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 斌
壽山石是中華瑰寶,中國傳統(tǒng)“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壽山村,晉安區(qū)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壽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貴石材,其石質晶瑩、脂潤,色彩斑斕,色澤渾然天成,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特點,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并于2003 年被確定為“國石”候選石。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qū)開采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qū)的田底、水澗、山洞開采的礦石。經過1500 多年的采掘,壽山石涌現(xiàn)的品種達百數(shù)十種之多。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采,并用于雕刻,挑選其中精美的作為貢品發(fā)運汴梁,成為宮廷的玩物,大的為達官貴人陳列于幾案欣賞,小的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歷史,但大多數(shù)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元末,開始用壽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壽山石印鈕藝術的產生,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壽山石因其質地溫潤、紋理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審美也隨之提高,越來越多人從單純的喜歡轉為注重壽山石雕的豐富內涵。而在這環(huán)節(jié)中,壽山石雕刻藝人則扮演著魔術師的角色,將不能言之石材變?yōu)樯鷦拥拿牢铮擅畹乩迷逃械纳屎图±?,順應材質本身的美感和屬性,精妙地安排畫面,達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統(tǒng)一。
浮雕、鏤空雕是壽山石雕刻中常用的藝術表達方式,通過對材料外形、色彩、雜質、裂紋的巧妙處理,讓作品最后似一幅畫展現(xiàn)給人們。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建立在學院雕塑基礎上的,簡單地說,圓雕是把要作品三維立體地表現(xiàn)出來,而浮雕是把圓雕作品整個壓扁,里面的空間轉化只在毫厘之間,所以想要把作品效果處理得恰到好處,需要有一定的雕塑功底。但材料不同,手法也不同。雕塑用的是泥巴,要做什么作品較隨心所欲,任何造型都可以塑造出來,而壽山石卻要被原石的外形、色彩、裂紋、雜質所局限。另外,一塊好的原石需要藝人以準確的市場價值判斷來取舍石料的切割,盡量把裂紋、雜質去除掉,上面有坑坑洼洼的,還要整形,整完形后進入第一階段“相石”,把好的顏色調在正面,并根據(jù)石料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雕刻題材,然后設計圖紙,可多設計幾種方案,結合石料推敲;感覺心里有底了,再定稿開始第二階段“打坯”,打坯的過程就是驗證前面對石頭的判斷,顏色的深淺、裂紋的走向若有變化就要及時調整;待造型、虛實都雕琢出來后,就是第三階段“修光”,把細節(jié)全部修到位,才算完成。
《龍心之地》
《鏡鑒》
《吉祥如意》
接觸過多種雕刻材料的雕刻者都知道,壽山石和其他材料不同,不能一味地追求畫面效果而忽略了石頭本身的色彩、質地和雜質,有的透明石種在磨光之后又是另一種觀感,所以要在打坯時,通過上水或上油來觀察色彩、質地、雜、裂的變化,故而壽山石成品多多少少都會有些遺憾。筆者認為,壽山石雕刻只能做到合適,而無法追求完美。其實世間萬物又何嘗不是這樣,越接近完美的人或事物就越讓人感覺到不真實。
壽山石雕刻是永遠在做減法的過程,磨掉的石頭是補不回來的,有的色彩如果打磨薄了或者沒了,那之前的設計方案就要改變,所以在打坯過程中要小心翼翼。筆者總結出運用對比的技法有色彩對比、虛實對比、粗細對比、疏密對比、大小對比、動靜對比等。例如,作品《鏡鑒》就是采用浮雕手法,以敦煌佛像為主題,石頭紅色與黃色交界處恰似佛頭的臉部外輪廓,主畫面以佛頭為中心,取石頭中沉穩(wěn)的紅色,邊上配合黃色為佛光,通過色彩對比讓佛像的臉部更具立體感。該作品以飛天為背景,上身用高浮雕技法,下身裙擺用淺浮雕技法,慢慢化為虛無,使飛天仕女如從云中升起,安詳?shù)姆鹣衽c動感的飛天形成了動與靜的對比。很多畫面都是靠對比才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所以對比是在設計上要考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壽山石雕刻要因材施藝,在設計上大刀闊斧。所謂形式就是外形和樣式,如圓形、三角形、方形、扇形等。例如,作品《吉祥如意》是取自一塊大三角形石料,從中切出兩塊形狀、大小接近,再把它們拼成穩(wěn)重的山形,中間的白色掏成兩個球形,在這兩個球面上運用鏤空雕刻技法,加上中國的龍、鳳圖騰元素,將它們刻成龍鳳呈祥的圖案。這件作品的設計思路是來源于中國足球的現(xiàn)狀,說起男足,總是讓國人心里一片灰蒙蒙,此作品代表人民的殷殷期盼,愿國足雄起!
壽山石雕刻逃不開的話題:俏色運用。壽山石的色彩分布出人意料,需要對各洞口石種特性有充分的理解,這就非??简炈嚾说难哿?,需要長年累月的摸索,向老藝人、老石農多請教,從而做到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上手多了,自然對石頭的判斷就更準確了。例如,作品《龍心之地》在設計時考慮到中心那團紅色,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整條龍又都要取有紅色,所以盤龍最適合,最具代表中華民族特色的中國龍、中國紅,這團紅色下面的一抹紅,跟上面的紅中間是斷開的,而且又很薄,取條小龍或鳳,又搭配不上,最后想了很久才確定下來題上幾個字,刻上后證明了原先的推敲是對的,紅色只有薄薄的一片,稍微不小心就會把色磨沒了,所以整條龍是紅色,字是紅色,其他都是白色,配以山、水、云、火,把有裂的地方全都化掉了,這樣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整體效果就主次分明了,故而俏色運用也是壽山石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一環(huán),運用好一目了然,運用不好眼花繚亂。
壽山石的色彩、質感、氣質之美是各種彩石之最,最美的石頭與以美為意志的雕刻相遇并結合,便成為雕刻家傾心相對、終身追求的“天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