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娟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溫故而知新”的理念,即對已學的內容進行必要的溫習,在鞏固知識的同時獲取新的收獲。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完一篇課文后,很少思考這樣的問題:這個單元為什么要編選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從更為整體的視角來看,再次聚焦文本就是要在回顧的過程中洞察知識點和訓練點落在哪里。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駐足、沉思,更需要回顧。
一、回顧片段,在句式訓練中有序表達
語文能力僅僅依托新授環(huán)節(jié)的一次訓練是難以形成的,需要經歷大量的言語實踐。對知識的及時回顧,能夠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深化認知,甚至會生發(fā)出全新的體驗。
以《蜘蛛開店》一課為例,蜘蛛三次開店,賣的東西不斷變化,這種反復性的結構是學生進行復述訓練的良好載體,也是學生學會復述故事的堅實支架,在積極訓練過程中適時回顧,就顯得意義重大。教師可以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朗讀蜘蛛第一次開店的片段,要求讀正確、讀流利。隨后,讓學生回顧蜘蛛開店賣的是什么,招牌上寫了哪些內容,顧客是誰,結果如何。鼓勵學生在回顧時,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抽取文本語段的信息,對語段的內容進行整體性概括。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文本的大意并不難,捕捉信息的難度也不大,關鍵在于如何利用簡潔的語言對信息進行回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次以類似于回答問題的方式,隨著課文情節(jié)的不斷推進,對蜘蛛第二次、第三次開店的過程進行回顧。在回顧中,學生對句式的運用越來越熟練。最后,教師出示教材中的插圖,鼓勵學生將整篇故事的內容串聯起來,在原有句式的基礎上進行統整安排。這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奠定基礎。
二、回顧課文,在信息統整中學會構思
對文本內容的提煉、對語言的品味,可以在回顧片段中落實。整體把握文本的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就需要將回顧的范疇擴展到整篇課文,從而以鳥瞰的方式,重新解構文本。
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教學的重點是緊扣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促進學生有條理地表達。筆者設置了讀懂關鍵句、理解一段話、把握整篇文章等教學板塊。在教學完畢之后,筆者帶領學生統整文本信息,深化文本主旨。學生羅列出很多景物,如五光十色的海水、種類繁多的動物。筆者并沒有滿足學生羅列的零散信息,而是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對自己獲取的信息進行統整、分類,并讓學生明白課文中的這些關鍵句就是理解課文的支架。關鍵句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把握一段話的意思,串聯起來之后,還能讀懂整篇文章的意思,從而起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三、回顧單元,在辨析異同中深化語文要素
統編版語文教材非常關注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單元的設置都以統一的人文主題和單元要素為抓手,單元內容的文本之間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與單元中其他課文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要在教學之后,及時進行回顧,積極引導學生探尋文本之間的異同,以更加細微的視角來解讀文本,從而更好地落實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
例如,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個典型的習作單元,訓練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圍繞中心意思寫作。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編者編選了兩篇精讀類文本《夏天里的成長》和《盼》,兩篇習作例文《爸爸的計劃》和《小站》,這四篇文章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呢?在學習之后,筆者及時引導學生對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進行集體性回顧,引導學生在類比、辨析的視角中深入細讀,發(fā)現其中的異同。在回顧時,教師引導學生把握四篇文章之間的異同,有助于進一步探尋教材在選材上的技巧,便于學生洞察作者蘊藏在文本中的寫作智慧和方法,這對學生后續(xù)的言語實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語文教學切不可一教了之,而要引導學生在原本感知與理解的基礎上回顧,轉變視角、夯實積累、深入實踐,在回顧過程中進行全面解讀,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