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田,王浩,,范小華,陳詩偉,梁學敏
腸道脂肪瘤是一種罕見的疾病,由Bauer于1757年首次報道,是一種生長緩慢的非上皮性良性脂肪性腫瘤[1],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最常見的癥狀是腹痛、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等,易發(fā)生誤診漏診。腸套疊多見于小兒,成人腸套疊較少見,僅占5%,在腸梗阻病因中僅占1%[2],由腸道脂肪瘤導致腸套疊更是罕見。本文報告1例回盲部脂肪瘤并發(fā)腸套疊患者,經(jīng)外科手術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術后隨訪未見復發(fā)。復習文獻后對其臨床表現(xiàn)、診斷、治療等進行總結,以供臨床醫(yī)師參考。
患者男性,44歲,以“反復腹痛半年,加重半月”為主訴入院。2020年4月開始出現(xiàn)腹部隱痛不適,以臍周為主,伴腹脹、反酸噯氣,未系統(tǒng)診治。2020年10月患者因飲酒后腹痛較前加重,伴大便次數(shù)增多,質爛,7~8次/d,無黏液血便。遂至外院行胃腸鏡檢查,胃鏡:①反流性食管炎(A級);②慢性淺表性胃炎并糜爛。腸鏡:①結腸腫物;②直腸乙狀結腸炎?;颊呒韧吣蛩嵫Y、高脂血癥病史。否認家族腫瘤史和家族性遺傳病史。于2020年11月5日就診我科。查體:腹部平坦,右下腹輕壓痛,無反跳痛;右下腹可捫及一大小為5 cm×5 cm腫物,表面光滑,質韌,邊界不清,活動度尚可。輔助檢查:腎功,肌酐106μmol/L,腎小球濾過率估算值73.66 mL/(min·1.73 m2),尿酸525μmol/L;血脂,甘油三酯1.72 mmol/L。大便常規(guī),潛血試驗陽性3+。血常規(guī)、肝功、離子、凝血、輸血4項、腫瘤標志物、心酶、肌鈣蛋白、BNP、糖化血紅白蛋白、尿常規(guī)未見異常。胸片:心肺未見病變。心電圖:①竇性心律;②P-R間期延長;③T波異常。腸鏡進鏡至橫結腸肝曲見一球狀腫物從管腔膨出,占據(jù)整個腸腔,表面呈暗紅色,表面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圖1),繞過腫物邊緣間隙繼續(xù)進鏡見黏膜向橫結腸牽拉,黏膜廣泛充血水腫糜爛。腹部增強CT檢查:1.橫結腸脂肪密度影(圖2,范圍約4.4 cm×3.2 cm),考慮脂肪瘤,并腸套疊,套鞘部腸管壁水腫,周圍滲出;2.輕度脂肪肝;3.左腎囊腫。診斷考慮結腸腫瘤(性質待定)、腸套疊。
圖2 橫結腸脂肪密度影
排除禁忌癥,于2020-11-11日全麻下行腹腔鏡探查術,術中見小腸套疊進入升結腸,腫瘤位于回盲部,結腸動脈根部未及明顯腫大淋巴結,近端腸管擴張水腫明顯,未見腹水,反復牽拉復位未成功,遂行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后標本證實為回盲部脂肪瘤(圖3)。術后病理:(結腸腫物)送檢腸管一段,回盲部見一結節(jié)狀腫物,大小4.5 cm×4.5 cm×4.0 cm,鏡下腸壁黏膜下層及固有肌層見脂肪組織增生,細胞形態(tài)溫和,符合脂肪瘤(圖4)。闌尾未見腫瘤。免疫組化結果:S-100(+),P16(-),Ki67(少量+)?;颊呋謴土己茫谛g后第9天出院,囑患者保持大便通暢,定期復診。
圖3 右半結腸切除標本,瘤體位于回盲部,回腸套入升結腸
圖4 鏡下成熟的脂肪細胞,形態(tài)溫和
術后隨訪7月,患者生存狀況良好,大便日1~2次,質軟通暢。
腸道脂肪瘤是一種少見的良性腫瘤,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全身脂肪代謝障礙、Whipple病和腸營養(yǎng)不良等疾病有關[3]。好發(fā)于中老年,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異,可發(fā)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見于結腸,據(jù)報道結腸脂肪瘤發(fā)病率介于0.035%和4.4%之間[4]。結腸脂肪瘤90%局限于黏膜下,其余為肌間型和漿膜下型。可為無?;蛴谢ㄐ蚬?,通常單發(fā),但也有10%到25%的多發(fā)病變病例報告[5]。
結腸脂肪瘤的癥狀主要取決于瘤體大小。瘤體較小時,一般無明顯癥狀,通常在結腸鏡檢查、手術和尸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6]。當瘤體>2 cm時,可出現(xiàn)腹痛、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消化道出血、貧血等癥狀;當瘤體直徑>4 cm時,特別是帶蒂的結直腸脂肪瘤可在腸腔內(nèi)滑動,易引起腸套疊或腸梗阻。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腸道脂肪瘤最常見的體征和癥狀包括腹痛(42.4%)、直腸出血(54.5%)和排便習慣改變(24.2%)[6]。本例患者初起癥狀為腹部隱痛不適,以臍周為主,伴腹脹、反酸噯氣,未予以重視,自行口服抑酸護胃藥及調整腸道菌群藥物可緩解。后因飲酒誘發(fā)加重,進食后明顯,伴大便次數(shù)次數(shù)增多,無黏液血便,但大便潛血陽性。腹部查體可捫及包塊。
結腸脂肪瘤診斷較困難,主要依靠CT及結腸鏡、內(nèi)鏡超聲等檢查手段,最后的確診有賴于病理檢查。CT是腸道脂肪瘤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報道準確率在58%~100%[7]。表現(xiàn)為界限清晰的卵圓形病變,吸收密度為-40至-120 HU,增強后無強化。脂肪瘤并發(fā)腸套疊時典型CT表現(xiàn)為“環(huán)靶征”,其內(nèi)為套入的腸管,套疊頂端可見邊界清楚、脂肪密度的類圓形或分葉狀腫塊[4,8]。但CT掃描對腸道脂肪瘤的診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出現(xiàn)脂肪壞死或梗死,CT表現(xiàn)可能不典型;并且由于偽影,較小的腫瘤可能無法檢測到[4]。結腸鏡既是診斷方法又是治療手段。鏡下較小的脂肪瘤表現(xiàn)為黏膜光滑完整、質地柔軟的無柄息肉狀,較大的脂肪瘤由于機械壓力或出現(xiàn)腸套疊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的黏膜潰瘍[9]。內(nèi)鏡活檢特征包括“枕墊征”、“裸脂征”和“帳篷征”[4,9-10]。但常規(guī)內(nèi)鏡活檢術的病理常表現(xiàn)為黏膜的慢性炎癥,因此目前依靠結腸鏡診斷亦有一定難度。肪瘤的內(nèi)鏡超聲表現(xiàn)為黏膜下層均勻的高回聲或偏高回聲包塊,邊界清晰,瘤體較大時可伴后方回聲衰減[11]。內(nèi)鏡超聲在確定結腸黏膜下病變的大小、邊界和起源層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診斷準確性[3]。此外,腹部超聲、鋇灌腸對腸道脂肪瘤的診斷有一定指導意義。盡管相關診斷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但據(jù)報道術前診斷準確率僅為62%[4],術中或術后病理檢查仍然是結腸脂肪瘤診斷的金標準。本例患者術前腹部CT及腸鏡檢查提示結腸腫物合并腸套疊,但未能明確腫瘤性質,因此擬行剖腹探查術,術中根據(jù)情況再進一步選擇手術方式。
結腸脂肪瘤的治療取決于脂肪瘤的大小及是否有癥狀。對于腫瘤較小無癥狀者可定期隨訪觀察。已確診的有蒂的直徑<2 cm的脂肪瘤可選擇內(nèi)鏡下EMR或ESD切除,內(nèi)鏡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但較大的病變會增加出血、穿孔的風險。如果脂肪瘤巨大、廣基或合并腸梗阻、腸套疊、穿孔或大出血,必須立即進行外科手術干預。術式的選擇應考慮腫瘤大小、位置、術前檢查的完備情況以及并發(fā)癥等因素,可選擇單純腫瘤切除、腸段切除、擴大切除術等[12]。術中需要全面探查腹腔情況,了解腫瘤是否多發(fā),是否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是否有腹膜或腹腔其他臟器、淋巴結轉移,如難以鑒別良惡性,可術中行快速冷凍切片明確診斷再決定手術方式。但即使在良性病變中,選擇根治性切除也是合理的,因為操作更簡便,如果術后病理提示存在惡性病變,避免了二次手術,同時可以收集淋巴以確定分期[4]。結腸脂肪瘤的預后較好,沒有死亡、結腸惡變或復發(fā)的脂肪瘤病例報道。本例患者術中探查未發(fā)現(xiàn)其他病變,腫瘤近端腸管明顯擴張水腫,反復牽拉未能復位,遂行右半結腸切除術。沿右結腸旁溝完全游離右半結腸,于橫結腸中段處及末端回腸15 cm處切斷腸斷,再行回結腸端-端吻合。術后病理確診為回盲部脂肪瘤?;颊咝g后恢復良好,但隨訪時間較短,其長期預后有待進一步觀察。
綜上,結腸脂肪瘤多見于中老年人,臨床表現(xiàn)無明顯特異性,易誤診漏診,CT、結腸鏡、內(nèi)鏡超聲、彩超、鋇灌腸可作為常用的診斷方法。但術前確診率較低,如何提高術前確診率,選取適當?shù)氖中g方式,仍需我們對其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