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廷蘭 綜述,肖 青 審校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重慶 400016)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全世界有將近0.01%患有該病[1]。臨床通常將外周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100×109L-1時診斷為ITP,臨床上為了快速提高血小板計數(shù)通常選擇輸注血小板,但有感染和免疫相關的輸血反應風險。因此,臨床上出現(xiàn)了其他替代療法,可獲得更高的緩解率及更長的緩解時間。本文就ITP近年來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在ITP中,血小板破壞增加的機制是:(1)巨噬細胞通過Fcγ受體捕獲抗體覆蓋的血小板,再將其呈遞給CD4+T細胞,隨后T細胞被激活,T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等細胞因子,從而刺激B細胞產(chǎn)生自身抗體,自身抗體與血小板結合,通過脾臟巨噬細胞吞噬,如此反復惡性循環(huán)。(2)血小板和巨核細胞有許多共同表面抗原,因此,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似乎也可能損害巨核細胞。血小板生成減少機制:抗血小板抗體不僅可能導致成熟血小板的外周破壞,而且直接影響ITP中的巨核細胞成熟(抗體抑制巨核細胞產(chǎn)生血小板)[2-3]。大部分ITP患者無臨床癥狀,少數(shù)ITP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皮膚瘀斑、瘀點、黏膜出血,危及生命的顱內(nèi)出血見于極小部分ITP患者。
ITP可分為原發(fā)性ITP(約占80%)和繼發(fā)性ITP(約占20%)。通常認為原發(fā)性ITP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血小板減少由血小板和巨核細胞結合的抗血小板自身抗體介導,導致血小板破壞增加和血小板生成減少。原發(fā)性ITP分為新診斷(診斷后3個月)ITP、持續(xù)性(診斷后3~12個月)ITP或慢性(診斷后12個月)ITP。繼發(fā)性ITP一般繼發(fā)于其他疾病,如幽門螺桿菌、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巨細胞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等微生物、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及許多其他自身免疫和風濕性疾病[4]。當ITP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高于30×109L-1時,一般無出血表現(xiàn),如果沒有手術、創(chuàng)傷,且不從事增加出血危險的活動,一般不治療。當血小板計數(shù)在10×109~30×109L-1時,是否治療取決于個人特征,如出血嚴重情況及并發(fā)癥情況。為了防止嚴重出血,一般血小板計數(shù)小于10×109L-1時開始治療[5]。
2.1皮質(zhì)類固醇 類固醇類藥物是強效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減少血小板自身抗體的產(chǎn)生及巨噬細胞對血小板的吞噬作用,其多年來用于ITP的一線治療,可在約70%的患者中觀察到初始反應,約30%的患者可獲得長期緩解[6]。典型的應用方案是:潑尼松1 mg/(kg·d),持續(xù)2~4周,再逐漸減量至5~10 mg/(kg·d),若治療4周血小板計數(shù)仍未增加時,應迅速減藥并停用。短期服用大劑量地塞米松(HDD)40 mg/d(第1~4天),對早期提升血小板計數(shù)可能更有效。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隨機試驗報道,HDD組總有效率(82.1%)和完全緩解率(50.5%)明顯高于常規(guī)劑量潑尼松組(分別為67.4%、26.8%),且HDD組起效時間更短[7]。
多個周期HDD給藥可能比單個周期療效更好。MAZZUCCONI等[8]總結了多個周期HDD給藥的療效,予以HDD治療新診斷的90例重度ITP患者,每14天給予HDD 4 d治療,共4個周期,各個周期的總反應率分別為69.5%、75.8%、89.0%、89.6%,第1、2周期的反應率無顯著差異,第1、3周期及第2、3周期的反應率有顯著差異。該研究結果顯示,3個治療周期可以獲得最大有效率。類固醇類藥物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消化不良、失眠、情緒變化,以及長期或反復病程的高血糖、高血壓和骨質(zhì)疏松癥。
2.2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通過阻斷巨噬細胞的Fc受體,減弱巨噬細胞對血小板的吞噬,從而降低其對血小板破壞。靜脈內(nèi)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另一種有效的一線治療方法。建議劑量為400 mg/(kg·d)連用5 d或1 g/(kg·d)連用2 d,其有效率與類固醇類藥物相當,但反應時間更短(一般24 h內(nèi)起效),血小板計數(shù)增加通常持續(xù)4周。當需要快速提升血小板計數(shù)時,可以聯(lián)合類固醇類激素一起使用。
免疫球蛋白治療費用較高,需征得患者同意后使用。靜脈內(nèi)注射免疫球蛋白有導致腎衰竭的風險,因此腎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9]。免疫球蛋白的不良反應一般能耐受,常見的有潮紅、頭痛、惡心、發(fā)燒、肌肉酸痛等,嚴重的并發(fā)癥較為少見[9]。
2.3抗D免疫球蛋白 肌肉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ITP患者的療效相當,許可劑量為50 mg/(kg·d)。但與靜脈內(nèi)免疫球蛋白相比,抗D免疫球蛋白治療ITP時血小板計數(shù)增加持續(xù)時間更長??笵免疫球蛋白僅適用于未行脾切除術且Rh(D)陽性患者[10]。
3.1脾切除術 脾切除術可以去除巨噬細胞及自身抗體的產(chǎn)生和血小板破壞所涉及的自身反應性T和B細胞的主要來源,是ITP患者的二線治療選擇,尤其是依從性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患者。對于大多數(shù)ITP患者,藥物治療仍有獲得緩解的可能,因此盡量避免在ITP診斷后的12個月內(nèi)行脾切除術。在對3 000多個脾切除術ITP患者的系統(tǒng)評價研究顯示,與開放式脾切除術相比,腹腔鏡脾切除術病死率(0.2%vs. 1.0%)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6%vs. 12.9%)均較低[11]。約80%的ITP患者在行脾切除術后出現(xiàn)血小板計數(shù)增加,約60%的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持續(xù)增加[11-12]。THAI等[13]分析了ITP患者行脾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的長期發(fā)生率,中位隨訪192個月后發(fā)現(xiàn),19%的患者發(fā)生感染導致嚴重膿毒癥,3例死亡(對照組無死亡),靜脈血栓栓塞發(fā)生率為16%(對照組為2%)。有研究表明,與脾切除術后膿毒癥相關的病死率為1.57%,大出血發(fā)生率為0.78%[14]。提示脾切除術相對安全。
3.2利妥昔單抗 B細胞是針對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抗體來源,在ITP中的發(fā)病中起一定作用[15]。利妥昔單抗是針對B細胞表面CD20的單克隆抗體,僅與表達成熟的B細胞的抗原結合,最終清除B細胞。在一項系統(tǒng)性回顧研究中,對313例ITP患者予以利妥昔單抗治療4周,62.5%的患者觀察到血小板計數(shù)增加(血小板計數(shù)大于50×109L-1),中位持續(xù)時間為10.5個月[16]。由于利妥昔單抗幾乎僅影響B(tài)細胞,而沒有直接影響免疫系統(tǒng)其他細胞(特別是T細胞和漿細胞)的活性,因此與具有不同作用方式的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在目前很受歡迎。GHANIMA等[17]將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地塞米松與單用地塞米松比較,聯(lián)合用藥組有50%達到了完全緩解(血小板計數(shù)大于100×109L-1),而安慰劑組為35%。
關于利妥昔單抗最適劑量,英國一項回顧性研究比較了113例接受利妥昔單抗標準劑量(每周375 mg/m2,共4周)患者和169例接受低劑量(每周100 mg/m2,共4周)患者的治療情況,結果顯示,低劑量組與標準劑量組總緩解率無顯著差異(2個月時,分別為56%和59%;6個月時,分別為62%和64%),二者距離下一次再治療時間分別為4.6、4.3個月[18]。提示ITP患者或許可以嘗試采用低劑量利妥昔單抗進行治療。法國一項前瞻性研究對248例ITP成年患者予以利妥昔單抗375 mg/m2(每周1次,共4周)或1 g/m2(每2周1次,共2周)治療,中位隨訪24個月后,仍有39%的患者有反應[19]。但是,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納入對皮質(zhì)內(nèi)固醇治療無反應的ITP患者(研究期間允許同時使用皮質(zhì)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時發(fā)現(xiàn),與安慰劑相比,利妥昔單抗不能顯著降低治療失敗率[20]。但該研究與既往研究的不同點在于,納入的患者均對皮質(zhì)類固醇反應不佳。因此,利妥昔單抗是否能夠誘導ITP長期緩解尚待解決。
不良事件通常見于感染風險增加,接受多療程治療的患者因利妥昔單抗對B細胞的耗竭作用,可能會發(fā)展成低免疫球蛋白血癥,通常在數(shù)月內(nèi)會自動恢復。部分患者會經(jīng)歷首次使用利妥昔單抗后的輸注反應,如發(fā)燒或短暫性低血壓,可延長輸注時間。由于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概率很低,因此很少對治療造成影響[21]。
3.3艾曲波帕 艾曲波帕是一種口服的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TPO-RA),其不僅可以刺激現(xiàn)有巨核細胞生成血小板,還可在造血干細胞水平上刺激巨核細胞產(chǎn)生。ITP患者一線治療失敗后,有禁忌證或臨床不鼓勵脾切除術時,可采用艾曲波帕治療[22]。
ZHANG等[23]對46例受試者予以每天25~75 mg的艾曲波帕治療12周后,26例患者達到了主要終點(血小板計數(shù)大于50×109L-1);在9個月隨訪中,24例患者仍保持血小板計數(shù)大于50×109L-1,其中最長持續(xù)了3年。但有研究指出,TPO-RA的作用是短暫的,除非繼續(xù)治療,否則血小板計數(shù)通常會在2周內(nèi)恢復到基線[24]。提示艾曲波帕可直接刺激骨髓靜態(tài)干細胞從而使之再生。KHELIF等[25]納入302例患者進行了一項長達5年以上的關于艾曲波帕長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結果顯示,85.8%的患者獲得了緩解,其中52%獲得了25周或更長時間的連續(xù)緩解,不良事件(如血栓形成、肝膽和骨髓纖維化)很少見。
DAVID等[24]進行的一項單臂研究顯示,12例新診斷的ITP患者予以艾曲波帕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4周后均得到緩解,隨訪6個月,33%的患者復發(fā),50%的患者達到完全緩解(血小板計數(shù)大于100×109L-1),另外25%的患者部分緩解(血小板計數(shù)大于30×109L-1),12個月時無復發(fā)生存率為66.7%。日本的一項研究以23例難治性ITP患者為研究對象,每天予以12.5~50.0 mg艾曲波帕治療,在6周的雙盲階段,艾曲波帕組反應率明顯高于安慰劑組,第6周時為60%vs. 0(血小板計數(shù)大于50×109L-1);在6個月的開放階段,23例患者全部服用艾曲波帕,43.5%的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增加,且在第一階段無響應的安慰劑組患者在該階段的響應率為67%[21]。盡管美國和歐洲推薦艾曲波帕劑量為50~75 mg,但更低的劑量似乎能達到相似的效果[26]??紤]到東亞人血漿艾曲波帕的暴露量較高,因此更低劑量的艾曲波帕是否有效還需更多臨床研究證明。
輕度的頭痛、肝酶升高和高膽紅素血癥是服用艾曲波帕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因此應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27]。法國的一項研究表明,使用艾曲波帕不會增加患白內(nèi)障的風險[28]。
4.1福坦替尼 B細胞、T細胞、巨噬細胞和血小板的造血細胞存在大量脾酪氨酸激酶(Syk),抗血小板自身抗體與巨噬細胞結合后可激活Syk,引起細胞骨架重排,導致抗體覆蓋的血小板被吞噬。福坦替尼是一種Syk抑制劑,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于2018年4月批準該抑制劑作為治療慢性ITP(既往至少對一種治療反應不足)的新療法[29]。在接受福坦替尼治療的101例患者中,44%的患者獲得總體緩解(安慰劑組為14%),血小板計數(shù)中位數(shù)為63×109L-1,中位緩解持續(xù)時間大于28個月;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腹瀉、高血壓和惡心[30]。
4.2西羅莫司 西羅莫司是靶向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途徑的mTOR抑制劑,可調(diào)節(jié)淋巴細胞的增殖,尤其是異常T細胞、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的增殖。有研究表明,西羅莫司對自身免疫性多系細胞減少患者具有持久反應,推測該藥對ITP患者可能也有提升血小板作用[31]。FENG等[32]研究納入86例難治性ITP患者,每天予以2~4 mg西羅莫司,經(jīng)過6個月治療,41%的患者獲得完全緩解,29%的患者獲得部分緩解,總緩解率達到70%,隨訪12個月,總緩解率依然保持在65%,且沒有嚴重不良反應。
4.3地西他濱 地西他濱是一種脫甲基劑。低劑量地西他濱可促進巨核細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釋放。WANG等[33]研究發(fā)現(xiàn),地西他濱可增加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同時發(fā)現(xiàn)低劑量地西他濱在調(diào)節(jié)造血方面有一定作用。ZHOU等[34]的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評估了低劑量地西他濱對45例難治性ITP成年患者的療效,每個周期連續(xù)3 d靜脈內(nèi)給予地西他濱3.5 mg/m2,連續(xù)3個周期,每個周期間隔4周,患者在6、12、18個月時的持續(xù)緩解率為44.44%、31.11%、20.0%,其中13例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
4.4免疫抑制劑 免疫抑制療法仍然是治療ITP的有效選擇,但其具有較多不良反應,因此使用越來越少。氨苯砜治療ITP的緩解率達40%~60%,但中位反應時間較長(3~4周),因此未用于快速增加血小板計數(shù)[35]。考慮氨苯砜價格低廉,不良反應輕,仍可將其作為其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的選擇。達那唑治療ITP的緩解率為40%~70%,其免疫抑制作用較弱,通常和其他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zhì)激素聯(lián)用[30]。而且,達那唑的響應時間通常很長(最長為6個月),因此一般不用于緊急情況。霉酚酸酯和硫唑嘌呤相對較為常用,其反應率為50%~60%,且耐受性好[36]。長春新堿和長春堿治療ITP患者的初始緩解率為50%~90%,但反應時間較短,存在周圍神經(jīng)病變等嚴重不良反應,目前已很少使用[37]。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環(huán)孢素A、環(huán)磷酰胺等藥物的反應率較低,在臨床上較少使用。
ITP的一線治療方案對大部分患者是有效的。脾切除術的療效一直以來被認可,但是在權衡風險和益處時,需要考慮并發(fā)癥及患者的意愿。利妥昔單抗的安全性好,但是否誘導免疫性ITP患者長期緩解仍需進一步研究。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安全且有效,但是大部分患者仍然需要長期維持治療。福坦替尼是近年來新批準用于免疫性ITP的藥物,對一部分患者有效,但目前臨床研究相對較少,當一、二線治療方案均無效時可考慮嘗試使用。西羅莫司和地西他濱對于部分難治性ITP患者可嘗試使用。免疫抑制劑(如氨苯砜、達那唑、硫唑嘌呤等)的費用普遍較低,對難以負擔較高醫(yī)療費用或?qū)ζ渌幬镏委熜Ч芳训幕颊撸蛇x擇該部分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