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潔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版塊。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積累大量寫作素材,同時學習各種寫作技巧,進而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借助閱讀教學,鍛煉并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方法,希望有助于實際教學。
一、帶領學生梳理故事發(fā)展順序,把握情感變化
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寫作文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組織材料的方法。要注意順序不等于文章不分主次地記流水賬,而是應做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結構清晰。但是,從實際作文效果看,不少學生在寫文章時思維不清,抓不住故事主線,以致寫出來的文章內容混亂,令人生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文章來引導學生加強這個方面的訓練,從而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思路清晰。
例如鄭振鐸的《貓》,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一家人和三只貓之間的故事,看似簡單平淡的故事卻體現出作者復雜的內心情感。作者用淺顯直白的語言,將三只小貓的形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隨著故事不斷推進,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引發(fā)讀者深思。作者以“養(yǎng)貓”這件事為敘事主線,依次記敘了自己三次養(yǎng)貓卻三次亡失的悲慘經歷。隨著事情的發(fā)展,作者的內心感觸也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真摯,暗暗展現了作者埋在文中的感情線索。首先是第一次抱養(yǎng)了一只非常活潑的花白的新生貓,作者十分喜悅,可突然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這只小貓就死了,這時作者的情感為之一宕,從“喜悅”變成了“悵然”;然后作者又抱養(yǎng)了一只更加活潑有趣的黃色小貓,并且這只小貓還會捉老鼠,一家人都歡愉極了,可突然有一天被人捉走了,這時“歡愉”的心情開始變得“憤然”;到第三次養(yǎng)貓的時候,作者因為自己的誤判將其害死,內心受到了刺激,開始悔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清晰地交代事情的發(fā)展脈絡,并直接或間接地將自身情感融入進去,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內容清晰且更真實,很容易吸引讀者。
二、引導學生突出寫作重點,注重細節(jié)刻畫
目前,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不少學生的作文像記流水賬,內容空洞,中心不明。對此,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在寫作時要突出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同時要注意刻畫細節(jié),從而使文章更加出彩。
例如在《狼》一文中,作者蒲松齡就把人與狼戰(zhàn)斗的過程詳細地描寫了出來。文章開頭“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睂戇@部分內容主要是為了表現屠夫的遷就退讓和狼的兇惡貪婪,并為下文做鋪墊;到了“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边@時故事就發(fā)展到了高潮,作者詳寫了這部分內容:“一狼徑去,一狼犬坐于前”,表現出狼的陰險狡詐,想要設計牽制屠夫;“一狼洞其中”把屠夫的危險處境描繪到了極致,通過描寫這一重要情節(jié),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將讀者的情緒充分調動起來,使讀者不禁為屠夫捏了一把汗。另外,作者十分注重細節(jié)描寫,文中“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這里通過寫狼為了制造假象,而裝作悠閑的樣子,將狼的狡猾特點刻畫得入木三分。如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要注重引導學生突出故事的重要情節(jié),做到詳略得當,同時要注重細節(jié)描寫,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會使人印象深刻,可讀性更強。
三、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注重個性表達
目前,大多數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思維有局限,寫出來的文章內容死板,沒有活力。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文本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從而提高作文質量。
例如在《春》中,作者就把春天看作一個充滿活力的小姑娘,賦予它生命,并且圍繞它展開了無限的聯想和想象。文章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作為開頭,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通過反復使用“盼望”這個動詞,表現出人們對春天強烈的期盼之情;緊接著,“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傳達出”春天來了”的訊息。這樣的開頭,為全文奠定了生動且活潑的情感基調,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而文章的結尾則運用了三個比喻句,把春天比喻成“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暗示春天孕育了無限的美好希望,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也會愈加美好幸福。這三個比喻句構成了排比,將春天強大的生命力展現了出來,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寫作的時候,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學生的文章充滿活力,更有感染力。
四、引導學生把握人物特征,注重刻畫人物
在描寫人物時,教師發(fā)現大多數學生不能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不注重細節(jié)描寫,以致寫出來的文章很難吸引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并學習教材文本中作者把握人物特征的方法,注重刻畫人物,以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作者魯迅用簡潔的文字將先生古樸的形象刻畫出來,并暗示自己對先生“很恭敬”,肯定先生的品性。魯迅筆下的這位老先生并不是真的“嚴厲”,當學生向他行禮的時候,他也“和藹”地回拜,可見先生的素養(yǎng)極高。雖然先生準備了一個“戒尺”,還制定了“罰跪”的處罰規(guī)則,但是他基本是不用的。當學生淘氣的時候,他最常做的也就是瞪幾眼,并大聲嚷幾句“讀書”罷了。當學生偷偷跑出去玩耍,留他一人的時候,他就一個人大聲讀書。作者這樣描寫道:“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表現出這個老夫子天真可愛的一面,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對這位先生的喜愛之情。所以,教師在日常作文訓練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把握人物的特征,注重刻畫人物,從而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讀促寫,讀寫同步。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引導學生理清寫作順序、突出寫作重點,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