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官鴻 黃志見 朱振洪 殷 煒 馬周瑞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燒傷整形科,蘇州 215000)
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s,LM)又稱淋巴管瘤,是一種先天性脈管畸形,一般認為是某種原因引起的淋巴系統(tǒng)紊亂,造成淋巴管組織異常生長而形成的一種疾病。LM通常好發(fā)于2歲以內的小兒,約50%患兒出生時即可發(fā)病,此病可發(fā)生于全身各部位,其中以頭頸部較為常見,約占75%,其次為腋下、縱隔以及四肢,腹腔內LM較為少見。目前,LM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腹腔內LM手術切除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恢復慢、出血多、病變不易完整切除,且易損傷腹腔臟器,術后容易發(fā)生并發(fā)癥。近年來,腹腔鏡下硬化劑治療因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手術風險小、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成為眾多學者使用的治療方案之一。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對5例腹腔內LM行腹腔鏡下聚桂醇泡沫硬化劑注射治療,現報道如下。
本組5例,男3例,女2例。年齡1個月~7歲。1例產前檢查發(fā)現腹腔內囊腫,其余4例因突發(fā)腹痛就診,其中3例伴有嘔吐,1例伴有陰囊腫物。5例均行腹部B超、CT、MRI檢查:B超可探及腹腔內無回聲區(qū)或囊性包塊、無血流信號,多發(fā)病例可見囊內有分隔;CT檢查見囊內呈水樣密度,伴有出血時密度增高;MRI準確顯示囊內情況及病變與周圍血管臟器的位置關系(圖1)。2例行消化道造影提示腸管受壓移位。5例術前基本情況見表1。
病例選擇標準:經B超、CT或MRI確診為巨囊型或混合型腹腔LM[1]。排除標準:微囊型腹腔LM,有酒精過敏史或家族中有酒精過敏者。
表1 5例術前基本情況
全身麻醉。切開臍孔置入10 mm trocar,建立人工氣腹,根據患兒年齡大小,腹腔壓力設置為8~12 mm Hg。于左下腹、右下腹或右上腹置入2個5 mm trocar作為操作孔。探查病變與腹腔內臟器的關系(圖2),穿刺針或電凝鉤在囊腔表面做0.5~1 cm小切口,抽出囊腔內淋巴管液或血性液體,若為多發(fā)LM,行多點穿刺。再將聚桂醇注射液與空氣按1∶3制作成泡沫硬化劑,注射至囊腔內。根據囊腔大小決定聚桂醇原液用量,直徑2 cm/聚桂醇原液1 ml,最多不超過20 ml。1例患兒因病變較大且為多發(fā),放置腹腔引流管,拔除穿刺針,觀察腹腔內有無活動性出血及臟器損傷,穿刺口行荷包縫合,撤氣腹。各操作孔經可吸收線縫合皮下組織后使用免縫膠貼貼合切口。術后廣譜抗生素抗感染、禁食補液等常規(guī)治療,待患兒肛門排氣或有腸鳴音活躍時可開放飲食。
5例患兒均在腹腔鏡下順利完成手術,術中出血少。1例新生兒術后轉入SICU觀察2 d,其余患兒均入住普通病房。1例患兒術后出現腹水,保守治療10 d后腹水消失;1例患兒出現乳糜腹(術中見腹腔內乳白色積液,乳糜試驗為陽性,腹水生化提示三酰甘油升高,細胞計數以淋巴細胞為主),并出現局部包裹,術后7 d再次行腹腔鏡下腹腔沖洗,并放置引流管5 d后乳糜腹消失。5例隨訪3~36個月,均無復發(fā)。5例術中、術后情況見表2和圖2~4。
表2 5例術中、術后情況
圖1 術前MRI示左側腹LM,囊內有分隔 圖2 腹腔鏡探查證實為腸系膜處混合型LM 圖3 第1次手術后5個月MRI見左側腹多發(fā)囊狀異常信號縮小 圖4 第2次手術后3個月CT見左側腹部結腸旁多發(fā)小片狀等密度影及絮狀影
LM是一種發(fā)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的良性疾病,絕大部分發(fā)生于頸部、腋下,腹腔內LM占3%~9.2%[2]。腹腔內LM早期常無明顯癥狀,隨著囊腔逐漸增大,可出現壓迫癥狀,如壓迫空腔臟器引起腹脹、嘔吐、便秘等癥狀,壓迫肝、脾等臟器出現腹部不適,壓迫膽道系統(tǒng)引起膽道梗阻引起黃疸,壓迫泌尿系統(tǒng)引起腎積水、泌尿系感染等?;蛞蚰夷[出血、感染、破裂、扭轉等出現發(fā)熱、腹痛、嘔吐等急腹癥表現,且臨床癥狀無特異性,有時易出現誤診[3,4]。
盡管腹腔LM的臨床癥狀復雜多樣,腹部B超因簡單、無創(chuàng)性、價格低廉可成為首選檢查,可了解病變大小、部位、是否多發(fā)或多囊,但不能準確顯示病變范圍、與周圍組織臟器的侵犯程度[5]。故所有腹腔LM均應行腹盆腔CT或MRI,可更清楚顯示病變與鄰近組織結構之間的關系,MRI對于LM伴囊內出血較CT更有優(yōu)勢[6,7]。
聚桂醇是目前應用較多的硬化治療藥物,主要用于治療靜脈曲張、血管瘤、痔等[8,9],具有較好的療效及安全性,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較少,主要作用于血管、淋巴管內皮細胞,造成不可逆損傷,從而導致管腔栓塞、纖維化而達到治療效果,故應用于巨囊型LM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微囊型及混合型LM[10]。將聚桂醇制作成泡沫硬化劑可驅散管腔內的血液及淋巴液,增加與內皮細胞的接觸面積、時間,比注射原液療效更好[11]。由于手術并未切除囊壁組織及破壞淋巴管腔,術后囊腔內仍會持續(xù)產生淋巴液,從而導致術后復發(fā)。術后1~3個月復查CT或MRI,如果病變已消失,可定期隨訪;如果囊腔變小或復發(fā),可再次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劑,多次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劑后,囊腔變化不大或繼續(xù)增大,需手術切除。譚小云等[12]采用介入的方式將硬化劑注射至囊腔內治療LM取得較好的效果。聚桂醇泡沫硬化劑治療LM有效率均能達到90%以上[13,14]。國內較多使用平陽霉素作為硬化劑,此藥是從鏈球菌中提取的一種細胞毒性抗生素類抗腫瘤藥物,小劑量使用能取得較好的療效[12,15],但并發(fā)癥為間質性肺炎及肺纖維化,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將對患兒造成嚴重的不可逆的傷害。OK-432是A群溶血性鏈球菌苯基尼西林加熱處理并冷凍干燥的制劑,對兒童LM有較好的療效[16],對于青霉素過敏患兒有一定的限制。
本組5例LM均在腹腔鏡下完成硬化劑治療,可以直視下觀察病變與周圍腸管及其他器官的解剖關系,穿刺針或吸引器抽出囊內液體,囊內液體性質未行實驗室檢查,因未切取淋巴管囊壁,故也未做病理檢查,根據臨床經驗判斷,清亮或淡黃色液體為淋巴管液,暗紅色不凝液體為陳舊性出血。雖然腹腔鏡手術比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17],但出現以下情況須中轉開腹:①腹腔內大量出血,影響視野;②囊腔呈蜂窩狀,或微囊性;③出現腸扭轉壞死。由于5例均在腹腔鏡下注射硬化劑,幾乎未對淋巴管囊壁進行充分剝離,對腹腔內器官的生理結構未造成過多的破壞,故出血極少,無中轉開腹。
本組術后2例出現腹水,其中1例經腹腔引流液檢查證實為乳糜液。對于單純性腹水,我們的治療主要以預防感染、腹腔引流治療為主,患兒飲食如常,術后5 d復查腹部CT見腹水減少。對于術后乳糜腹,還需禁食、生長抑素、腸外營養(yǎng)、保證通暢引流等,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腸外營養(yǎng)應以低脂、高蛋白為主,限制長鏈甘油三酯攝入,或以中鏈甘油三酯替代,大部分術后乳糜腹經保守治療均可好轉[18,19]。此例患兒因腹腔乳糜液形成包裹,導致引流不暢,術后第7天再次手術,術中分離腹腔內粘連,未尋及可疑的淋巴液滲漏點,故僅行腹腔沖洗后重新放置腹腔引流,二次手術后第5天腹腔引流液逐漸減少,第12天拔除引流管。
腹腔鏡下腹腔LM的硬化治療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切口美觀等優(yōu)點,但尚存局限性,如對微囊型LM的治療效果不佳,且術后復發(fā)率高,需多次硬化劑治療,治療時間長,此技術由于應用病例較少,缺少大樣本量、多中心研究對比,暫不推薦完全替代常規(guī)手術,僅為病人及醫(yī)者提供一種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