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華 賈麗萍
(臨潁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漯河 462600)
霉菌性陰道炎是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屬于外陰陰道炎癥,主要由霉菌感染引起,患者常伴有白帶增多、外陰瘙癢等癥狀,對日常生活及工作產生較大影響[1]。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霉菌性陰道炎是女性主要的生殖道感染類型,感染率可達4.38%,不僅影響女性生殖健康,更降低女性生活質量[2]。研究發(fā)現,患者免疫細胞功能異常與霉菌性陰道炎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也是導致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3]。目前,臨床采用抗真菌藥物治療霉菌性陰道炎,但抗真菌藥的長期濫用,會產生耐藥性,進而影響治療效果,故增強機體免疫力及基于病原菌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尤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探討霉菌性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炎癥指標表達及感染真菌種類情況,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霉菌性陰道炎患者110例為觀察組,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90例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年齡23-45歲,平均年齡34.84±5.13歲;體質指數18.26-27.41 kg·m-2,平均體質指數23.05±2.25 kg·m-2;病程3-14M,平均7.92±2.16 M;其中普通霉菌性陰道炎94例,復雜性霉菌性陰道炎16例。對照組年齡24-45歲,平均年齡34.59±5.27 歲;體質指數18.17-27.58 kg·m-2,平均體質指數22.95±2.31 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1 納入標準
①霉菌性陰道炎患者符合相關診斷標準[4],其中復雜性霉菌性陰道炎指1年內有癥狀并經真菌學證實的霉菌性陰道炎發(fā)作≥4次;②分泌物光鏡下有假菌絲及芽生孢子,白帶量多,呈豆腐渣樣或凝乳狀,外陰灼痛;③無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④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并自愿接受;⑤能配合檢查者。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淋球菌等其他病原菌感染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③存在嚴重肝腎疾病、惡性腫瘤、肺結核、糖尿病、免疫缺陷疾病者;④入組前30 d內接受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等治療者。
1.3.1 炎性細胞因子檢測
采集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以3000 r·min-1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測量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γ-干擾素(Intefferon-γ,INF-γ)水平;采集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以3000 r·min-1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量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6、IL-10、IL-12水平。
1.3.2 病原菌培養(yǎng)及檢測
對所有患者陰道分泌物通過一次性毛刷進行收集,標本的采集和培養(yǎng)均按照全國性的臨床標本采集操作規(guī)程嚴格進行,病原菌檢測采用真菌快速檢測卡(南京伯塞康公司),陽性結果為檢測卡變紅。
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INF-γ、IL-2、IL-12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血清IL-4、IL-6及IL-10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陰道分泌物炎癥指標表達對比,pg?ml-1)
表1 兩組陰道分泌物炎癥指標表達對比,pg?ml-1)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 TNF-α() INF-γ IL-2 IL-4 IL-6 IL-10 IL-12觀察組 110 17.86±4.62# 19.79±4.43# 7.18±1.35# 40.28±7.25# 66.12±7.05# 25.43±4.26# 1.48±0.51#對照組 90 29.96±5.36# 31.15±5.17# 14.05±2.41# 25.63±5.22# 40.15±6.81# 9.98±3.17# 3.32±0.95#
復雜性霉菌性陰道炎患者血清TNF-α、INF-γ、IL-2、IL-12水平均明顯低于普通霉菌性陰道炎患者(P<0.05),而血清IL-4、IL-6及IL-10水平均明顯高于普通霉菌性陰道炎患者(P<0.05),見表2。
普通及復雜性霉菌性陰道炎白色念珠菌占比 最高,分別為58.51%、68.75%,見表3。
表2 普通及復雜性霉菌性陰道炎患者的炎癥指標表達對比,pg?ml-1)
表2 普通及復雜性霉菌性陰道炎患者的炎癥指標表達對比,pg?ml-1)
注:與普通霉菌性陰道炎相比,#P<0.05。
組別 例 TNF-α INF-γ IL-2 IL-4 IL-6 IL-10 IL-12ml普通霉菌性陰道炎 94 19.45±3.14# 22.03±4.62# 7.22±1.35# 38.77±9.24# 68.43±7.82# 24.41±4.42# 1.79±0.76#對照組 90 29.96±5.36# 31.15±5.17# 14.05±2.41# 25.63±5.22# 40.15±6.81# 9.98±3.17# 3.32±0.95#
表3 病原菌檢測結果
近年來霉菌性陰道炎發(fā)病率不斷增長,且多發(fā)于育齡期女性,其病因與自身免疫力低下、外陰不衛(wèi)生、性生活不潔、抗生素長期使用等因素有關,會造成感染霉菌的風險增加,且影響陰道清除霉菌的效果[5]。霉菌性陰道炎患者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并伴有豆腐渣陰道分泌物,且隨著病情進展,易誘發(fā)宮頸病變,出現繼發(fā)性人乳頭瘤狀病毒感染,危及生命安全[6]。此外,霉菌性陰道炎易合并其他婦科慢性炎癥發(fā)作,嚴重者造成不孕癥及盆腔炎[7],故有效治療霉菌性陰道炎成為臨床關注重點。
研究發(fā)現,霉菌性陰道炎患者陰道內免疫因子水平與治療敏感性低下及復發(fā)有關,是由于部分免疫因子異常分泌,而造成病情惡化,并進一步加速霉菌過度繁殖,促使其突破陰道黏膜屏障,最終導致陰道內菌群紊亂[8-9]。TNF-α、INF-γ、IL-2等細胞因子可由Th1細胞形成,在細胞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T淋巴細胞的穩(wěn)定性;而體液免疫的細胞因子主要為IL-4、IL-6、IL-10等,由Th2細胞產生,可激活下游TNF,加強吞噬病原體的能力[10-11]。相關研究發(fā)現,霉菌性陰道炎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會降低陰道分泌物細胞毒性反應,并影響淋巴細胞生長,導致Th1/Th2的細胞失衡,進而增加感染風險;同時對炎性細胞因子的合成產生影響,導致抗炎因子IL-4、IL-6、IL-10水平升高,而促炎癥因子TNF-α、INF-γ、IL-2水平降低,進而打破抗炎因子及促炎因子平衡,最終誘發(fā)陰道炎癥[12-13]。IL-12作為自然殺傷細胞刺激因子,由B細胞及巨噬細胞產生,可調節(jié)免疫,并作用于T細胞及NK細胞,同時可引起Th1細胞增殖。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TNF-α、INF-γ、IL-2、IL-12水平均較低,IL-4、IL-6及IL-10水平均較高;與普通霉菌性陰道炎相比,復雜性霉菌性陰道炎TNF-α、INF-γ、IL-2、IL-12水平均更低,IL-4、IL-6及IL-10水平均更高。表明霉菌性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炎癥指標異常表達,且在復雜性霉菌性陰道炎患者中更為明顯,這也提示霉菌性陰道炎的發(fā)展與淋巴細胞免疫功能有關。
白色念珠菌屬于酵母樣真菌,也是條件致病性真菌,可通過敷料、衣物、公共浴池、性傳播,主要在陰道、腸道、上呼吸道等部位定植,在正常人較少,而在菌群失衡、防御力低下或免疫功能異常的患者中會大量繁殖,并誘發(fā)疾病[14-15]。本研究經真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白色念珠菌是霉菌性陰道炎的主要病原體。分析其原因在于,婦女陰道上皮細胞糖原增加,且具有較強的酸性,會加速白色念珠菌繁殖,進而誘發(fā)陰道炎。因此,臨床對于霉菌性陰道炎的治療,可選用高度敏感白色念珠菌的抗菌藥物,包括咪康唑、氟康唑等,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而對于抗真菌治療效果不佳,或因抗真菌藥長期使用而出現耐藥性致病情反復時,可結合藥物敏感試驗,以選擇合適的抗真菌藥物。
綜上所述,霉菌性陰道炎患者陰道分泌物炎癥指標異常表達,且白色念珠菌為主要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