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上蔡縣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河南 駐馬店 463800)
右半結腸癌屬臨床常見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病變區(qū)域主要為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等,具有解剖結構復雜、組織器官較多等特點[1]。隨腹腔鏡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下結腸系膜切除D3根治術已成為目前臨床治療右半結腸癌的常用術式,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有利于術后恢復[2]。病理學研究表明,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血管鞘主要成分為神經纖維,部分切除易損傷腸系膜上神經叢功能,進而引起術后腹痛、腹瀉等胃腸功能紊亂并發(fā)癥,影響手術整體效果,而范圍限定在腸系膜上靜脈(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保守清掃方式[3-4]。基于此,本研究將上蔡縣人民醫(yī)院56例行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術中保留腸系膜上神經叢治療方式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上蔡縣人民醫(yī)院行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治療的56例右半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中有無切除腸系膜上神經叢分為兩組,將其中保留腸系膜上神經叢的30例患者為研究組,切除腸系膜上神經叢的26例患者為對照組。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5~72歲,平均(58.77±6.58)歲;病變部位:盲腸13例,升結腸11例,結腸肝曲6例。對照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46~73歲,平均(59.54±6.39)歲;病變部位:盲腸12例,升結腸10例,結腸肝曲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變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內鏡、組織病理學檢查等確診;②順利完成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治療。(2)排除標準:①急診手術;②存在腫瘤轉移;③合并其他部位原發(fā)腫瘤;④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⑤存在神經系統(tǒng)損傷基礎疾??;⑥合并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⑦既往腹部手術史;⑧既往放化療史;⑨臨床資料不完整。
1.3 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行術中切除部分腸系膜上神經叢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治療:取頭低腳高位,行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常規(guī)建立人工氣腹,于臍下做弧形切口作觀察孔,置入腹腔鏡探查情況,并于臍孔下方約5 cm處做切口作主操作孔;上移小腸至上腹部,是右結腸系膜充分暴露,切開膜橋至盲腸內側,采用銳性、鈍性分離相結合方式對右結腸系膜后間隙進行拓展;沿腎前筋膜向內、頭側拓展,進入胰十二指腸前間隙,顯露胰腺及SMV遠心端,向外側繼續(xù)分離至結腸內側或側腹膜處,并向頭側分離至橫結腸肝曲下緣;經外側間隙向上方擴展十二指腸前間隙,內達SMV右側,顯露胃結腸干,有效解剖胃結腸干及其分支;于胰頭前方置入小紗塊隔離并標志;打開腹主動脈、下腔靜脈間結締組織,暴露腹主動脈旁中間的淋巴結,進一步清掃,清除全部淋巴結結締組織。
1.3.2研究組 行術中保留腸系膜上神經叢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治療:體位、麻醉、腹腔鏡置入、右結腸系膜游離同對照組,于平滑肌中線前方分層切開腸系膜脂肪、淋巴組織,顯露SMA血管鞘,于血管鞘外間隙采用銳性、鈍性相結合方式清掃SMA中線右側淋巴脂肪組織,于SMA血管鞘、SMV交界處進入SMV血管鞘,鞘內裸化SMV,在保留自主神經基礎上整塊清掃第3站淋巴結。
1.4 觀察指標(1)圍手術期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2)術前、術后7 d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采集患者晨起空腹肘外周靜脈血約5 mL,常規(guī)離心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邁瑞,BS-380型)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結腸癌特異性抗原-2(colon cancer specific antigen-2,CCSA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3)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1 圍手術期情況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中失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情況比較
2.2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術前兩組血清CCSA2、VEG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血清CCSA2、VEGF水平均降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2.3 術后并發(fā)癥研究組出現(xiàn)腹瀉1例,腹痛1例,對照組出現(xiàn)腹瀉4例,腹痛3例,乳糜漏1例,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2/30),低于對照組的30.77%(8/26)(χ2=3.996,P=0.046)。
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可通過腹腔鏡置入獲取清晰術野,有利于快速確定病變部位,且手術操作期間避免組織器官大范圍長時間暴露,不易對機體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嚴重影響,有助于實現(xiàn)術后快速康復[5]。
既往臨床實施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時多以SMA為導向,將手術切除范圍確定為SMV向左擴展直至SMA中線,可明顯增加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但后續(xù)隨訪發(fā)現(xiàn),打開SMA血管鞘實施鞘內清掃等操作易增加患者術后陣發(fā)性腹痛、腹瀉等并發(fā)癥風險,進而對術后康復造成不良影響[6]。有研究在探索保留植物神經手術操作方式過程中發(fā)現(xiàn),既往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中切除的SMA血管鞘主要成分為神經纖維,部分切除后可對腸系膜上神經叢正常功能造成一定損傷,因而引起術后胃腸功能紊亂;SMA血管鞘表面包裹有一層筋膜,其表面散布有微細營養(yǎng)血管,可與腸系膜淋巴脂肪組織間形成潛在間隙,即鞘外間隙,在此間隙處實施分離即可有效保留腸系膜上神經叢,又可實現(xiàn)規(guī)范化淋巴清掃[7-8]。本研究將上述操作方式應用于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中,結果顯示,與既往切除部分腸系膜上神經叢、血管鞘內清掃相比,術中保留腸系膜上神經叢、鞘外清掃可縮短手術時間,同時有效降低術后腹瀉、腹脹等并發(fā)癥風險。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查結果顯示,術后7 d兩組血清CCSA2、VEG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與既往切除部分腸系膜上神經叢、血管鞘內清掃相比,術中保留腸系膜上神經叢、鞘外清掃亦具有良好腫瘤清除效果。此外,血管鞘中毛細淋巴管于鞘外淋巴管無直接溝通,實施血管鞘切除,鞘內淋巴管損傷不會增加術后乳糜漏風險,但對照組存在1例,其原因可能在于,實施鞘內清掃易損傷胰腺下緣SMA、SMV間粗大淋巴管,進而引發(fā)乳糜漏,臨床操作時應予以注意。
綜上,術中保留腸系膜上神經叢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治療右半結腸癌患者的效果顯著,可一定程度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后腹瀉、腹脹等并發(fā)癥風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