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傳播視域下的漢郡合浦與南海絲綢之路

        2021-02-13 01:14:38鄧宇航
        廣西民族研究 2021年6期
        關鍵詞:合浦文化交流傳播

        【摘 要】傳播與政治的關系在古代突出地表現(xiàn)為政府對水陸交通的建設與控制。漢代從合浦郡出發(fā)的南海絲綢之路作為第一條由官方開通的海上航線,其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通使貿(mào)易活動,同時也是由官方主導、民間參與,并以文化商品符號為主要內(nèi)容的跨區(qū)域人際傳播,它依托于政府的行政、交通及社會優(yōu)勢,不僅強化了邊疆控制和國家“大一統(tǒng)”秩序,還使?jié)h代中國的國家形象傳播和認知世界的信息渠道得以突破陸路限制,擴展到南亞乃至歐洲地區(qū)。

        【關鍵詞】南海絲綢之路;合浦;傳播;控制;文化交流

        【作 者】鄧宇航,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深圳,518060。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6-0145-0010

        引 言

        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通??煞譃闁|海絲綢之路和南海絲綢之路。其中,南海絲綢之路是指“中國古代以南海北部沿岸為起航點,以絲綢、陶瓷、珍珠等為貿(mào)易特征的由中國南海連接東南亞、南亞、中東地區(qū)直至歐洲的中外經(jīng)濟貿(mào)易交流海上通道”[1]5。相關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地理志》中: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shù)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攴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盵2]1048

        這段文字記錄的正是由漢政府組織,從南海北部沿岸地區(qū)出發(fā)最遠直抵斯里蘭卡的遠洋航行路線,它標志著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與興起。其中提及的徐聞與合浦在漢時均屬合浦郡轄區(qū),該郡在元鼎六年(前111)被正式納入行政管理體系,當?shù)睾0毒€曲折綿長,海港常年不凍,尤其是合浦港還有內(nèi)河與中原腹地相聯(lián)通,再加上居于北部灣沿岸各郡(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的樞紐位置,自設郡通航以來,即成為漢政府重點關注的行政地區(qū)。

        鑒于“在電子媒介產(chǎn)生之前,交通網(wǎng)絡承擔著所有的地區(qū)間信息傳播任務”[3]187,而傳播的作用對于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管理素來不可或缺,特別是“在廣袤地域的組織工作中,傳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4]42,筆者認為,處于“大一統(tǒng)”歷史進程中的漢代政府,無論是平定嶺南設置郡縣,還是開通官方南海絲綢之路,其目的最終都指向強化南部邊疆控制、鞏固中央集權及維護統(tǒng)治利益。只不過相較于內(nèi)陸交通,海路航線的延伸范圍更廣,所具的政治意義也突破了內(nèi)政之屬?;诖耍疚膶h代政府從合浦郡始發(fā)的南海絲綢之路及其航行活動置于傳播學的視域之中,嘗試回答以下問題:掌握傳播權力的政府官方為南海絲綢之路的傳播活動營造了哪些有利之“勢”?這一傳播活動的過程具有哪些獨特之處?它的傳播功能是如何服務于政府官方及社會發(fā)展的?又給如今的對外傳播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一、南海絲綢之路的傳播優(yōu)勢

        “傳通是在一定的物質和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5]20,若要探究某一傳播現(xiàn)象,則必先考量其所倚仗和憑借之環(huán)境與態(tài)勢。韓非子曾有言:“人主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聽,故聽莫聰焉”[6]172,而這些構成“一國目視”與“一國耳聽”的傳播系統(tǒng)非人為主觀創(chuàng)設和布置而不能成,它不僅要求統(tǒng)治者及其官僚行政機構具有統(tǒng)攬全局的眼光和謀略,還需要基本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社會資源的統(tǒng)籌配合。同理,除了前文所述的地理自然之優(yōu)勢,以合浦郡為始發(fā)地的南海絲路傳播,作為漢政府“大一統(tǒng)”形勢下范及全國的整體大傳播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既具有大系統(tǒng)的普遍特征,又有其本身獨特所在。具體可從三方面作詳細討論。

        (一)行政之“勢”:有“市舶”屬性之通關機構初見雛形

        伊尼斯認為,“政治組織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和流動性相關的效率問題。這個流動性,與行政職位的能力產(chǎn)生聯(lián)系”[4]90,尤其“治理遼闊的疆土必然要倚重官僚行政”[4]133,這是中央傳通政令,使“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關鍵保證。漢代在地方行政上承襲秦時的郡縣制——“郡國并行,郡下設縣,郡有郡守,縣有縣令”[3]199,構成了自上而下統(tǒng)一管理的行政體制和政令傳通層級。而合浦遠處帝國南部邊疆,鞭長難及,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百越后,“始置交址、九真、日南、合浦、南海、郁林、蒼梧、凡七郡,立交址刺史”,合浦郡從此正式被劃區(qū)而治,考慮到“以州為邊,山越不賓,宜加威重”[7]8421,漢政府在七郡之上再“設交址刺史以鎮(zhèn)監(jiān)之”[8]983。

        彼時合浦郡有“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縣五徐聞、高涼、合浦(有關,莽曰桓亭)臨允、朱盧(都尉治)”[2]1026,其地界橫跨今天的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合浦縣還專門置有“關”這一機構。古代“設在邊防地區(qū)或國境線上的‘關是為了防御外族入侵和稽查行旅”[9],并配有關都尉等官員進行管理。西漢所設“關都尉”承秦官而來,起初多服務于軍事防御,后來亦有關稅征收及貿(mào)易管理之用,如《史記》曾載“漢興,海內(nèi)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10]2122,自中原與嶺南通關之后,當?shù)亍跋蟆⒍久?、珠璣、銀銅、果布之湊”得以運出,“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2]1047,《宋史·食貨志》言“互市舶法始于漢初與南粵通關市是也”[11]23等等,都是漢政府關于開通關市之舉措對商貿(mào)流通和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記載。

        合浦關作為邊海之“關”,除去最基本的軍事維穩(wěn)職責,它在經(jīng)濟交流、文化與信息傳播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忽視。首先,它既位于南海絲綢之路外聯(lián)內(nèi)接的位置,則其業(yè)務理應涉及“檢查禁物、關市的商貿(mào)課稅管理,以及‘剖符通使和迎送本朝與海外使節(jié)”[12]等諸多方面。其次,又因當?shù)刭Q(mào)易之繁榮,尤其是珍珠貿(mào)易——合浦“郡不產(chǎn)谷實,而海出珠寶”[13]1739,其珍珠貿(mào)易之盛,有《漢書》記載西漢京兆尹王章遭歹人構陷入獄冤死,其妻子皆徙合浦,后沉冤得雪,“其家屬皆完具,采珠致產(chǎn)數(shù)百萬”![14]633且時人亦多傳“南海多珍,財產(chǎn)易積,掌握之內(nèi),價盈兼金”[15]469。為此,漢政府專門在徐聞縣南七里設置左右候官進行管理,“積貨物于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故諺曰:‘欲拔貧,詣徐聞?!盵16]1503這一系列行政和軍事機構,一方面確為其解決了控制邊疆地區(qū)的軍事和商貿(mào)問題,另一方面則使其政令傳通體系的“觸角”延伸至“南海絲綢之路”節(jié)點,并隨著出使活動而擴及域外。

        (二)交通之“勢”:以“合浦”為核心之中外航道漸次暢通

        “大規(guī)模的政治組織從行政效率上來說,需要解決空間的問題”[4]203。雖然有行政系統(tǒng)作為基礎,但承載著政令的書寫材料想要迅速、廣泛地進行傳播,前提是要保證交通網(wǎng)絡的完備,對于信息主要依仗人來傳輸?shù)墓糯杂绕淙绱恕T?jīng)的羅馬帝國“從公元前312年開始的道路建設,到600年后,僅主要線路就達80000公里。在這些路上,人來客往,車馬疾馳。各種郵政制度也被建立起來。這種交通網(wǎng)絡的完善本身,即意味著傳播空間的擴大”[17]22。

        不過,這些大型的交通工程在當時只有國家能承擔其建設成本,交通的暢通關乎統(tǒng)治思想的傳播以及政權的穩(wěn)定,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歷代帝王大多愿意舉全國之力來“發(fā)展”交通建設。如“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10]186,雖說嬴政最初目的是為了其個人出游,但馳道的修筑客觀上促進了全國交通的發(fā)展。后來的漢朝“分郡而治,各郡以馳道和驛站相通。公文、書簡與官方報紙靠這個帝國道路網(wǎng)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傳遞信息”[4]157。

        遠距離大規(guī)模貨物運輸和貿(mào)易便隨著各大水系水路交通的暢通逐漸興起。早在秦統(tǒng)一全國之際,便曾“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jiān)祿鑿渠運糧,深入越”[10]1923,其中史祿奉命開鑿的靈渠(今廣西興安運河),溝通了湘江與漓江,實現(xiàn)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聯(lián)接。到了漢代時已是 “鴻渭之流,徑入于河;大船萬艘,轉漕相過。東綜蒼海,西網(wǎng)流沙,朔南暨聲,諸夏是和”[13]1816的程度。故而同屬珠江水系的南流江、北流江、西江統(tǒng)統(tǒng)匯于合浦港集體入海,“所有這些大小河流及其入海之便利與內(nèi)河航運,編織成以合浦港為中心的內(nèi)外交通貿(mào)易網(wǎng)絡,為開發(fā)和發(fā)展合浦港提供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18]。商船從港口入境后,經(jīng)南流江,過“陸橋”(古稱“鬼門關”),入北流江,然后沿西江入漓江,再經(jīng)靈渠入湘江,之后便可經(jīng)長江水系去往中原腹地各處。

        此外,水上交通工具的發(fā)達也是保證航線運輸和信息傳播的重要條件。漢時設樓船將軍專門負責水道行軍作戰(zhàn),武帝平南越時即“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下湞水,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離水”[2]125;再聯(lián)系彼時能“治樓船高十余丈”[2]763,“在長安西周四十里,有百艘樓船建樓櫓戈船各數(shù)十,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葆麾葢”[19]69之載,可見漢時造船技術應已成熟,不僅能滿足日常的內(nèi)河航運,還能進行長時間、遠距離的出海活動。

        (三)社會之“勢”:借“人口遷移”之政策平衡區(qū)域發(fā)展

        歷來史書中關于南方百越之記載,不乏“民如禽獸,長幼無別,椎結徒跣貫頭,左袵長吏之設,雖有若無”[8]983這類帶有偏見的記述。舊時南方百越開發(fā)較晚,地區(qū)之間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政令難通、隱患叢生,歷來統(tǒng)治者多對其重以管理和教化。除前文所述設置行政機構以外,人口遷移和官吏貶謫、犯人流放等都成為其采用的主要途徑。

        如針對“粵人之俗,好相攻擊”,秦在越地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時“以謫徙民,與越雜處”[20]26,又“三十三年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10]192后經(jīng)過南海尉趙佗治理,逐漸“甚有文理,中縣人以故不秏減?;浫讼喙糁滓嬷埂盵2]61。漢高帝時繼續(xù)“剖符通使俾,和輯百越”[21]227;東漢錫光和任延分任交址、九真郡太守時,“乃教其耕犂,使之冠履,為設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學校,導之經(jīng)義,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頗有似類”[8]983。人口的流動和遷移對于地區(qū)間文化的發(fā)展和信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且不說區(qū)域間發(fā)展的不平衡在各個國家和時代存在的客觀性,只論在古代主要依靠人力進行生產(chǎn)這一經(jīng)濟現(xiàn)實,人口的數(shù)量多寡即為當?shù)厣a(chǎn)力水平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衡量標準;加之彼時同樣依靠人力傳播的區(qū)域間社會信息和文化知識,人口的流動便意味著這些信息內(nèi)容的流動和傳遞,有利于社會、民族融合及“大一統(tǒng)”秩序建設。

        而合浦郡由于地處偏遠,加之歷來中原地區(qū)對當?shù)孛袼准敖?jīng)濟發(fā)展的偏見,使其在接收“政策性”強制遷徙人口的同時,還成為漢代政府貶謫官吏、文人及其家眷的主要地區(qū)。有學者統(tǒng)計,“兩漢期間史書上明確有記載的官員被貶謫至合浦的事例就有十五例”[22]342-343,除前文提到的王章妻子,還有漢哀帝時“光祿大夫息夫躬,死于洛陽詔獄后,家屬徙合浦”[23]85,“大司馬董賢第門自壞……賢夫妻自殺,家徙合浦”[2]893,和帝永元四年“舉以憲女壻謀逆,故父子俱下獄死,家屬徙合浦”[24]等等。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合浦縣城周邊已發(fā)現(xiàn)漢墓達6000余座”[25],其中不乏殷實厚葬的貴族官員墓,由此可推測上述這些見于正史中的零星記載或許只是眾多漢代政府貶謫官員往合浦事例中的“冰山一角”。

        日本學者大庭修曾指出:“漢代徙遷刑事基于秦代以來的徙民政策的傳統(tǒng),目的在于充實北方或南方的邊境地區(qū)。遷徙地是選擇了最需要開發(fā)的土地,即漢文化發(fā)展最薄弱的地區(qū)。”[26]153這些被貶至合浦郡的文人、官員及其家屬,大多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他們到合浦郡后置業(yè)、生活,對于中原文化的傳播以及文化融合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加之政府移民、商賈、流民等人口的頻繁徙入,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較為成熟的禮俗文化,使得合浦郡社會經(jīng)濟和文明程度得以迅速發(fā)展,在一定時期內(nèi)為對外貿(mào)易提供了后續(xù)支持。

        二、南海絲綢之路的傳播特征

        南海絲綢之路的傳播活動以遠洋航行的商船為傳通依托,隨船出海的官使和民間商人等人群所攜帶的文書和信息,與運輸?shù)奈锂a(chǎn)和商品等同時構成這一傳播過程的主要內(nèi)容。

        (一)傳播主體:官方為主、民間協(xié)同的航海外交貿(mào)易群體

        在前文那段史書關于南海絲綢之路航線的描述中,介紹了船上人員的主要身份——“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2]1048。這里的“黃門”,即宦官,隸屬少府,其下的“譯長”是指隨行的翻譯人員,有職位,此皆為政府官方人員,既負本職工作之責,亦擔任使臣之角色。而“應募者”則指除官方人員以外的民間身份人員,如富于冒險的商賈、僧人、游俠、浪人等等。可見南海絲綢之路的出?;顒邮怯晒俜街饕M織、民間參與的“合作”之舉。他們與沿途各個國家地區(qū)交往接觸和傳遞消息的同時,也廣泛接收了來自各個地方的新鮮信息,這一雙向互動的過程屬于典型的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作為人類社會行為中最廣泛、最直接,同時又最復雜的交往活動,在“維系和形成人類社會,孕育和延續(xù)文化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7]。哈特利在揭示人際傳播的應用范圍及含義時,首先規(guī)定了人際傳播的三個基本評判標準:“一是人際傳播是一個個體向另一個個體的傳播;二是傳播是面對面的;三是傳播的方式與內(nèi)容反映個體的個性特征并反映他們的社會角色及其關系。”[28]8首先,南海絲綢之路的出?;顒拥哪康木褪墙涣?、貿(mào)易和探險,每一位參與成員都帶有交往的目標和意旨,他們各自的角色也不盡相同,或是使臣與接待,或是商人與買家,或是僧人與居民;其次,也滿足了面對面進行交流的條件,無論出使還是貿(mào)易,都需與當?shù)孛癖娭苯咏忧⒉拍艽俪墒乱?再者,雙方之間的交流是雙向互動的、你來我往的信息傳遞和接收過程。

        由于出行人員身份的不同,此間的交往既包含官方層面的正式外交行為,也包含私人之間的買賣、傳教、咨詢等其他非正式行為。且所有這些行為不單止促成了信息的交換,還包括了意義的交換和生產(chǎn),并隨著交流人員行程的繼續(xù)和各自流動而持續(xù)展開、延伸和擴散。如商人“由于職業(yè)需要,形成了見多識廣、消息靈通的特點。在做著經(jīng)商的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們也會沿途傳播他們看見或聽聞的各種消息,內(nèi)容涉及商業(yè)、時政、戰(zhàn)爭、社會等各種方面”[29]。對外他們在所到沿途國家和地區(qū)銷售傳播了中國特色的商品和文化,對內(nèi)則“生產(chǎn)出融合當?shù)匚幕卣鞯漠a(chǎn)品”[30]48,同時將各類商貿(mào)消息、生產(chǎn)技術、海外趣聞等親身經(jīng)歷廣泛講述,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新聞”傳播者。

        (二)傳播內(nèi)容:文化商品符號與官方文書

        鑒于古代傳播手段的缺乏,“為克服距離障礙,必須用交通、運輸手段運載人和符號物,或用光、音等具有高度空間傳播性的符號體系”[17]22。漢代從合浦郡出發(fā)的南海絲綢之路,以物質產(chǎn)品交流最為主要。無論是官方出使,還是私人貿(mào)易,所攜帶的基本都是國內(nèi)“特產(chǎn)”,其中不乏黃金、雜繒(絲綢)、瓷器、漆器、茶葉以及其他作物等。而“任何器物都蘊涵著獨特的信息符號和價值體系。器物的交換與使用,意味著信息的交往與分享,從而引起觀念和行為的變革”[31],它們“在人們的使用過程中由于社會評價而產(chǎn)生社會文化意蘊”[32],相當于非語言文字的文化商品符號,它們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獨特文化標識的抽象體現(xiàn),更是其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載體形式”[33]。

        正如非語言符號“不僅具備一般符號的獨立表意功能,還具有隱喻表意、互文表意等豐富的表意機制”[34],這種“以人工對象、器具作為信息傳播符號”[35]的人工物符號傳播同樣具有類比于語言符號傳播的能指和所指功能。通過南海絲綢之路的互市貿(mào)易和他國朝貢,以雜繒(絲綢)和瓷器為代表的諸多中國商品符號,在實現(xiàn)其本身貿(mào)易價值、給南亞、中亞等地區(qū)帶去豐富物產(chǎn)的同時,也為商船所到的海外民眾構建了一個文明繁榮、國力強盛的東方國家的想象。

        因此,自合浦港正式作為漢代的官方商貿(mào)港口以后,從南海絲綢之路來往中國的外國使臣及商人日益增多,“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等珍奇玩物充斥口岸——史書載“若夫大秦、天竺……商貨所資,或出交部,泛海陵波,因風遠至……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異,千名萬品,并世主之所虛心,故舟舶繼路,商使交屬”[36]1337。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考古工作中,“合浦先后挖掘漢墓500多座,出土物品超過1萬件以上,大部分都是舶來品,主要品種有銅鳳燈、陶器、瑪瑙、琥珀、琉璃、水晶、玉塊、金、銀、銅等,與《漢書》記載的舶來品相吻合”[37]。

        再從官方文書的傳遞來看。對外而言,使臣身負邦交之責,海外航路的通行使得本國文書得以傳遞,有利于發(fā)展正式的外交關系,構建和平穩(wěn)定的外部發(fā)展環(huán)境;對內(nèi)而言,則保證了政府行政運轉的效率。韋伯曾指出:“中國城市的繁榮不是依靠企業(yè)家的本領,或城市公民政治上的魄力和干勁,而是依靠皇帝的行政管理機構,特別是水路上的管理機構”[38]48,他認為“當公文出現(xiàn)時,灌溉已經(jīng)得到發(fā)展,前者可能是因為后者在行政上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39]50。即政府組織大規(guī)模地疏通河道、加固大堤防治洪水,以及開水道、修運河的目的主要在于解決內(nèi)陸水上運輸,行政體系中載有官方政令信息的文書則在此基礎上得到運送和傳遞,以滿足行政運轉的需求。

        而這種機制對于多山的合浦郡尤為有效,雖然政府在陸路置有官驛,但因山林阻隔,“驛道窵遠多者百余里,馬力有限;況荅應驛道多駑駘下乘,加以芻秣不時,公差使客廹逐程途,無暇顧惜,不過數(shù)月,必無全馬”[39]351。全走陸路既費時又費馬,加上林沼瘴氣彌漫、毒蟲野獸叢生,不僅傳送成本高,風險也高。因此,當南海絲綢之路通航以后,水驛及官渡即在其延伸往內(nèi)陸的水道及各支流發(fā)展起來,加急公文仍用陸路驛馬乘傳,但日常文書則可水陸兼程,既降低了驛站傳遞成本,也促進了水路運輸?shù)陌l(fā)展。直到清代,欽州地區(qū)仍有“龍協(xié)哨船來往遞送公文”[40]180。

        三、南海絲綢之路的傳播功能

        拉斯韋爾把社會傳播的功能分為:“一是監(jiān)視環(huán)境,二是把社會各部分聯(lián)系起來對環(huán)境作出反應,三是使社會遺產(chǎn)代代相傳?!盵41]354與此相應,南海絲綢之路的開通無論是物質傳播層面還是信息傳播層面,都有利于漢政府及時了解和把握疆域內(nèi)外環(huán)境的變化,以采取必要應對來鞏固其統(tǒng)治秩序;而航道在內(nèi)陸的輻射和延伸,則聯(lián)絡溝通了南北地區(qū),在促進文化融合與協(xié)調(diào)社會關系方面多有裨益;此外航海極大延伸了國家的對外交往范圍,頻繁的外交活動豐富了本國關于海外世界的經(jīng)驗知識和處世智慧,為后世文明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提供了重要積累。

        (一)強化南部邊疆控制,推動“大一統(tǒng)”進程

        良好的信息傳播體系能達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以及國君“獨制四海之內(nèi),聰智不得其詐。……遠在千里之外,不敢易其辭”[6]20的效果,其中反映的既是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管理和控制,也是統(tǒng)治者對整個官僚體系和國家傳播權力的掌握。

        首先,政治控制上。合浦郡地處漢王朝南方邊境,自納入西漢郡縣管理體制并成為唯一的官方出??诎兑院?,以其為代表的“嶺南地區(qū)與中原王朝的關系遠比西北地區(qū)更融洽和穩(wěn)定,中原王朝已在合浦地區(qū)擁有較為強勁的控制力”[42]。水、陸交通的發(fā)展解決了官方文書這類受空間制約的文字媒介的傳遞問題,“使官方的統(tǒng)治觸角從中央延伸到地方,從城市延伸到鄉(xiāng)村,從而形成中央到地方的治理‘網(wǎng)絡,實現(xiàn)了傳播制度層面上的高度集權與統(tǒng)一,其歷史意義相當重大”[43]。

        其次,軍事控制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合浦郡成為漢政府邊疆維穩(wěn)的橋頭堡。如前文所述,合浦郡位于北部灣沿岸各郡的中樞位置——西南接壤交趾郡,自合浦縣、徐聞縣南入海有朱崖、儋耳二郡(今海南),“從徐聞對渡,北風舉帆一日一夜而至”[44]1242。周去非言其“近則占城諸蕃,遠則接于六合之外矣”[45]7。由此,漢政府在合浦郡特置典武職甲卒的都尉來負責軍事安全。

        兩漢以來,發(fā)生在合浦及南海各郡的叛亂和戰(zhàn)事并不少,如漢光武收合浦、任逴平蠻夷、祝良招降叛蠻、朱儁討烏滸蠻等等。而合浦郡因其具有通往中原經(jīng)濟腹地的縱深水道,“又是中外貨物集散地,保證軍用物資供應”,加之“古代天然良港、水深、開闊、平靜,利于訓練水軍,所以從西漢起至后來各朝代對交址等三郡用兵,均以合浦作為大本營和軍事訓練補給基地”。[46]如光武帝劉秀拜馬援為伏波將軍平定交趾叛亂時,“詔長沙、合浦、交趾,具車船,修道橋,通障溪”[47]949,馬援到合浦后“緣海而進,隨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軍至浪泊上,與賊戰(zhàn),破之,斬首數(shù)千級,降者萬余人”[13]798,并且隨著叛亂的平定,南海航線也得以復通,往來商船的安全也得以保障。

        再次,貿(mào)易管控上。漢代政府通過頒布政令和設置關卡來控制商人貿(mào)易活動和流動。如《史記》記載:“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巿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盵10]922可見彼時政府“抑商”之態(tài)度。古代信息的流動傳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口的流動,而商賈作為重要的信息傳遞主體之一,其受限的貿(mào)易活動必然不利于社會范圍內(nèi)部分信息的自由傳播,這也可看作統(tǒng)治者控制社會傳播體系的表現(xiàn)之一。故漢政府在合浦郡專設關來管理和檢查外貿(mào)及往來商人,一方面確實有利于貿(mào)易的秩序,另一方面則使往來貿(mào)易皆處于官方控制狀態(tài),南海絲綢之路的通航固然發(fā)展了海外貿(mào)易,使國內(nèi)貨物與海外珍奇得以交流互市,但其始終限定在政府官方的管控范圍內(nèi)而沒有形成大規(guī)模的自由貿(mào)易。

        正如韋伯所說:“盡管中國帆船的活動范圍有時相當廣泛,并且航海技術也很高,但中國海外貿(mào)易的規(guī)模若與其國內(nèi)貿(mào)易的規(guī)模相比較,就顯得不那么重要?!盵38]47先不論統(tǒng)治者修建運河、通行航道是否僅限于“避免必須從海上把稻米由南方運到北方,因為這要冒海盜和臺風襲擊的風險”[38]47這一個目的,只從“控制河流是系統(tǒng)地組織經(jīng)濟的先決條件”[38]50這一點來說,掌握橫跨南北水路的絕對管控權即關乎中央權力的鞏固以及統(tǒng)治者階級的特權利益。如《鹽鐵論》載:“孝武皇帝平百越以為囿圃,卻羌胡以為苑囿,是以珍恠異物充于后宮,騊駼駃騠實于外廐,匹夫莫不乗堅良,而民間厭橘柚。由此觀之邊郡之利亦饒矣?!盵48]49邊郡水道之通使得當?shù)匚锂a(chǎn)大量運往中原腹地和漢室皇宮。漢政府還專門于交趾郡置“橘官長”的職位,“一人秩三百石,主貢橘”[49]255,其貿(mào)易之盛、運載之多,乃至除上貢皇家之余,中原北方民間也得食南方橘柚。

        而對合浦郡來說,政府的嚴厲管理則表現(xiàn)在珍珠貿(mào)易上。如《列女傳》載:“法,內(nèi)珠入于關者死?!盵50]不僅好珠、上珠皆用于宮廷上貢——“漢隱帝之禍,手中猶持小摩尼數(shù)珠凡一百八枚,蓋合浦珠也”[51]308;還要遭受各級官僚染指盤剝——“先時宰守并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于交恥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于道”[13]1739。漢末三國時吳臣陶璜曾上疏云:“吳時珠禁甚嚴,慮百姓私散好珠,禁絕來去,人以饑困,又所調(diào)猥多,限每不充,今請上珠三分輸二,次者輸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訖二月,非采上珠之時,聽商旅往來如舊?!盵52]1121這也是為了確保優(yōu)質珍珠進貢朝廷,防止民間“私散好珠”。以致當?shù)厝酥荒懿扇 岸姿坠伟龅煤弥?,吞而出”[53]13的艱難方法在嚴令中謀得生機。

        綜上,南海絲綢之路的通航使得從邊郡到中原宮廷的進貢渠道變得暢通,一定程度上確實促進了國內(nèi)外貨物的流通、人口的流動以及信息的傳播,然而統(tǒng)治階級的個人私欲與官僚階級的剝削壓迫給民眾造成的深重苦難也是不爭事實。

        (二)發(fā)展向海文化,傳播國家形象

        一方面,漢使團南海航行路線列出了沿途交往的諸多古國,包括:都元(今柬埔寨境)、邑盧沒(今緬甸境)、諶離(今泰國境)、夫甘都盧(今泰國境)、黃支(今印度東南)、已程不(今斯里蘭卡境)以及皮宗(今馬來半島西南)等。1又有“南夷今海中諸國是也,其海南諸國漢時通焉。大抵在交趾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四五千里,遠者乃二三萬里。乘船舉帆道里不可詳知。外國諸書雖言里數(shù)亦非近。實其西與諸胡國接”[54]2605,如“漢桓武時,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54]2606。可見,南海航道的開通使?jié)h代中國與周邊尤其是東南亞、南亞的諸多國家通過政治活動、商貿(mào)往來、文化交流等各種形式實現(xiàn)了交往互動。在滿足彼此物質需求的同時,中國內(nèi)地鐵犁牛耕使用、海鹽漁業(yè)等生產(chǎn)技術,絲綢紡織、陶瓷燒制、航船制造等工藝技術,甚至是儒學、中醫(yī)、民間宗教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思想也隨之由近及遠地傳播出去;而國外的豐富文化,包括玻璃制造技術、冶鐵技術、建筑藝術以及佛教等也同樣傳入這條海上航道所輻射與延伸到的合浦等沿海地區(qū),“形成了嶺南有別于中原的區(qū)域文化體系”[30]81~82。

        另一方面,作為漢代南海絲綢之路的“主角”,中國生產(chǎn)的商品在長期運往沿途各國禮贈或貿(mào)易的同時,也在世界范圍內(nèi)逐漸勾勒出一個由各種商品文化符號組成的“東方大國”的形象。如前文所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往往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典型特征和內(nèi)涵,它們通常以各種“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能夠提供給社會的可見”的文化產(chǎn)品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34]漢代的出海航行基本由官方主導,政府的這一外交行為大多帶有建立邦交、穩(wěn)定關系以及宣揚國威等政治目的,絲綢、陶瓷、茶葉、香藥等獨具中國特色的物質文化產(chǎn)品伴隨著禮儀互贈和商業(yè)貿(mào)易活動的輸出,使世人對于這個位于東方的國度有了想象和認知的依據(jù)。

        彼時傳入海外的這些中國文化商品,大多因品相的優(yōu)美和工藝的精湛以及不菲的價格而成為各國中、上層階級特權和富豪的象征,其所附有的文化意蘊和新增的地位表征遠遠超過其原本的使用價值,如——絲綢大多出現(xiàn)在貴族婦女的服飾制作中,陶瓷成為宮廷皇室的裝飾擺件,茶葉給人們帶來不同于當?shù)貍鹘y(tǒng)飲品的獨特口感等等。仰慕東方器物的風尚直到十七、十八世紀依然存在,“應該是絲綢、瓷器、麝香和茶的外在價值和內(nèi)在價值的交互作用結果”[31],并且“這一風尚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每一位大詩人、散文家和哲學家”[55]64,從他們的諸多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異國情調(diào)的、神秘的、深奧的、含蓄的”形象。這種以文化產(chǎn)品為主的物質傳播以海上航道為依托實現(xiàn)了其精神文化傳播及意義再造,為世界感知中國、認識中國提供了重要參考途徑。

        (三)暢通海路信息渠道,打破陸路傳通阻隔

        從合浦郡出發(fā)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從中國前往印度洋的航線,這條航線在西漢時期已經(jīng)十分明確……經(jīng)由這條海道,西漢王朝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建立了政治上和商業(yè)上的聯(lián)系”[1]482,由此打開了中國通往世界的途徑,在使世界了解中國的同時,也暢通了來自海外的信息,使中國對世界認知的廣度和準確度都得到了提升,豐富了國內(nèi)關于海外國家的史料記載。馮承鈞曾有言:“宋元以前,歐洲文化尚淺,其無記載可知。如欲了解此半部古代世界史,非求諸中國之史地撰述不可?!盵56]4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外國來華之盛況,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自漢以后海上航線的發(fā)展。

        以古羅馬(舊稱“大秦”)為例,漢時最初從通往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而得其信息:東漢永元九年(97)“甘英乃抵條支而歷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門、陽關者四萬余里,靡不周盡焉”[58],甘英本欲渡海至羅馬,但安息人告訴他:“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遟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shù)有死亡者。”[58]甘英聽后便沒有再繼續(xù)前往。以至后來關于羅馬的消息大多限于傳聞,不但言其“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琥珀、琉璃、瑯玕、朱丹、青碧、刺金縷繡織成金縷”[13]2001;還傳其“國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縛自解,跳十二丸,巧妙非?!盵57]2010;甚至附帶神話色彩——“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于日所入也”[13]2002。

        實際上,彼時的羅馬正在積極尋求能與中國直接通商的渠道。通過西域傳往該國的絲綢和陶瓷等貨物極大地刺激了該國的消費,然而安息和天竺等國因地理位置之利,在“將中國絲綢轉售給羅馬人時,價格要提高一百倍”[58]!《后漢書》也載有:“與安息天竺交巿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巿,故遮閡不得自達?!盵13]2001“以最低的估算,從我帝國每年流入印度、賽里斯和阿拉伯半島的財富,合計達一億賽斯特。這就是我們的奢侈風氣和女人讓我們付出的代價!”[59]162這一情況還可以從合浦漢墓中出土的大量羅馬古錢幣中得以證實。

        可見安息等處于歐洲與東亞之間的國家,在亞歐非三個大陸之間的古代交流中,雖然曾經(jīng)是東西方生產(chǎn)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的媒介,但它們在貿(mào)易方面卻阻礙了東西國家間的正常通貨。因此,處于絲綢貿(mào)易中這種極端不利的地位,迫使羅馬人不僅要努力與絲綢貿(mào)易的轉手國家爭奪陸上“絲路”的控制權,還要竭力在印度洋上尋求繞開“中間國”而直接通向中國的航路。

        與此同時的東漢,馬援在平定交趾叛亂后,重新恢復了合浦郡通往南海的航道,保證了國內(nèi)出海以及外國使者和商人來漢的暢通。于是到漢桓帝延熹九年(166),羅馬商船終于首次從南海航船至日南郡進入漢境,并沿內(nèi)河航線直至東都洛陽,“這是有史記載以來公認的中西方首次直接通使,是從徐聞、合浦道之海路而來,與中國建立了直接聯(lián)系”[18]。彼時史書載:“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盵13]2001~2002可見由于海外航線的通行,使得漢朝對于羅馬的認知從曾經(jīng)的模糊和神話化,因為使者和貿(mào)易的信息的交流而逐漸清晰,“2世紀中葉之后,關于羅馬帝國的新消息則是通過南印度和南海路傳入中國”[60],如《梁書·中天竺國傳》《晉書·大秦傳》以及《魏略·西戎傳》等史書記載都表明,羅馬的商人后來又于孫吳黃武五年和晉武帝太康年間,多次沿海路來中國從事直接的絲綢貿(mào)易活動。

        四、結 語

        “政治是傳播的主神經(jīng),傳播是政治的控制器?!盵61]18善用傳播之法并能成其體系之統(tǒng)治者,不僅能使“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聞,不務聽其所不聞;各謹其所見,不務視其所不見”,還能達到“雖幽閑隱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的效果。在這樣的傳播結構中,掌握傳播權力的統(tǒng)治者與其他所有必須接收其信息“旨意”的官僚、臣民并不是平等的交流互傳關系,“而是一方以教化、制約為主,另一方必須順從認同”[62]208。統(tǒng)治者在總覽全局的同時,還把控著社會中所有的傳播渠道與傳播工具的建設與使用權。

        “幾乎所有的政治活動,要么本身就是直接傳達政治信息,要么是直接輸送政治信息”[63]225,對傳播渠道的掌控使得統(tǒng)治者的一切指令和治理思想得以流通傳遞到處于不同社會階層以及不同地理區(qū)域的“受眾”,從而達到自上而下、由近及遠的思想控制效果。而在極大依賴于水、陸運輸來實現(xiàn)信息傳遞的古代,交通基礎設施幾乎全由政府官方進行建設,交通渠道的暢行,意味著整個傳播體系的運行和信息上傳下達的實現(xiàn),朝廷決策才能順利傳播,君主才能及時掌握國內(nèi)政治與民情,同時監(jiān)督官僚行政履職,保證國家運轉。

        從這一點來看,漢政府自合浦郡開辟的南海絲綢之路實際上是在國家“大一統(tǒng)”進程背景下強化南部邊疆控制、落實中央集權,同時滿足其特權利益的謀略之舉。官方通過行政機構的設置、交通條件的改造以及社會人口的遷移所營造的優(yōu)勢,促使輻射中原腹地的水路傳通渠道順利運行并延伸至海外,從而與自長安出發(fā)的陸上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南北呼應的對外交往格局。其所產(chǎn)生的功能與效益,包括嶺南地區(qū)向海文化的開拓,漢代中國國家形象的海外傳播以及海路信息傳通渠道的暢通等等,在指向漢政府統(tǒng)治鞏固和政權維護的同時,也為中國后來更加興盛的遠洋航行和對外傳播打下了基礎、提供了示范。

        直至今日,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方略的全面實施,北部灣地區(q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伴隨著海陸空對外交通格局的逐步完善以及新興媒介技術的普遍運用,昔日的漢代古郡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中應緊抓歷史機遇,續(xù)寫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趙明龍,等.南海絲綢之路與東南亞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

        [2] 〔漢〕班固.前漢書(附考證)[M].〔唐〕顏師古,注.清光緒武英殿刊本.

        [3] 李敬一.中國傳播史先秦兩漢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4] [加]哈羅德·伊尼斯.帝國與傳播[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5] [美]薩姆瓦[Samovar,L.A.].跨文化傳通[M].陳南,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6] 〔戰(zhàn)國〕韓非子.韓非子[M].“中華民國”涵芬樓宋鈔校本.

        [7] 〔宋〕李昉.太平御覽[M].宋刊本.

        [8] 〔清〕章陶.季漢書[M].清道光九年青山環(huán)漪軒刻本.

        [9] 彭年.漢代的關、關市和關禁制度[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4).

        [10] 〔漢〕司馬遷.史記(補一卷附考證)[M].〔唐〕司馬貞,撰補.〔宋〕裴骃,集解.清光緒武英殿刊本.

        [11] 〔清〕佚名.粵海關志(卷二)[M].清道光刻本.

        [12] 王偉昭.漢代的合浦群、合浦港和合浦關[J].文史春秋,2017(6).

        [13] 〔宋〕范曄.后漢書[M].李賢,注.〔唐〕清光緒武英殿刊本.

        [14] 〔清〕高升榮.光緒寧陽縣志(24卷)[M].黃恩彤,纂.清光緒五年刻本.

        [15] 〔明〕吳國倫.秦漢書疏[M].明嘉靖三十七年吳國倫刻本.

        [16] 〔清〕吳卓信.漢書地理志補注[M].清道光刻本.

        [17] [日]竹內(nèi)郁郎.大眾傳播社會學[M].張國良,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18] 覃主元.漢代合浦港在南海絲綢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1).

        [19] 〔清〕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M].清抄本.

        [20] 〔清〕錢大昕.三史拾遺[M]. 清嘉慶十二年李賡蕓稻香吟館刻本.

        [21] 〔清〕金鉷修,錢元昌.廣西通志·補纂(卷六)[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 林英,向群,萬毅. 歷代文獻中的合浦漢唐史料匯編[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3]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M].民國浙江省立圖書館鉛印師石山房叢書本.

        [24] 〔宋〕范曄.后漢書(本紀·卷十上·后紀第十上·郭皇后紀)[M].〔唐〕李賢,注.同文書局石印本.

        [25] 顏潔.南海絲綢之路最早始發(fā)港合浦興衰史考證[J].東南亞縱橫,2013(12).

        [26] [日]大庭修.秦漢法制史研究[M].林劍鳴,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7] 楊乘虎.《面對面》: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結合的新支點[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8(4).

        [28] 薛可,余明陽.人際傳播學(新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9] 張?zhí)票?論古代絲綢之路行旅商賈的新聞傳播[J].新聞界,2016(8).

        [30] 熊昭明,韋莉果.廣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31] 毛章清,鄭學檬.8至14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跨文化傳播考察[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32] 邵志擇.商品符號與傳播[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8(4).

        [33] 楊威,關恒.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路徑探究——基于唐宋文化對外傳播方式的考察[J].學術論壇,2015(10).

        [34] 王億本,蔣曉麗.從非言語傳播視角反思尼爾·波茲曼的批判理論[J].新聞界,2014(23).

        [35] 吳定勇.侗族傳統(tǒng)傳播方式研究——基于傳播符號運用之維度[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2).

        [36] 〔梁〕沈約.宋書(附考證)[M].清光緒武英殿刊本.

        [37] 趙明龍.從中國合浦到斯里蘭卡——論合浦(北海)為中國最早最大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J].東南亞縱橫,2002(7).

        [38] [德]馬克斯·韋伯.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文集[M].//韋伯文集.黃憲起,張曉琳,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39] 〔明〕張國經(jīng).崇禎廉州府志(卷之十一)[M].明崇禎十年刻本.

        [40] 〔清〕周碩勛,王家憲.乾隆廉州府志(卷之六)[M].清內(nèi)府本.

        [41] [英]彌爾頓,等.西方新聞傳播學名著選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42] 包馳林,羅活興,唐崗.北海——中國歷代對外開放的港口[A].//合浦與海上絲綢之路 北海文史(第18輯),2004.

        [43] 黃春平.漢代信息發(fā)布手段探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3).

        [44] 〔清〕沈炳巽.水經(jīng)注集釋訂訛[M].四庫全書本.

        [45]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46] 鄧家倍.合浦與徐聞在海上絲路始發(fā)港地位與作用比較研究[J].中國地方志,2005(10).

        [4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元〕胡三省,注.鄱陽胡氏仿元刊本.

        [48] 〔漢〕桓寬.鹽鐵論[M].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

        [49] 〔清〕侯康.補后漢書藝文志[M].清光緒十七年廣雅書局刻本.

        [50] 〔漢〕劉向.古列女傳(卷五·節(jié)義傳·珠崖二義)[M].清崇文書局刻本.

        [51] 〔清〕史夢蘭.全史宮詞[M].清咸豐六年刻本.

        [52] 〔元〕郝經(jīng).郝氏續(xù)后漢書[M].四庫全書本.

        [53] 〔清〕李富孫.曝書亭集詞注[M].清嘉慶十九年校經(jīng)庼刻本.

        [5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四庫全書本.

        [55] [美]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56] [法]費瑯.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蘇門答剌古國考[M].馮承鈞,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7] 〔宋〕范曄.后漢書(列傳·卷一百十八·西域傳)[M].〔唐〕李賢,注.同文書局石印本.

        [58] 宋建良.古羅馬的海上絲綢貿(mào)易之路[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3).

        [59] [英]裕爾.東域紀程錄叢·古代中國聞見錄[M].〔法〕考迪埃,修訂.張緒山,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

        [60] 林英.公元1到5世紀中國文獻中關于羅馬帝國的傳聞——以《后漢書·大秦傳》為中心的考察[J].古代文明,2009(4).

        [61] 邵培仁,朱進東,等.政治傳播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62] 吳予敏.無形的網(wǎng)絡——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6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4] 孫旭培.華夏傳播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傳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THE HAN DYNASTY COUNTY HEPU AND THE SILK ROAD OF SOUTH CHINA SEA IN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Deng Yuhang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s in ancient times has prominently presented as the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and control on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In the Han dynasty, the Silk Road of South China Sea which starts from Hepu County has been the first sea route ope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its emissary and trading activities towards the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outh Asia, at the same time, have also been direc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participated by the folks, as well carrying out cross-reg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th cultural commodity symbol as the main content. Depending on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ocial advantages, the Silk Road not only has strengthened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on the borderlands and the grand unification of state order, but also made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n China's state image and the information channel of knowing the world in the Han Dynasty gone beyond the restriction of land transportation, expanding to the South Asia and even to the European regions.

        Keywords: The Silk Road of South China Sea;Hepu;communication;control;cultural exchange

        〔責任編輯:陳家柳〕

        猜你喜歡
        合浦文化交流傳播
        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
        寶藏(2022年7期)2022-09-26 11:39:26
        以“春風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強兩國“心通意和”
        金橋(2022年8期)2022-08-24 01:33:24
        合浦絨螯蟹研究進展
        充滿期待的中韓文化交流年
        金橋(2021年8期)2021-08-23 01:06:54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當代傳播視野下的昆曲現(xiàn)象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wǎng)絡輿情傳播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6:20
        合浦珠母貝完全雙列雜交組合生長性狀比較
        千里水茫茫,南海明夜珰——六朝士民的“珠”印象與合浦珠業(yè)
        久久中文字幕久久久久91|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怎么打| 四虎成人在线| 久久天堂精品一区专区av| 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性裸交a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欧美视频| 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av成人噜噜噜他|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欧洲色综合|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蜜桃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亚洲AV无码乱码1区久久| 五十路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特黄 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专区| 亚洲成av人片极品少妇|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香蕉视频一级片| 日韩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喷| 久久久国产精品ⅤA麻豆百度 | 一本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毛片在线播放| 99久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japanese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日本理论片最新片| 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 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 日本av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