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姝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朝代,這一時期的盛唐文化對全球文明進程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李白作為盛唐文化背景下的代表詩人,其創(chuàng)作留存至今的詩歌達千余首,對我國詩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白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創(chuàng)作的大量詩歌都展現出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并反映了高深的藝術造詣。其中,劍意象作為李白詩詞中比較常見的意向,在應用技巧、意象塑造以及情懷表達方面,都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值得深入體會。
劍意象主要是指在詩詞等文學作品中,通過以劍為描述對象,或作為情景構成物,展現某種畫面情景,以表達情懷、抒發(fā)胸臆而形成的一種意象。之所以在古文化研究中會將劍意象單獨羅列出來進行研究,主要是因為劍是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物件。一方面,劍本身代表著最為原始的戰(zhàn)爭、征服意境,同時也是古代尚武文化的重要代表。另一方面,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同時期的鑄劍方法、工藝存在不同,劍的外觀、藝術特征也存在不同,劍逐步成為一種蘊含大量歷史信息,并具有藝術內涵的物件。對古代人來說,劍代表的是武力與征服,同時在多數朝代內,劍也代表著持有者的身份[1]。對現代人來說,大量出土的古文物中,劍是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物,加上劍本身代表著的飄逸、凌厲、血肉等意象,促使更多人對劍文化有很濃厚的興趣。
唐朝時期,我國的鑄劍工藝達到了較高水準,同時由于國力強盛,在朝野興起了劍文化。在唐朝達到鼎盛時期時,由于相對和平,所以劍代表的尚武意象減弱,更多的是向裝飾性的功能方面發(fā)展。在這一時期,劍逐漸成為了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而舞劍則是文人墨客十分愛好的運動。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李白作為年輕的文人,也十分愛好舞劍,其不僅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也是一位技術精湛的劍士。據統(tǒng)計,《全唐詩》李白詩中“劍”字共出現了107次,除去作為地名的“劍閣”3次,“劍壁”1次,武器之“劍”猶有103次之多,分布在106首詩中,約占全詩總數的10%。可見,李白是多么地鐘情于劍了。在李白少時,曾于匡山大明寺向和尚學習劍術。從李白一生各個時期大量詩詞中出現劍意象可以看出,劍是李白特別喜愛的物件。從其他古文古籍中,也可以找到大量關于描述李白愛劍的詞句。比如,《新唐書》中記載,李白“性倜儻,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笨梢?,李白對代表謀略、國家大義的縱橫術、劍都有很強烈的興趣。并且,從一些古文詩詞中也可以發(fā)現劍術并不僅僅是李白的愛好,其本身劍術技藝非常的高超,比如魏顥在《李翰林集》中就提到,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當然,李白的一生雖然整體是自由灑脫的,但是其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變化。從劍意象的角度來看,隨著其閱歷的提升,劍也逐步成為李白個人情感的寄托,以及胸臆的重要載體[2]。
李白所處的朝代是我國整個歷史中十分強盛的時期,這一時期山河無恙、社稷穩(wěn)定,這造就了盛唐時期多數文人自由豪放的個性特點。年少及青年時期的李白意氣風發(fā),有遠大抱負,希望自己能夠有一番作為。此階段,劍在李白眼中顯然是代表其遠大抱負的重要意象,進一步感受可以發(fā)現,此時李白詩歌中的劍更多是江山社稷、尚武意志的代表,同時也是身份的象征。例如,《古風》中寫到,“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保端妥宓芫U從軍安西》中寫到,“君王按劍望邊色,旄頭已落胡天空。”。從這些詩詞中可以發(fā)現,此時的李白認為劍是秦皇這樣的英雄、君王、天子才能佩戴的物品,是身份的象征。這也說明了李白期望的大有可為,是建功立業(yè),是成為一代英雄。另外,在李白的詩詞中也有一些描寫其他人與劍的作品,比如《白馬篇》中主要是描述五陵少年非凡的劍術——“秋霜切玉劍,落晶明珠袍?!币脖砻髁死畎讓@種高超的武藝,以及其背后代表的建功立業(yè)英雄情懷是十分濃烈的[3]。
總的來講,年少時期的李白意氣風發(fā),擁有狂傲的個性和遠大的抱負,此時的劍意象在其詩歌作品中更多的是代表一種身份、意氣和建功立業(yè)的英雄情懷。顯然歷史上我們熟知的很多才華橫溢的文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有遠大的抱負,劍作為權利、江山社稷的代表,也是他們詩歌中十分常見的要素。
青年時期的李白,一直保持著自由浪漫的心境,其作為青年男子,受到歷史上英雄事跡的影響,而產生了強烈的俠客情懷。李白在青年時期的詩歌中曾大量提到“任俠”一詞,所謂任俠,即尚氣節(jié)、有擔當且樂于助人的人。同時,俠客仗劍走天涯代表的也是一種四海為家、自由率性的生活。例如,在李白的著名詩歌《禪房懷友人岑倫》中寫到,“邊塵染衣劍,白發(fā)凋華發(fā)?!彼枋龅木褪且粋€白衣飄飄、不染塵世的俠客的形象。當然,李白詩歌中關于俠客的描寫,最為知名的就是《俠客行》了,其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泵鑼懙木褪且粋€江湖俠客在劫富濟貧、伸張正義之后不聲張、不求回報的俠義形象。而“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更進一步將俠客的動作、神態(tài)進行了詳細描寫,并對其精神、胸懷進行了抒發(fā)。
俠客情懷是李白個性中一直都存在的要素,這種情懷貫穿于李白的一生,也代表了那個時代青年才俊對自由、俠義生活的向往之情[4]。當然這也反映了盛唐時期大量青年文人都比較崇尚的俠義情懷,而劍作為俠客的隨身物品,更是很好地融合了這種情懷。
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時期的李白擁有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和俠義情懷,所以其多數時候都是在游歷山水、吟詩作賦,直至得到賀知章向唐玄宗的引薦,李白才意識到自己獲得了實現遠大抱負的重要機遇。但是,唐玄宗僅僅是欣賞李白在詩詞方面的出色才氣,召他進宮供奉翰林,平日更多的是讓李白寫詩文潤色鴻業(yè)。這與李白參與政治、大展宏圖的期望是相悖的,所以李白在長安僅待了一年左右,便離開了。此時的李白顯然有濃重的懷才不遇之感,這一時期其詩詞作品中有很多表現懷才不遇、失意抱憾之情的描寫,而劍意象的應用中,更多的是以描寫劍閑置或是作為裝飾品進行佩戴的畫面,以表達武器(人才)得不到重用的情感。例如,李白在《猛虎行》中寫到:“寶書玉劍掛高閣,金鞍駿馬散故人。”描寫的就是將寫滿謀略大義的寶書和精致的寶劍掛在高高的樓上被閑置的畫面,這就像有遠大抱負的自己得到皇帝賞識后本可以大展宏圖,但是卻發(fā)現皇帝僅僅賞識的是自己寫詩作賦的才華,這種懷才不遇的情感躍然紙上。再比如,《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中寫到:“長劍歸去來,秋風思歸客。”這里將李白一直以來崇尚的任俠和秋天歸客聯系起來,表達的也是懷才不遇、英雄遲暮的情感。
可見,中年時期李白在長安侍奉唐玄宗期間,本以為可以大展宏圖,但卻發(fā)現自己的政治宏圖并不能得到發(fā)揮。這種打擊對心高氣傲的李白來說是沉重的,所以該時期李白詩詞中的劍意象更多的是代表的一種懷才不遇、英雄氣短的情感[5]。
顯然,在經歷了懷才不遇之后,李白并沒有像多數文人墨客一樣郁郁寡歡,而是縱情山水之中,留下了大量對詩詞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品[6]。李白詩仙的形象,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深化。在這一時期,李白詩詞中的劍意象,更多的是一種自由浪漫、與自然高度融合以及人劍合一、天人合一的形象。大量閱讀李白這一時期的作品會發(fā)現,其詩詞中除了劍意象以外,月、酒的出現頻率也非常之高,并且有很多關于“笑”的描寫。這一系列的詞句、意向,都展現了李白自由灑脫、飄逸浪漫的行為特點。例如,李白在《酬崔五郎中》中寫到:“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這描寫的就是一群文人墨客在一起喝酒賞月、吟詩作賦,情到濃時起舞弄劍的情景。再比如,《扶風豪士歌》中“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描寫的是李白與友人共飲,一起大笑,在清水白石邊揮舞長劍的情景。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李白大量描寫了在自然山水和飲酒賞月中舞劍的情景,所代表的就是其遠離塵世、自然灑脫的心境。其中,劍意象更多的是代表著一種自由情懷,是李白在飲酒微醺之后想象自己像神仙一樣御劍飛舞的情景。
在懷才不遇之后,中晚年時期的李白并沒有就此意志消沉,而是憑借樂觀積極、灑脫豪邁的性格,在山水、友人之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這一時期劍和月、酒大量出現在其詩詞作品中,或是描寫山水,或是描寫友人情感,或是對歷史故事發(fā)表評論,其所展現的都是李白自由浪漫的心境,也讓李白在世人眼中的詩仙形象更為立體。
總結而言,李白作為我國古代詩詞文化造詣極高的偉大詩人,其一生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能夠清晰地反映其相應人生階段的遭遇、心境。而劍意象在李白不同時期詩詞作品中,也成為其抒發(fā)情感的重要載體。青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fā),中年時期的懷才不遇,中晚年時期的自由灑脫,李白筆下的劍意象分別反映了建功立業(yè)的鴻鵠之志、懷才不遇的抱憾失意以及超凡脫俗的仙俠情懷。雖然各個時期劍意象的內涵存在差異,但是可以看出這都沒有脫離李白本身追求自由、狂傲豪放的個性特點,反而讓李白才華橫溢的詩仙形象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