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小兒秋季腹瀉多伴隨發(fā)熱,若處理不當,將會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嚴重者可危及生命[1]。西醫(yī)治療小兒秋季腹瀉,雖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癥狀,但效果不甚滿意。中醫(yī)對于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有獨特的經驗,柴胡湯具有疏風解表,滋潤腸液之功,故本文探討了柴胡湯加減輔助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療效。
將醫(yī)院收治的不同嚴重程度的秋季腹瀉患兒96(時間:2019年9月~2019年11月),隨機分為兩組,各48例。
常規(guī)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7-24(17.5±3.6)個月。柴胡湯組男24例,女24例,年齡8-26(19.2±3.8)個月。兩組上述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批準后實施。
思密達治療:患兒服用思密達(博福-益普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1歲以下:1袋/d,分三次口服;1~2歲:1~2袋/d,分三次口服。脫水患兒給予適當的補水處理。
柴胡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柴胡、黃芩、黨參、法半夏各6 g,葛根、山楂炭各10 g,生姜2片,大棗、木香、炙甘草各3 g,白術8 g,一劑/d,水煎服。
常規(guī)組接受思密達治療,方法及劑量如上所述,柴胡湯組在思密達基礎上接受柴胡湯加減輔助治療,思密達用藥方法及劑量同對照組,柴胡湯劑量及方法如上所述,兩組均連續(xù)用藥3 d。
1.3.1 患兒血常規(guī)
與治療前及治療3 d后抽取患兒靜脈血4 ml,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血常規(guī)化驗。包括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HCT)、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細胞比率(Neutrophil ratio,NEUT)。
1.3.2 療效判斷
評定標準[2]:顯效:用藥后排便正常,癥狀消失。有效:用藥后排便次數減少,癥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無變化。顯效與有效例數之和比上總例數為治療有效率。
1.3.3 患兒癥狀緩解時間
1.3.4 統(tǒng)計不良反應
治療后,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均降低(P<0.05)且柴胡湯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對比(±SD,n=48)
表1 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對比(±SD,n=48)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常規(guī)組相比,*P<0.05。
?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柴胡湯組更高(P<0.05)。見表2。
表2 治療總有效率[例(%),n=48]
柴胡湯組癥狀緩解時間較常規(guī)組縮短(P<0.05)。見表3。
表3 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D)、h,n=48]
表3 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D)、h,n=48]
注:與常規(guī)組相比,*P<0.05。
?
柴胡湯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常規(guī)組更低(P>0.05)。見表4。
表4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例(%),n=48]
小兒秋季腹瀉發(fā)病急驟,不及時治療會引起代謝性酸中毒,危及生命[3]。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病情容易反復。小柴胡湯作為疏風解表藥,具有降熱止嘔作用。
小兒腹瀉隸屬中醫(yī)“泄瀉”范疇[4]。由于小兒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易為病邪所侵,加上小兒喂養(yǎng)不當,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因此治療應以健脾養(yǎng)胃、利水滲濕為主[5]。本研究以柴胡湯加減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方中柴胡疏利氣機,葛根、黃芩清熱止泄,法半夏和胃降逆,黨參補氣健脾,木香、白術化濕健脾,山楂炭消食去腐。姜棗生津止嘔,炙甘草,甘緩和中,諸藥合用,健脾和胃,去邪止瀉。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6],柴胡湯中含有的黃芩苷可以解熱降溫,姜辣素及多種氨基酸能促進腸蠕動,柴胡皂苷具有抗炎解熱、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本研究中,采用柴胡湯加減輔助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結果顯示柴胡湯組血常規(guī)各項指標優(yōu)于常規(guī)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且觀察排便正常、發(fā)熱消失及止吐時間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等,說明在小兒秋季腹瀉患者中應用柴胡湯加減輔助治療,可促進患者恢復,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柴胡湯加減輔助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效果良好,不良反應少,但因本研究所選樣本量較少,可能導致結果存在一定誤差,下一步將展開大樣本、多中心、高質量的研究,以為臨床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