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玉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云南昆明 650500)
進入新時代,在線教學無疑會被各級各類學校作為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目前,線上教學已被各大高校所采用。近期教育部也公布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線上一流課程717 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868 門,這說明線上課程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網課雖“一炮走紅”但隨之暴露其弊端,如在線教學中師生難以面對面交流、大學生“假學習”現(xiàn)象嚴重、教師網課時間把控不合理等,導致出現(xiàn)大學教學效度持續(xù)下降及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不高等問題。大學生“假學習”現(xiàn)象的根源所在何處?網課期間要想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關鍵,學習動機能夠使學生產生較強的學習動力,并為達到某一目標而不懈努力,且個體能主動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行為,使學習行為得到改善。由此看來,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線上教學會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故激發(fā)大學生在線學習動機就顯得極為關鍵,研究大學生“假學習”的現(xiàn)象并探究激發(fā)他們學習動機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該理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天生的心理發(fā)展的潛在動力,其個體能夠適應環(huán)境,并將整合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這一基本假設上[1]。1985年,德西和瑞安對“自我決定”進行了闡釋,他們認為自我決定(self-decide)是個體具有自我選擇的一種內在的潛能, 個體本身能夠自由地選擇某種行為活動。而這種內在的自我選擇的潛能無形之中會引導個體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并且所從事的這項活動能夠促進個體自身能力的發(fā)展, 以期個體能夠更加靈活地適應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由此可見,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強調個體具有積極性,且具有一種先天地對經驗選擇的內在潛能,他們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動機包括3 種,即無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德西和瑞安指出,自我決定是個體本身存在的一種能力和主體的基本心理需要。個體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3 種,分別是勝任感(competence)、歸屬感(relatedness)和自主性(autonony)。
人的這3 種基本心理需要對人的行為的內在動機具有重要的作用,即內部動機的產生與人的3 種基本心理需要有關。除此之外,這3 種心理需要對外部動機的內化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若個體對某種行為活動具有很強的效能感,個體就更樂意參與,個體的勝任力知覺能夠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歸屬感是實現(xiàn)外部動機內化的次要條件,當個體具有歸屬感時,會自愿地將其價值觀進行內化;促使外部動機的內化關鍵性因素是自主需要的滿足,個體只有在自主需要得到滿足時,才能對外在行為進行有效的整合。
在線學習期間,造成大學生“假學習”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兩種: 其一是大學生自身缺乏在線學習的內在動機,其二是未將外部動機進行內化。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由于喜歡做某事而自發(fā)進行活動的內部動機[2]。造成學生在線學習期間“假學習”現(xiàn)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在線學習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自主學習意識,但由于在線學習過程中教師無法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即使能夠監(jiān)控也只能通過打卡點名等方式看學生是否在線聽課,但學生自身若對課程缺乏興趣,必然會導致智能終端在線而人不在線的“假學習”現(xiàn)象。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的目的性較強,通常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進行某項行為活動[2]。
學習是一種復雜的腦力活動, 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采用的方式也不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外部動機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而對于已成年的大學生來說,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外部動機才會進行內化。但這種外部動機的內化是有條件的,如個體的心理需要主觀感受、激勵反饋及社會環(huán)境等,對外部動機的整合內化都有不同的影響[3]。如大學生沒有理解學習活動的有用性, 沒有體會到學習任務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以及沒有樹立長期的個人發(fā)展目標,自然會造成“假學習”的現(xiàn)象。
自主是主體從事某種活動的能力,也是個體的基本心理需求。若學生自主的需要得以滿足,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就能夠得到有效激發(fā)。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一些不當的行為會抹殺學生的內在動力,如教師給予學生物質性的獎勵、命令和強制學生等行為都會損害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因此,為滿足學生自主的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大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想法,首先,教師可從思想觀念出發(fā),幫助學生樹立自主性學習的觀念,讓學生有自主性學習的意識。在倡導終生學習的今天,不僅是大學生,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應該學會學習,學會自主學習,提升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保證學生有足夠自主學習的機會。教師在進行網上授課時,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自主制訂學習計劃和設置學習目標,隨后教師可在線上進行隨堂檢測,看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點,這樣能在線上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后,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合作學習是一種發(fā)揮學生自主性和積極參與學習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網課過程中,教師可給學生分配任務,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由于是線上教學,教師和學生進行隔空上課,故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自然也會發(fā)生極大的改變。學生在進行小組分工后必須進行獨立學習,自主查閱資料。自主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學習后,各小組成員可通過單獨建群或通過線上教學直播平臺進行小組溝通與交流,這樣小組成員就會產生極強的責任感和歸屬感,讓學生感覺到即使是上網課也會擁有線下課堂教學的儀式感,從而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另外,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說,湯姆斯認為為了滿足學生的自主需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要清楚教什么的問題,也就是線上教學前,教師需要充分準備教學內容,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考慮學生線上學習的特點以及了解學生需求,考察教學內容是否值得教和學,學生是否愿意學;其次是怎么教的問題?即教學方法,線上教學需要考慮的因素頗多,教師無法通過學生的表情等信息來獲取學生是否理解所講內容,故教師可選擇能夠與學生進行互動的線上教學平臺,如釘釘和騰訊視頻等直播軟件,采用講授與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再次是教誰的問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不同的個性等,教師應注意因材施教,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審查,在教學時可針對某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檢查學生是否掌握該問題,從而能夠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是有關評價的問題。采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評價,形成性考核成績是現(xiàn)代線上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途徑,其能有效保證在線教學的質量。綜上所述,在線教學期間,要靈活組織在線教學的平臺、資源、教師、學生四大關鍵要素,為學生搭建出高效、開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強大的線上學習共同體[4]。
有趣、有用、有意義的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學生的勝任需要,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的動力。而教師“有效問題” 的提出是滿足學生勝任需要的關鍵,“無效問題”反而會抹殺學生的勝任感,那么教師應如何進行有效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勝任感?
首先,教師在使用問題—任務的教學模式時,應該考慮學生是否能夠勝任這一任務,是否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范圍內。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所布置的任務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不然會導致學生因為問題過于簡單或過難而對問題失去興趣,從而導致學生沒有勝任感。其次,如果教師選擇的學習材料難度太大,學生就無法對學習的材料進行內化,學習的有效性就會大大降低,從而打擊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勝任感,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最后,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反饋,教師的反饋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而且能夠讓學生在以后的任務中產生極強的勝任感,從而使學生即使在家學習也能夠有很強的內在學習動機,保持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歸屬感體現(xiàn)為個體感受到來自環(huán)境或他人(如教師或家長)的關愛、理解、認可和支持,表現(xiàn)為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需求。瑞安(Ryan) 和格羅尼科(Grolnick)(1996)發(fā)現(xiàn),感知到教師更多自主支持的學生比對教師有消極認知的學生有更強的能力感和更高的自尊[5]。此外,古戴羅研究發(fā)現(xiàn),當個體感受到來自身邊的親人朋友或教師較高的歸屬感時,他們會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并能夠主動調節(jié)與他們相處的方式;反之,當個體與同伴情感上出現(xiàn)隔閡或出現(xiàn)情感上的疏離時就會產生較低的歸屬感[6]?;诖?,滿足學生的歸屬需要,可從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關系出發(fā)。
線上教學期間,師—生、生—生之間無法“面對面”交流,故教師可選擇具有交互式、反饋式以及具有一定探索性、挑戰(zhàn)性任務的在線學習平臺,這些平臺可與學生進行互動,使學生產生歸屬感,例如,教師可以使用釘釘、騰訊課堂、QQ 等教學工具進行屏幕分享、PPT 分享、白板板書、申請連麥等功能。從師—生關系的角度來講,在云端課堂上,學生可在對話框中對學習內容進行反饋,不懂的問題可以即時請老師幫忙解答,或者直接申請與教師連麥進行互動。在此過程中,教師線上授課前需要熟悉軟件平臺的具體操作方法,對線上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情況準備預案,一旦遇到問題就能迅速應對,以保證直播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直播課后,教師可通過微信或QQ 群與學生交流,詢問學生在家學習的情況,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等,可對學生進行單獨輔導。教師應該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為需要幫助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從生—生關系的角度來講,教師可成立線上學習小組,鼓勵學生參與小組問題的討論,保持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產生團隊合作的歸屬感;還可建立學生在家課余生活分享群,鼓勵學生在班級群發(fā)言,或者不定期安排直播,讓學生展示自我。
研究依據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在線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與策略,從人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出發(fā)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在學習、真學習”。在線學習過程中,大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是維持在線學習活動的關鍵,但教師也可以通過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活動的價值,使其產生認同感,提升學生外部學習動機的自主性。為提升大學生的在線學習動機,促使其“在學習、真學習”,文章提出3 條策略:第一,從個體的自主需要出發(fā),提升大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第二,教師在設計在線教學活動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勝任需要,可使用基于問題—任務的教學模式;第三,從滿足學習者的歸屬需要出發(fā),注重情感交流。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加上線上教學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yōu)勢,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接受線上教育,在線教學模式必定會成為今后教育教學的重要輔助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也會逐漸被采用,線上教學能夠促進教育公平,使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有機會學習各高校的在線一流學科。線上教學雖然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但還是無法取代線下教學,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各高校已經開始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進行在線教學時,根據自我決定理論來激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部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在學習、真學習”,從而提高在線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