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認知敘事學視域中語篇連貫的翻譯重構

        2021-03-07 16:27:22楊志亭
        外國語文 2021年1期
        關鍵詞:文本

        楊志亭

        (四川外國語大學 翻譯學院,重慶 400031)

        0 引言

        認知敘事學是認知科學與敘事理論相結合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后經典敘事學的重要分支,它基于讀者所共享的心理原型,借助認知框架理論將讀者對文本的闡述和接受過程進行認知分析,其采用的研究范式有助于重新審視敘事學的主要概念和方法,極大拓展了經典敘事學的理論范疇和研究內容。認知敘事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方學界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出現了一大批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提出了若干研究范式,如 Herman(2002, 2009)的 “故事邏輯”與“世界構建”、Fludernik(1996, 2003)的“自然”敘事學、 Jahn(1999)的“花園路”敘事、Ryan的(1991)“認知地圖”等等。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包括申丹(2004)、唐偉勝(2013)以及劉世生、龐玉厚(2011)等。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傳統敘事學還是認知敘事學,無一例外探討的都是源語文本的敘事話語,并沒有關注不同社會文化語境中讀者進行敘事解釋時的差異。認知敘事學在試圖揭示敘事構建形式和讀者解讀背后的認知規(guī)律時,對源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未進行區(qū)分,從而忽略了翻譯文本進行再敘事時的特殊性。

        語篇連貫性是文本敘事范式的評估標準,是文本敘事理論中的常見概念。作為構成文本性(texture)的基本要素之一,連貫通常用于語篇分析之中。從敘事學的角度看,連貫性是故事講得通順、完整、易于接受的根本;而從認知心理的角度看,連貫具有認知屬性,是讀者對敘事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作為語篇敘事的認知表征,連貫對讀者的認知敘事建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連貫即敘事,連貫的語篇意味著敘事的建立。對于作為再敘事的翻譯,譯者要在目的語文本中重新構建連貫性,以便讀者通過認知活動獲得完整而有效的敘事解讀。因此,從認知敘事學的視角對語篇連貫進行分析,可以深入探索連貫在翻譯再敘事中的認知機制和重構途徑。

        1 翻譯的本質是再敘事

        對于“敘事”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從Fisher的定義中找到對其認知理據的解釋。Fisher把敘事界定為“理解和評估所有信息的語境——不是敘事構建者有意選擇的話語模式,而是我們最初理解話語的知識形態(tài)”(Fisher, 1987:193)。不同于經典敘事學對文本本身的敘事解釋,認知敘事學通過認知框架、圖式、認知世界等理論視角,探究人類構筑敘事、理解敘事的共有認知心理模型,所以后者不僅關注文本本身所呈現的敘事,更關注文本內外的語境對敘事闡釋所產生的影響。申丹(2004:1)將內外語境分別稱為“敘事語境”和“社會歷史語境”,前者指構成敘事及區(qū)分不同類型敘事的文類規(guī)約,后者指與敘事構成和解讀相關的意識形態(tài)關系,包括作者與讀者的種族、性別、社會身份等等。針對這兩類語境,申丹認為對讀者的敘事認知能力產生直接影響的是文類規(guī)約語境,而與社會歷史語境關系并不密切,因為“無論讀者屬于什么性別、階級、種族、時代,只要同樣熟悉某一文類的敘事規(guī)約,就會具有同樣的敘事認知能力(智力低下者除外),就會對文本進行同樣的敘事化”(申丹,2004:2),所以認知敘事學研究的是文類規(guī)約語境,“聚焦于作品的‘規(guī)約性’接受過程”(申丹,2004:2)。顯然,在同一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下,由于讀者分享共有的社會歷史認知框架,其敘事認知不會過多受非文類規(guī)約語境的影響,但在翻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中,社會歷史語境不可避免會影響目的語讀者的敘事認知,因為翻譯是在目的語的社會歷史語境與源語社會文化語境的對話中所產生的特定話語建構行為,社會文化認知的差異必然會造成目的語讀者和源語讀者對敘事的不同解讀,此時的社會歷史語境在作為再敘事的翻譯中有著非常重要的認知意義。

        翻譯本身既是敘事也是認知。不同于單純對源語文本的敘事解讀,翻譯涉及包括對文本進行敘事和再敘事的雙重敘事活動,同時也是譯者作為原文讀者對原文本進行敘事認知和作為譯文作者對譯文進行再敘事認知的雙重認知活動。無論以情節(jié)為結構中心的敘事,還是脫離了情節(jié)設定的非文學敘事,在翻譯過程中都表現為講故事,或者更具體地理解為復述故事。譯者扮演著故事復述人的角色,把原文本中的故事復述給譯文的讀者,所以翻譯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敘事形式,即對文本的“再敘事化”(renarrativisation)。作為一種后經典敘事行為,“這種再敘事化,或者叫做復述(retelling),不同于傳統的模仿或復制,因為它絕不僅僅是對模型的改頭換面?!?Herman,2005:460)

        對敘事的語言轉換意味著譯者對原文本的敘事結構進行復制或重構,譯者首先需要對源語文本中的敘事模式進行認知解讀,識別原作者搭建的敘事脈絡和敘事含義,并以目的語再現敘事的連貫性。此外,翻譯的再敘事本質還可以在更宏大的框架范疇中進行考察,即把敘事看作建構社會的手段和必然歸宿,如Baker(2006)借用敘事學的概念和相關理論,通過框架設定(framing)模式將敘事與翻譯聯系起來,從而讓傳統敘事學的文本分析延伸至社會文化語境,構建翻譯的宏大敘事理論。在此理論框架之下,敘事不僅意味著譯者在目標語境中重構敘事,更意味著“譯者有意或無意在翻譯文本和話語的過程中參與了對社會現實的構建、協商和質疑”(Baker,2006:105)。

        歸根結底,無論是從微觀還是從宏觀的角度審視,翻譯都可以看作是認知上的“再敘事”。翻譯就是要在目的語文本中重新構筑源語文本中連貫的敘事模式,讓目的語讀者獲得完整而有效的敘事解讀。

        2 語篇連貫與敘事認知

        2.1敘事連貫的認知生成機制

        連貫是語篇的認知表征,決定語篇連貫與否主要依賴于讀者即認知主體的認知活動。王寅將體驗哲學與認知語言學相結合,對語篇連貫作出解釋,認為“語篇連貫并不一定要依靠銜接手段,而主要是靠心智上的連貫性取得”(王寅,2005:17)。語篇表層涉及詞、句、段的銜接手段既非語篇連貫的充分條件,亦非必要條件,只能為連貫性地理解敘事起到認知上的導向作用。只有敘事解讀者將語篇內在的、表層的語言信息通過認知加工過程相互聯系起來,并形成合理而完整的認知判斷,才能構成敘事的連貫性。作為認知主體的讀者通過文本表層的語言符號系統,將語言信號經由神經元傳輸至大腦,并在大腦中進行信息的分類、過濾、整合等加工過程,再借助分析、判斷、推理和概括轉化為讀者認知系統的一部分,這樣就在讀者的心智中不斷整合成一個連貫的敘事,最終完成對敘事內容的理解。

        連貫的敘事總是表現出層級性、有序性、關聯性和一致性,符合語篇解讀者的認知規(guī)律,從而容易被接受。從認知角度看,連貫是語篇使用者在對文本敘事進行認知識解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最終結果。敘事的連貫性不僅體現在形式上(語言表層)的顯性關聯,更表現在對概念關系、語義關系、邏輯關系或修辭性等隱性關聯的認知推理。語篇連貫在語言層面的“象似性”表現為語篇連接標記(銜接手段)的使用、語篇信息分布(主述位結構)的一致以及語域與語言形式的統一。但連貫是認知過程在語言系統中的映射,所以認知上的“象似性”更為重要。

        敘事連貫的認知生成機制反映了文本內外諸多要素之間的潛在連接,敘事解讀者借助記憶、識別、復現、推理、判斷等認知手段完成連貫的建構。統一的認知框架成為特定語言使用者之間生成和理解語篇的必要條件,也建立了相同認知環(huán)境下敘事連貫形成的基礎。王寅(2005:17)用“認知世界”這一概念描述人們基于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與認識、內化并儲存于個人心智中的知識,它“既可以是人們早已獲得的共享知識,也可以是在當下語言交際中剛剛建立起來的知識”。Minsky(1977)用“框架(frame)”這一概念描述人們頭腦中儲存的、表征特定情境的信息結構,其作用是幫助人們從中提取有用信息來理解文本。“框架”其實與“認知世界”屬于同一概念,都是用來表示認知過程中可以調用的知識資源,其中不僅包括語言規(guī)則,還包括在特定語境下人們認識和感知事物的方式,是已經在頭腦中形成的固化的、常規(guī)的、完整的認知系統。類似的概念還包括Schank & Abelson(1977)的“腳本(script)”、Sanford & Garrod (1981) 的“情景(scenario)”以及Cook(1994)的“圖式(schema)”等等?!翱蚣堋边@一概念涵蓋了“圖式”、“腳本”“情景”“認知模式”等術語,在Fillmore建立的框架理論中,框架被視作“特定的、統一的知識構架或經驗的連貫圖式化(coherent schematizations)”(Fillmore,1985:223),即通過生活經驗獲得的認知概念結構,所以又被稱之為“認知框架”。認知框架中的“圖式”概念用于揭示語篇與框架之間的互動與互補關系,為研究“敘事結構如何激活讀者的心智圖式從而使語篇產生意義”提供了很好的視角,相應的認知圖式理論被看作是關于話語連貫的理論,用于“分析敘事理解的動態(tài)認知過程”(唐偉勝,2013b:35)。由此,敘事的連貫性意味著一個語篇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通過圖式激活機制在心智中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可被接受的認知世界,即借助認知框架建立語篇意義的合理性與整體性,這樣語篇就有了敘事的連貫性。

        2.2敘事連貫的讀者認知解讀

        Fludernik(1996:12-13)認為敘事應擺脫對情節(jié)的依賴,拒絕把情節(jié)的順序設置和邏輯聯系當作敘事性的主要組成因子。她從人類體驗性的角度重新定義了敘事,把敘事看作體驗表征,即建立在真實生活體驗基礎上的認知或“自然”參數。從這個意義上看,敘事并非局限于故事型的文本,而是用來表征人類經驗的認知方式,是讀者從文本閱讀中獲得的一種意識。Herman也持有相同的觀點,認為“敘事是專門對現存經驗的已知屬性進行評判的表征模式”(2009:137-138)??梢?,敘事性不是文本的固有品質,而是讀者將文本闡釋為敘事,又對文本進行敘事化,從而將敘事性賦予了文本。 因此,“認知敘事學表明,讀者不需要把文本看作具有敘事特征,而是通過附加的認知框架把它們讀作敘事?!?Fludernik,2010:926)敘事可視為一種認知活動, 而敘事理解就是照應、建構或更新大腦中認知框架的過程。

        連貫性構成了文本敘事范式的評估標準,用于評估某一具體敘事的有效性。Givon指出語篇連貫是一種自然認知過程,是“能生成、儲存和提取的語篇內在心理連貫”(1995:59)。正因為敘事連貫與語篇解讀者的心理和認知能力密切相關,所以不同的讀者由于認知框架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使得敘事的連貫解讀呈現出認知的個體差異。

        讀者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下,通過認知活動,不斷對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儲存、轉化和加工,不斷豐富對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的認知框架,在此過程中,個體的認知能力與自身的思維方式、心智圖式以及社會文化語境不可分割。思維方式越活躍、心智圖式越成熟,接觸的社會文化越多元,認知體驗就越完善,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就越有效。基于此,敘事解釋呈現出動態(tài)特征,因為認知框架和敘事構建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套疊或遞歸的。人的認知框架和認知能力在不斷地變化,從而為建構和理解敘事提供了新的認知途徑。同樣,敘事的連貫性也會隨著讀者認知心理的變化而得到重新評價。對敘事進行的修正是建立在讀者認知框架的更新和擴充之上的。文學文本中或隱或現的社會文化信息不斷進入讀者的認知體驗和加工過程,已知信息在復現和凸顯中強化了認知經驗,未知信息在通過某種渠道獲得理解后變?yōu)檎J知增量,納入認知框架體系。文學敘事如此,非文學敘事亦如此。我們的大腦不僅對有情節(jié)設計的故事進行敘事解讀,同時對抽象的理論也使用敘事的思維模式進行認知加工。概念化的信息也需要借助認知敘事過程得到解釋,同時保持敘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添加到先有的敘事認知體系之中。

        毋庸置疑,讀者對文本的敘事解釋受語境的制約。語篇分析方法通常把語篇連貫分為言內和言外兩個層面,這實際上分別對應于申丹所區(qū)分的“敘事語境”和“社會歷史語境”,即文內連貫與文外連貫。按照認知敘事學的視角,語篇連貫可以讀者進行敘事識解的方式進行范疇化分類,從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即讀者如何理解文內的語義連貫、如何建立文內與文外之間的語用連貫以及如何在社會歷史語境中建立起文本的文化連貫。Rabinowitz(1987/1998)曾經提出了敘事理解中的三類讀者模型,即“敘事位的讀者”(narrative audience)、“作者位的讀者”(authorial audience)和“實際位的讀者”(actual audience),分別表示置身于敘事世界并對其深信不疑的讀者、對敘事世界持有冷靜客觀態(tài)度的讀者和身處具體現實歷史語境中的讀者。“敘事位的讀者”通過語言符號系統解決文本敘事世界中的連貫問題,“作者位的讀者”通過激活心智圖式尋求隱含的信息與文本細節(jié)中的連貫問題,而“實際位的讀者”把文本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以期完成文本與社會文化語境之間的連貫關系。這三類讀者在敘事建構過程中借助三類不同的圖式解決三類語篇連貫性的問題。語類規(guī)約圖式幫助讀者建立了文內連貫,即文本內部語言層面的連貫關系,文類規(guī)約圖式實現了文內與文外的連貫,如語用對等關系,而社會文化規(guī)約圖式是用來實現文外連貫的。

        因此,建構一個作者和讀者共同的認知語境(既包括“敘事語境”也包括“社會歷史語境”)是獲得連貫性的敘事理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翻譯活動中,這一認知語境需要原文作者、原文讀者、譯者兼讀者、譯文讀者所共享,所以翻譯是以上四方共同參與的認知敘事活動。

        3 連貫重構與翻譯中的再敘事

        3.1 評價敘事范式的連貫性原則

        譯者必須在目的語語篇中“重新構建具有同等價值的連貫結構”(Neubert et al.,1992:93),這意味著原文本的敘事模式要通過語言的轉換在目的語讀者的認知框架內得到映現。在閱讀過程中目的語讀者與源語讀者的認知進路相同,都會對文本中的語言符號能指與現實世界中的所指進行對比,如果兩者匹配,則讀者順利識解各種概念關系或語義關聯,無需尋求新的框架知識就能較為輕松地獲得連貫的敘事理解,而一旦文本外部知識經驗無法覆蓋文本內部信息,讀者就會積極求助于新的框架知識,并借助推理等認知手段重構對敘事的認知??梢姡g文讀者對語篇連貫性的認知過程是隨著文本敘事語言的推進呈現線性和動態(tài)發(fā)展的,讀者頭腦中的認知圖式不斷被激活,認知框架不斷被新的信息補充和更新,倘若讀者的認知能力有限,則文本的敘事連貫就難以建立。

        源語語篇的敘事模式,如時空及視角設定,不僅反映了敘事創(chuàng)建者心智世界內的經驗結構、概念系統和認知模式,而且往往與源語讀者的心智世界相契合,因為只有當敘事語篇在一定程度上與讀者心智世界中的經驗結構、概念體系或認知模式具有“象似性”,該語篇才會獲得連貫性的解讀。王寅(2007:583)認為,翻譯是以現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作用為認知基礎的,譯者在翻譯中要建立起原文作者所欲描寫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這就需要譯者在兩種語境中對語義、語用和文化三個層面的連貫關系進行認知解構和重構,各個層面的連貫方式對于表征世界、構筑意義、激活認知圖式、創(chuàng)建認知世界發(fā)揮著不同的功能。通過多種認知方式的協同互動,顯性或隱性的連貫關系得以建立,從而構建意義連貫的敘事整體,有效強化文本的敘事效果。

        在《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釋》一書中,Baker(2006:143-164)借用Fisher(1987/1997)的敘事評估范式理論,把連貫性原則以及忠實性原則看作是敘事范式的評估標準,并具體闡述了三種類型的連貫形式:結構或論證連貫性(structural or argumentative coherence)、素材連貫性(material coherence)和人物性格連貫性(characterological coherence)。結構或論證連貫性是指敘事內部的一致性,素材的連貫指同類話題的文本之間的相關性,即外部的一致和完整,而人物性格連貫性指敘事所涉及人物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三類連貫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讀者進行敘事理解時可能發(fā)生的認知識解過程。結構連貫對應了“敘事位的讀者”,置身于文本內部,對文本本身所呈現的敘事進行連貫判斷,從而注意敘事中“是否顯示出形式或邏輯推理上的矛盾”(Baker,2006:144),而“作者位的讀者”通過比較某一敘事與我們所熟悉的同類話題之間的相似性,尋求“素材的連貫性”,因為“沒有故事是存在于真空中的,所有的敘事都嵌入在其他敘事之中,所以要從更廣泛的語境中進行連貫的評價”(Baker,2006:146)。這和申丹所說的“文類規(guī)約語境”極為相似,即通過文類規(guī)約對敘事的指向性做出連貫與否的分析。略有不同的是,“作者位的讀者”相對于素材的比較,更依賴于語用判斷解釋敘事中的隱含信息。但素材的連貫與語用的推理都是基于讀者對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分析。人物性格連貫性并非局限于小說類敘事,“人物”被Fisher定義為“對人的基本價值取向所做的概括性感知”(Baker,2006:148),因此人物也包括敘事者,或敘事作者。從這個意義看,“人物性格連貫”指讀者對敘事者話語的可靠性做出評估,這其實是包含在“實際位的讀者”的識解過程中的,即把敘事者或敘事話語放在社會歷史語境中,對其闡釋受讀者社會身份和生活經歷的影響。三類連貫從不同維度揭示出讀者對敘事的認知評估。

        敘事中的“人物性格連貫”標準與一種特殊的敘事模式——花園路敘事(garden path)有密切的聯系。文學作品中為達到特定的認知和審美效果,常常使用花園路敘事結構,表現為敘述者的言行與作品規(guī)范的不一致或矛盾,從而導致敘述或聚焦層次的復雜,將讀者引入歧途,使敘事產生不可靠的認知效果,所以此類敘事又稱為“不可靠敘述”(unreliable narration)。當文本出現花園路敘事時,敘述者話語中的內部矛盾或者敘述者的視角與讀者的預知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讀者對人物連貫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從而大大增加了對敘事進行解讀和認知的難度。此時讀者的認知闡釋框架會幫助讀者首先進行協調性理解,即在認定文本的敘事是連貫的前提下,借助認知框架對文本敘事反復進行修正、否定、置換或重構。這一動態(tài)識解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取決于讀者的認知能力和譯者的輔助,倘若成功,那么讀者會獲得文本閱讀的快感,從“不連貫敘事”中得到全新的認知體驗,極大拓展其認知能力,豐富認知框架。要保證敘事識解的成功,譯者需要對譯文讀者的認知框架做出有效預設,以便選擇適當的策略對這類特殊的敘事結構進行認知補償,從而保證讀者對敘事的連貫解讀得到最大限度的認知回報。

        3.2語篇連貫重構的認知途徑

        由于社會文化語境的差異,認知心理的形成和認知識解的方式會存在很大差異,從語義、語用和文化等方面要做到完全的翻譯對等非常困難,譯者的任務是在兩種認知環(huán)境中進行協調、尋求平衡,以幫助譯文讀者構建與源語讀者相似的認知世界。譯者要考慮以何種方式重構語篇連貫模式才能順利激活譯文讀者頭腦中的認知圖式,產生對文本敘事的有效認知。譯文讀者所認可的敘事連貫是一個以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識解和建構的過程,是一次全新的認知體驗。通過心理原型的關聯作用,譯文讀者可以用最少的認知努力獲得最佳的認知效果。此時,連貫性重構表現為創(chuàng)建認知關聯,最大限度地為敘事解讀創(chuàng)造認知條件。在此過程中,語言符號系統的解碼需要讀者大腦中預設的語類規(guī)約來輔助完成,而表層語言形式背后的概念關系或意義關系則必須通過心智的激活機制,將文本信息與認知經驗和先有知識聯系起來。如果概念化的語言信息能夠順利激活讀者已經建立的心智圖式,則語篇連貫就能夠順利建立,完整的敘事得以形成,反之,激活失敗、認知受阻、連貫失調,敘事性必然受到質疑。

        文學類敘事中往往包含著大量的隱性連貫,是造成譯文讀者產生敘事認知障礙的主要原因。在原語篇構建過程中,作者會根據文學敘事的特點,推測原文讀者的認知能力,在文中省略他認為對交際雙方不言自明的信息,或者隱含部分信息以便讓原文讀者自行填補和解釋。這類文本中的信息“空白”對于和原作者共享認知框架的讀者而言,會增加閱讀中的認知推理,帶動讀者參加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帶來更多的認知愉悅。但是,這類敘事上“空白”并非為譯文讀者而設,由于認知空缺,譯文讀者無法調用已經建立的或預先儲存的知識,自然對“冰山一角”之下的內容很難作出正確的推理和判斷。此時,認知框架或圖式、優(yōu)先策略等等都無法提供預設,缺省信息無法依賴讀者的認知努力進行填補,連貫的敘事就很難建立。譯者需要對隱性連貫中被原作者刻意省略的隱含信息作出積極推斷,出于對譯文讀者認知能力的關照,在目的語語境中創(chuàng)建信息的最佳關聯,把原文意圖補足出來,從而幫助讀者順利完成連貫的敘事解讀。

        當然,譯者首先應該考慮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連貫模式而不會影響讀者的敘事理解。為了應對社會文化差異導致的認知空缺,許多譯者會利用語法及詞匯手段,如省略、增益、改寫等方式進行認知補償,把原文的隱性連貫結構以符合目的語讀者認知敘事習慣的方式進行“顯化”改造,卻往往忽視了譯文讀者通過認知努力對敘事進行自行修補的能力。

        譯文讀者相對于原文讀者出現的認知空缺既是連貫的敘事解讀受到制約的直接原因,也是認知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因為讀者只有付出積極的認知努力去“越過大腦結構的空白”才能實現認知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Spolsky(1993:2-3)認為,蘊含模糊性的文本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的反映方式,填補文本中語言空白的過程可以讓讀者經歷一個重要的、本質上屬于創(chuàng)造性的認知過程。對語篇連貫進行翻譯重構,不應該對原有的連貫結構舍棄重建,而應該盡可能在保留原文連貫結構的前提下幫助譯文讀者調整和更新敘事的認知框架,一方面遵循原文本的敘事模式,將認知沖突施加于讀者,期待讀者通過不同的認知方式做出分析、推理、判斷,自行完成敘事的連貫性建構,另一方面可采用文外注釋和注解的方式,協助讀者獲取新的認知體驗,獲得更多的認知增量,拓展社會文化認知框架。新認知一旦形成,原有的連貫認知阻礙也會得到調和與消解。對于特殊的敘事結構,如花園路敘事,譯者的認知引導顯得尤為重要,譯者可以借助語言規(guī)則填補讀者的認知真空,構建新的認知語境,形成新的文化圖式,完成敘事的再現。

        不難發(fā)現,在翻譯過程中,宏觀層面上譯者由于接觸到的兩種認知框架可能差別巨大,所以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敘事語言和敘事認知方式的影響,從而在“再敘事”的過程中產生翻譯變形。但認知差異的客觀存在,特別是社會文化認知的多樣性,使得再敘事過程中由譯者敘事策略選擇所引起的變形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同譯文讀者的認知解讀方式和結果千差萬別,不同譯者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對預設讀者認知能力的判斷都會影響到再敘事的連貫效果。但認知敘事學對于翻譯中語篇連貫的重構仍具有極強的解釋力,從而幫助譯者尋求對譯文讀者認知關照的“普適性”原則。

        4 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認知敘事學從認知的角度探索文本敘事構筑中的基本問題,將讀者的心理過程和認知方式納入研究軌道,從而給予語篇連貫分析更多的維度,讀者要獲得文本連貫性的敘事理解必須經過多種認知維度的協同作用才能夠獲得。對于本質上作為再敘事的翻譯而言,認知敘事學對語篇連貫的重構具有普遍的解釋意義,如果能夠把讀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語篇連貫問題放到認知敘事的大語境下進行考察,力爭解決社會文化知識的激活和文化缺省信息的填補,則不僅可以順利再現文本的敘事結構,而且對于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認知建構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重點:論述類文本閱讀
        重點:實用類文本閱讀
        初中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及組織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藝術評論(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2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文化傳承與理解”離不開對具體文本的解讀與把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從背景出發(fā)還是從文本出發(fā)
        語文知識(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9
        成人在线观看av毛片| 丝袜欧美视频首页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天堂av在线播放资源| 俺去啦最新地址|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99| 白白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青青草原一区网站| 熟女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 | 亚洲av一区二区网址| 亚洲国产国语在线对白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国产精品搭讪系列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19款日产奇骏车怎么样|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经典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蜜桃久久精品成人无码av| 久久久伊人影院| 久久伊人久久伊人久久| 少妇真实被内射视频三四区| 日本又黄又爽gif动态图| 久久青草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婷婷| 国产青青草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av一区二区在线| 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一区网站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视频成人亚洲| 国产丶欧美丶日本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国| 日本岛国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无套内射在线无码播放| 欧美性狂猛xxxxx深喉| 99在线无码精品秘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