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鑫
幼兒園作為幼兒學前教育基地,能為幼兒提供專業(yè)的教育指導,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自主意識。家庭作為幼兒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場所,是幫助幼兒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基地。教師和家長作為幼兒成長和發(fā)展的護航員,應該通力合作,積極為幼兒打造健康成長之路。本文闡述了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現階段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問題提出了家園共育的途徑。
(一)增強幼兒的適應能力
幼兒園是幼兒正式踏入教育階段的第一站。在此之前,幼兒對于父母、祖輩有著強烈的依賴心理。部分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會有入園焦慮,其焦慮類型可分為暴躁型、依賴型、憂郁型等。有的幼兒會有害怕、認生、害羞等表現,有的幼兒會在入園時哭鬧,有的幼兒會拒絕與教師、同伴交流?;谶@種情況,教師要采用家園共育的方式,與家長悉心引導幼兒,幫助幼兒疏導不良情緒,緩解和消除幼兒的入園焦慮和入園恐懼心理,從而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
(二)提升幼兒的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是人類在社會中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家園共育有助于提升和培養(yǎng)幼兒的溝通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游戲,為幼兒創(chuàng)建和諧、健康的交往環(huán)境,鼓勵幼兒與同伴共同參與游戲,讓幼兒通過游戲與同伴建立交流與溝通。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這樣能緩解班級中較為膽怯的幼兒的緊張情緒,幫助幼兒放松心情。對于家長而言,家長可以為幼兒創(chuàng)建積極、和諧的家庭交流溝通環(huán)境,積極參與幼兒的游戲活動,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幼兒在幼兒園中遇到的問題。
(一)雙方地位方面
現階段,家園共育中存在教育角色不對等的現象。例如,有的家長僅通過互聯(lián)網或者每學期的家長會與教師聯(lián)系;有的家長過于聽從教師的教學安排,很少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部分家長沒有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所以家園共育質量無法得到明顯提升。
(二)開展方式方面
部分教師在向幼兒家長普及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知識時,忽略了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yè)方向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只會生硬地宣講理論知識,導致部分幼兒家長無法深入理解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的概念。久而久之,家長對這種交流溝通模式感到厭倦,這降低了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積極性。
(三)教育觀念方面
據筆者了解,現階段部分幼兒家長仍有著較為陳舊且落后的教育思想觀念,認為幼兒園教育就應該交給教師,跟自己毫無關系,甚至認為幼兒的正式教育階段是小學教育階段,認為幼兒園只是托管所,教師只需要負責幼兒的安全就行。部分家長過時的教育觀念既影響了家園共育的質量,也不利于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
(一)保持雙向溝通,堅持同步教育
以往,在每學期的家長會或者幼兒園聯(lián)歡會中,教師會向家長匯報該學期的教育成果、下學期的教育計劃等內容。隨著家園共育模式的建立與實行,教師與家長應該保持雙向溝通,即教師應該對家長普及科學的育兒知識,家長也應該跟教師溝通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以及變化,這能實現雙方信息的交換,為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打配合”,從而幫助教師更加準確地了解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并且針對幼兒的成長狀態(tài)設計符合其個體發(fā)展的成長方案。
(二)提高家長的幼兒教育水平
一是要加強家長對家園共育教學模式的認識。家長要了解實行家園共育的教育模式能幫助幼兒在園內和家庭中更加全面地成長;二是要加強家園合作交流溝通頻次,實現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兩種教育模式的同步。例如,教師在幼兒園向幼兒講述了數字的寫法,當幼兒回到家中,家長可以采用模擬課堂教學的方法,讓幼兒重溫數字的寫法,引導幼兒鞏固與回顧知識。
(三)開展多樣的家園共育活動
一是開展“家園共育”專題教育活動。教師要定期開展“家園共育”專題教育活動,對幼兒家長傳播家園共育的教育理念和家園共育的重要性,讓家長明確自身在幼兒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摒棄陳舊且落后的教育理念,并積極學習且應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聘請社會中專業(yè)的幼兒教育專家或者心理學專家,為家長傳授科學的育兒知識,從理論和實踐方面為家長提供育兒幫助。在活動中,教師要積極了解家長對于家園共育的看法,汲取家長的建議和意見,優(yōu)化及改進雙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手段,以達到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目的。
二是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在家長座談會上,教師和家長可以對幼兒的日常生活表現和學習表現進行交流。教師能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并結合幼兒在園區(qū)的表現,設計符合幼兒特性的教育方案。家長可以進一步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和真實需求,真正地走進幼兒的內心。除此之外,在家長座談會中,家長可以提出自身在幼兒教育方面出現的問題,若家長出現不恰當的教育行為,教師應該及時指正并做出引導。
三是開設親子游戲活動。幼兒園可以開設多樣的親子游戲活動,如親子繪畫活動、趣味運動會、游園會、親子繪本閱讀交流會等主題活動,以達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在開設親子游戲活動前,教師可以利用家長資源。比如,有的家長是眼科醫(yī)生,教師可以開設以“保護眼睛”為主題的親子游戲活動;有的家長是警察,教師可以開設以“抓小偷”或者“不跟陌生人說話”為主題的親子游戲活動。在多樣化的親子游戲活動中,家長入園參觀,不僅能了解到現代化的幼兒教育模式,提升對幼兒教育的認同感,幫助幼兒教育活動更好地開展,還能了解幼兒的成長情況,增進親子之間的關系,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四是利用互聯(lián)網搭建家園共育分享平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新興科技產業(yè)被應用于教育行業(yè)。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搭建家園共育分享平臺,如建立班級的微信群、幼兒園微信公眾號等。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向家長實時傳達幼兒的學習情況以及生活情況,或結合社會熱門的育兒話題與家長展開討論。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中發(fā)布科學的育兒知識,為家園建立線上交流溝通的渠道,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在幼兒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家長和幼兒園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現階段幼兒園已經普遍實施家園共育的模式。家園共育的實施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思考、認真總結并且積極交流與溝通。家園雙方應該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積極提出教育優(yōu)化措施,努力為幼兒開辟出一條新的成長道路。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qū)理想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