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wèi)衛(wèi) 吳誠貴
著名數(shù)學家、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掌握數(shù)學就意味著善于解題”.解析幾何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根本思想是將幾何問題代數(shù)化,根本方法是“解析法”,即“用代數(shù)方法研究幾何圖形的性質”.解析幾何問題的“會而不對”現(xiàn)象一直困擾著許多學生,也讓教師絞盡腦汁,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感嘆:為什么并非很難的解析幾何題卻難倒了很多學生,甚至是優(yōu)秀的學生?當然,大量的、復雜的運算量是首要原因.事實上在解析幾何中,如何簡化運算一直是高三備考復習的重點,眾多的一線教師也一直在尋找簡化復雜運算的方法.筆者在網(wǎng)上搜索了關于如何簡化運算的文章,發(fā)現(xiàn)了很多方法,比如:設而不求、巧用幾何性質、向量坐標運算、先猜后證、利用二級結論、整體代換、巧妙設點設線等等,林林總總逾20種.這些方法看起來實在是“太精彩”,讓人難以“割舍”.
但是我們知道,這么多方法的掌握甚至是熟練運用,對于教師而言還勉強能做到,對于學生來說就困難很多了,更別說有的方法實際上已經(jīng)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在考試中能多掌握一種方法就多一次“機會”,方法應該越多越好.面對這種“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境地,一線教師的該如何引領學生學會“取舍”?本文將通過一道高考題談談筆者的思考與做法.
點評 方法4從橢圓的定義出發(fā),將已知條件轉化到“焦點三角形”上,獲得了等式,方法5,從橢圓的離心率出發(fā),結合正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獲得了等式,從而得出答案.這兩種解法大大簡化了運算量,提高了解決本題的可能性,同時也增強了學生面對此類問題的信心.
2.4選擇“貼近自己”的解法
以上給出了5種解法,并給出了分類:自然的、簡單的、新潮的.但是最終會選擇哪種解法,還需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分析、提煉,從而形成“貼近自己”的解題方法.
當然在形成“貼近自己”的解法之前,需要對現(xiàn)有方法進行分析和比較,這尤其重要.對于本題,經(jīng)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解析幾何問題,一般可以從兩個視角上入手,即代數(shù)視角和幾何視角.上面的5種解法,前三種是從代數(shù)視角入手,后兩種從幾何視角入手.對于本題給出的5種方法,學生會青睞于哪種方法?哪種方法對其來說會是“貼近自己”的解法呢?
筆者在講解完一周后,將本題原封不動地讓學生又重新做了一遍,之后統(tǒng)計用不同方法解題的人數(shù).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選擇解法1的有26人,解法2的有18人,解法3的有11人,解法5的有5人,解法4沒有人選擇.從測試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都選擇解法1、2,由此可以得出,解法1、2是學生“貼近自己”的解法,這也是學生最容易想到的解法,即學生會選擇“貼近自己的解題方法”;而解法4、5雖然簡單,但其中蘊涵的思維量較大,反而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
總之,在講解解析幾何時,應正確認識“一題多解”的教學策略.如同“車到山前必有路,題到解時必有法”,并且有多法,但是需要甄別哪一條是最合適的.雖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有一桶水”,但教師更應具備“準確取出這一碗水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解題的思路、拓展解題思維,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法,畢竟選擇何種方法解題的決定權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