,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推動了創(chuàng)新行為。調查表明,對對分課堂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進而推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行為的判斷,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見的學生分別占32.6%、36.5%和21.9%,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可對分課堂這一效果。
二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進行質疑,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質疑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前提。敢于質疑,勇于質疑,有能力質疑對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作用。對分課堂模式給學生充分的內化、理解和思考提供了時間、空間和氛圍,有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出質疑。例如,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同時發(fā)生論”,事實并沒有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判斷發(fā)展,學生就質疑馬克思的理論是不是有錯誤。再如,馬克思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有學生就提出質疑:“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只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調查表明,對對分課堂激發(fā)學生進行質疑,進而推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行為的這一判斷,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見的學生分別占29.8%、37.6%和24.2%,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可對分課堂的這一效果。
三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啟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提出問題。例如學生提出“為什么我國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蘇聯(lián)的解體是否與馬克思認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會首先在歐洲發(fā)達資本主義發(fā)生有關?”和“社會發(fā)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歷史事件又是人們意志合力的結果,這兩個判斷是否矛盾?”等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學生在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方面能力的提高。調查表明,對對分課堂提高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一判斷,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見的學生分別占30.3%、36.5%和26.4%,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可對分課堂這一效果。
四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決定著創(chuàng)新的成功和水平。在對分課堂模式下,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向小組成員請教“幫幫我”的問題,這能推動學生去分析問題,進行關聯(lián)思考,進而解決問題。例如,一個小組討論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是否可以促進社會發(fā)展?”,小組成員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是:“貧富差距是一種社會基本矛盾,它通過一定社會的階層或階級矛盾表現(xiàn)出來,但貧富差距刺激了生產(chǎn)力,從而促進了社會進步,但這種刺激是貧富差距不大時發(fā)生的,隨著貧富差距的拉大甚至惡化,會造成社會矛盾尖銳化”。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他們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需要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再如,學生把社會熱點現(xiàn)象和所學的理論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考,提出問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獎金不如娛樂明星拍一部電影的收入,這是否表明我國的上層建筑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一定問題?應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在關聯(lián)思考的基礎上,新的想法和觀點得以孕育。調查表明,對對分課堂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一判斷,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見的學生分別占31.5%、36.5%和23%,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可對分課堂這一效果。
(四)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時間和機會都比較缺乏,這阻礙了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與同學、教師溝通,這營造出了良好的溝通氣氛,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行為,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
一是對分課堂獨立學習和自主做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溝通交流做了一些準備和鋪墊,有利于開展溝通活動。溝通的重要問題是有話說,如果學生沒有內化,沒有理解和思考,沒有輸出,在溝通時就“無話可說”,這不利于溝通的開展。在獨立學習階段,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在自主做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學生把內化的知識進行輸出,并以“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的形式輸出成果,這些成果就為學生的溝通提供了“內容”,學生就“有話可說”了。這推動了學生開展交流溝通活動,為學生的溝通做了良好的鋪墊和準備。調查表明,對對分課堂獨立學習和自主做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溝通交流做了一些準備和鋪墊,有利于開展溝通活動這一觀點,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見的學生分別占29.8%、39.9%和25.3%,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可對分課堂這一效果。
二是對分課堂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溝通留足了時間,為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奠定了基礎。在對分課堂的5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為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在小組范圍內進行交流溝通,學生之間相近的年齡、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有助于他們開展溝通,而且學生都已經(jīng)寫出了“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這就有內容和主題可供交流,使溝通能夠開展起來。在全班交流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把本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向教師和全班其他同學請教,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溝通的對象不再僅僅局限于小組內,而是擴大到全班的同學和教師,這就擴大了溝通的范圍和空間。而且一般情況下,和學生相比,教師的知識面更廣,知識的結構更完備,視野更開闊,思考能力更強。這樣一來,學生向教師提問,師生之間的交流就成為更高層次、更加有深度的溝通,這些都能夠提高學生溝通的效果。有了良好的溝通效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觀念的提升,就會更加積極地投入溝通,形成良性循環(huán),從而促進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調查表明,對對分課堂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溝通留足了時間,為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奠定了基礎這一觀點,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見的學生分別占26.4%、41.6%和25.8%,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可對分課堂這一效果。
三是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的溝通提供了良好的氛圍,促進了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對分課堂秉持講授和討論并重的教學理念,把討論提高到了應有的高度,把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這些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氛圍是寬松的、被重視的、和諧的和互動的,這種良好的氛圍將吸引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在討論中和同學、教師進行溝通,能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調查表明,對對分課堂為學生的溝通提供良好的氛圍,促進了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這一觀點,持“部分同意”“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意見的學生分別占32%、39.3%和22.5%,可見,超過九成的學生認可對分課堂這一效果。
四、運用對分課堂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的注意事項
1. 介紹對分課堂,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教學中的權責,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教學活動。在第一次課開講之前,教師應向學生介紹運用對分課堂的緣由,對分課堂的理念、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對分課堂的推廣及效果。學生了解了這些,才能積極參與和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才能有效地開展。
2. 把學生的問題清晰化。受表達能力所限,有些學生在提問題時,表述不夠清楚、不夠準確,這導致學生表達出的問題和他事實上想問的問題會有一些偏差。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和學生進行溝通,核實學生的問題到底是什么,進而用準確的、有邏輯性的語言把問題表述出來,這樣全班學生才能明白該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什么,進而去思考問題,全班的交流才能夠順利有效的進行。
3. 認可學生的表現(xiàn),適當表揚學生,提升學生的自信。在全班交流環(huán)節(jié),被抽取的學生向全班闡述小組精華和提問題后,教師應給予點評,對學生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地方表示認可和表揚?!敖處煹谋頁P要切合學生的發(fā)言質量,抓住發(fā)言中相對突出的方面——比如發(fā)言時的聲音、語言的條理和準確、觀點的新穎或突出、層次的清晰等進行肯定?!?[2]教師的表揚將增強學生的自信,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4. 給學生一定的適應期,耐心等待學生的適應、成長和進步。對分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學生適應這一模式需要一個過程。要給學生一定的適應期,在這個適應期,觀察學生在參與這一教學模式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去完成作業(y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自己的一點點進步中感受到這一模式的效果,從而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斷得到成長和提高。
5. 根據(jù)每次授課內容的具體情況,靈活分配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的時間比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要求課堂的一半時間用于講授,另一半時間用于討論。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每次講授的內容量不同、內容的難度有差別、內容的深度不同,對于那些內容多、難度大、重點多的內容,課堂講授的時間應該多一些,為學生自學掃除障礙;反之如果這種情況下講授時間短,學生自學起來難度大,就會退縮,影響討論的進展和效果。教師在分配講授和討論的時間比例時,應根據(jù)講授內容的具體情況,靈活安排二者的比例。
6.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實施“當堂對分”學生更易于接受。對分課堂的關鍵創(chuàng)新是“隔堂討論”,在理論上“隔堂討論”優(yōu)于“當堂討論”,優(yōu)質的“隔堂討論”需要內容豐富、難度適中的教科書和質量上乘的輔導材料。但是,目前原理課的教科書可能在內容和難度上與完整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還不太匹配?,F(xiàn)有教材內容豐富,但是闡述稍顯簡單,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的難度大。其對多數(shù)學生而言其難度偏大,學生閱讀教材的困難大、障礙多。目前學生課業(yè)繁重,不希望在原理課上花費太多時間,課后完成作業(yè)比較困難。這些因素妨礙了對分課堂模式的實施。退而求其次,運用“當堂對分”模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在教師講授之后的自主學習階段,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教材,不需要寫讀書筆記,只要求撰寫“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這些作業(yè)相對簡單,比較適合在課堂上完成,之后組織討論和全班交流。這樣既不占用學生課下的時間,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又能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寶貴時間進行學習,這種模式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7. 充分發(fā)揮“對分易”平臺的作用,為課堂教學提供有力支撐。微信上的“對分易”平臺有考勤、分組、批改作業(yè)、討論、在線練習等功能,這些功能能給教師的教學提供有力的幫助??记诤妥鳂I(yè)記錄能為評定平時成績提供依據(jù)。教師在平臺上批改作業(yè),省去了收發(fā)紙質作業(yè)的麻煩,方便教師了解學生對每次課內容的掌握程度,從而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學情。在討論版塊中,學生可以匿名提出自己和本小組的問題,這就照顧到了有些學生不愿當眾提問的特殊要求,而且讓教師可以更便捷地看到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以便從中挑選出比較重要且值得教師當眾回答的問題,這方便了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五、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如何更有效地推動學生參與討論并進行深層次的討論。在實踐對分課堂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不高,討論的深度不夠,或者不知道如何開展討論。對此,有必要深入開展討論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提升學生討論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討論的深度。
2.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中的閱讀能力。在對分課堂的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閱讀教材和相關輔導材料。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興趣淡薄,閱讀速度慢,閱讀能力亟待提高。閱讀能力差會影響討論環(huán)節(jié),影響教學效果。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急需探討的重要問題。
3.如何豐富和完善現(xiàn)有教材體系,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對分課堂。目前,在對分課堂上使用的思政課教材未能很好地吸引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材內容有待進一步豐富,輔導教材有待進一步完善。有必要編寫和出版輔助教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輔導材料,這將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大工程。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 武鳳霞.課堂上如何喚醒學生的成就感[N].中國教師報,2015-04-29(6).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