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鳳霞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讀寫結(jié)合能力。其中,寫作能力又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作文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半壁江山”。尤其是部編教材中每個單元都安排了不同類型的練筆,寫作訓練的密度和頻率大大提高,學生日常的寫作練習越來越多,片段仿寫、單元作文、課文續(xù)寫、讀后感、周末創(chuàng)作、日記……如果按以往的作文批改方式,所有的作文批改都由語文教師一人包攬,那么語文教師的作文批改量非常大,而批改作文成了語文教師公認的一項“苦差”。教師兢兢業(yè)業(yè)地伏案批改,圈圈點點,付出了大量的艱辛勞動,然而學生并不領(lǐng)情。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會仔細看教師評語及修改意見,而能根據(jù)教師的評語進行修改的學生就更少了。將近一半的學生只是瞧了眼評分,就“事不關(guān)已,高高掛起”了,也有的學生連作文本也懶于翻動,甚至還有學生抱怨評語千篇一律,評語不合理,太主觀。
葉圣陶先生對此頗有感慨:“教師改作文是辛苦的,幾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勞而少功?!泵看尉毠P之后,學生仍不清楚教師對本次習作評價的標準是什么。顯而易見,日常作文練習給學生帶來的收獲和進步不明顯。這對于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沒有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不能充分地調(diào)動起來,寫作水平也就很難真正得到提高。葉圣陶也說過:“文章是學生寫的,最有權(quán)利批改的是學生,把評改作文的自主權(quán)交還給學生?!庇纱?,放手并組織學生學習評改作文已刻不容緩了。
二、互評作文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diào):“應(yīng)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何其芳曾說:“古往今來,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修改是寫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蔽恼虏粎挵倩馗模磸屯魄眉丫鋪?。修改在好文章形成過程中顯得非常重要,修改文章是習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寫作文的一項必備能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互改作文,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葉圣陶先生在談及這個問題時,曾談出幾點意見:第一,教師改文目的在于使學生能自行改文;第二,要使學生能自行改文,學生應(yīng)該辨別自己文章的優(yōu)缺點;第三,嚴格要求學生探索修改方法,學生一定能學會修改文章。學生改文水平有多高,作文水平就有多高,一次作文互評訓練課,就是對學生寫作能力、作文知識等方面的一次大修煉。因此,在評改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關(guān)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內(nèi)容和方法,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同伴之間嘗試互評互改,使學生逐步熟悉評改要領(lǐng),提高修改質(zhì)量。
三、互評作文的方法指導
(一)提出明確的評改要求
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習作評價的要求,筆者將方法滲透在平時的習作評講課中。在課堂上選取學生當中有代表性的習作,教師先示范精評細改,在學生評改前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然后,再嘗試師生合作,引導學生對同伴的作文進行評改,期間,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重點針對當次習作要求,引導學生從習作的題目、開頭、結(jié)尾、選材、結(jié)構(gòu)、表達(字、詞、句、標點)等方面對文章進行評改。
通過師生的合作示范,學生對如何評改他人的作文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些基礎(chǔ)上,教師進一步規(guī)范學生習作評改的形式,具體要求如下:
一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碑攲W生拿到同伴的習作后,大聲朗讀幾遍,對文章有全面了解,整體把握,初步判斷語言是否流暢、生動,重點是否突出,中心是否明確,詳略是否得當,結(jié)構(gòu)是否嚴謹。
二改:運用已掌握的修改符號,針對文中出現(xiàn)的錯別字、標點符號使用不當?shù)惹闆r用紅筆在原文進行修改。同時對文中內(nèi)容不具體、表達不清楚、用詞不準確的地方進行刪、改。
三品:字是文章的細胞,細胞健康,文章才會健康。學生作文中有些字、詞含義豐富、表達形象、情味濃郁,極富生命力,往往一字盡得風采,一詞盡顯神韻,提醒學生評改同伴習作時應(yīng)抓住這些關(guān)鍵字詞反復咀嚼、品味,并以旁批的形式進行批注,寫在作文右側(cè)評語欄中。在課堂上,筆者以部編版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為例,引導學生如何抓關(guān)鍵字詞品味、旁批。
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旁批:“冒”字傳神地寫出了在一片綠色的荷葉中,白荷花突現(xiàn)出來的樣子,體現(xiàn)了白荷花引人注目,與眾不同的特點。一個“冒”字讓我仿佛看到了荷花想掙脫荷葉的束縛,努力向上伸展,充滿活力的樣子。
四評:針對整篇文章的標題、表達、書寫、篇幅、選材、段落、構(gòu)思等方面,寫下自己的綜合感受,肯定優(yōu)點,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
學生總評舉例1:“吃蒜頭”是我們都沒有想到的一個主題,小作者卻敏銳地抓住了蒜的味道、特點及由來,寫出了一篇饒有趣味的作文,美中不足的是錯別字較多,書寫仍需加油。
學生總評舉例2:看到你(文章)的題目,我不禁眼前一亮,你采用了名人名言作為文章的副標題,讓我感到十分新穎。作文內(nèi)容也精彩絕倫,一幅圖片被你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十分生動。同時,你還用了假設(shè)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很棒!
(二)同桌交換批改
要求學生首先認真通讀全文,標出錯別字、病句及標點運用不當之處。再讀全文兩遍,按照標準評改文章內(nèi)容,找出主要優(yōu)缺點,進行旁批、修改。
(三)小組合作,組內(nèi)互換
一篇作文的評改如果僅靠一個學生來完成,由于學生評改水平的參差不齊,學生的習作得到的評價也會是片面的,對學生的習作水平很難起到有效的促進和提升。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采取四人一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個小組按學習能力的高低進行搭配組合,發(fā)揮組長的示范作用,引導每一位學生對組內(nèi)發(fā)到的四篇文章輪流評改。這樣可以綜合更多學生的建議,學生習作得到的評價也更客觀。
四、互評作文的效果
首先,在組織學生互評互改作文的活動中,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熱情,調(diào)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學生經(jīng)常運用評價方法來修改他人和自己的文章,在習作評改課上,除了對文章的錯別字和語句不通順的地方進行修改以外,還能與教師一起研究作者是怎么寫的,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甚至連標點符號都研究。同時對自己的寫作也更加嚴格和規(guī)范了,這是以“改”促“寫”的效果,實現(xiàn)了“讀”與“寫”的雙贏。
其次,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發(fā)展了學生思維,完善學生人格。如,團結(jié)合作、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等良好的品質(zhì)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加強。在課題實施過程中,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小組合作進行評議修改,因此,很自然地養(yǎng)成了學生尊重他人,團結(jié)協(xié)作,善于聽取他人意見的習慣。
用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作結(jié)語: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欲望。組織學生評改作文的關(guān)鍵在于取長補短,關(guān)鍵在于激趣。作文水平的提高僅靠一個學期的幾次互評還是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yīng)積極鼓勵學生多讀多寫。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熊開明.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