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暉
(川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四川省廣元市 628017)
高為杰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教育家,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理論研究和音樂教育教學等多個領域成績卓著?!对〕肥歉邽榻芟壬鸀樵×钭V曲的一首聲樂套曲,分為鋼琴版、弦樂版和室內樂版三個版本,該套曲由四部分組成,包括三首含人聲的藝術歌曲和一首間奏曲。作曲家選取了非同一作者所作的三首元曲小令作為歌詞,與間奏曲一同描寫了一位女性愛情故事的三個階段:“從初戀的癡情相思,到熱戀的繾綣不舍,及至最后失戀的傷心幽怨?!?。該作品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與各類作曲技法相結合,形成民族化的音響,突出旋律的歌唱性與古樸而現(xiàn)代的中國意蘊。
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是樂思呈示的載體,結構與樂思展開的統(tǒng)一性是音樂表現(xiàn)的前提條件。眾多中國現(xiàn)代音樂作品在結構上摒棄西方曲式結構,打破傳統(tǒng)來構建新型曲式和自由曲式,以現(xiàn)代的視角詮釋古代審美,達到古與今、形與意的統(tǒng)一。該作在結構安排上有獨到之處:第一,吸收元散曲的結構特征,《間奏曲》與“套曲”中的“器樂段”具有相同作用,起到情緒連接與過渡的作用。第二,整體與部分形成層次化的“起承轉合”關系,體現(xiàn)在音樂材料、調性安排及其他要素之間。具體結構布局見(表1)。
表(1-1)
表(1-2)
《折桂令·春情》。這首藝術歌曲是套曲“起”的部分,為帶引子和連接的二段式結構。引子部分是整首曲子的縮影,作曲家將高度凝練的音樂語匯融入其中,奠定了音樂的基本情緒。它以微型起承轉合的結構關系構建了全曲的織體形態(tài)和音響特征。模仿、移位、重復以及和弦的五聲化手法,在引子中集中展現(xiàn)。A段共四句,第一樂句是動機材料的延伸,并有一次下行二度的移位。第二樂句以相同的節(jié)奏型重復了四次,仿佛是連續(xù)四次的嘆息聲。接連下行的伴奏織體意味著情緒在不斷低落,句末顫音琴突然進入,打破了這一情緒狀態(tài)引出第三、四樂句。三四樂句前兩句音樂材料的進一步展開,以C商雅樂調式形成的大線條旋律。B段內部前兩句的織體材料源于引子的第四小節(jié)并做進一步衍展。第四樂句用延長音、漸慢等方式將音樂處理成稍自由的速度,音樂情緒得到緩和,調性回歸。
《紅繡鞋·歡情》。本部分是帶引子和尾聲的二段式結構,是套曲的“承”部。引子以中國民族韻味濃郁的四五度和弦開始,接著由bB宮五聲調式骨干音組成的齒型音階,以卡農式模仿手法先后下行,進行到Ⅵ級七和弦。Ⅵ級七和弦作延長處理,意為情緒轉變,好似主人公愛情的到來。A段由兩個樂句組成,兩句和聲配置不同、調性多變。B段情緒高漲、音區(qū)升高、力度加強,是樂曲的高潮部分。和聲緊張性增強,伴奏中波浪式的音階表現(xiàn)了“長夜漫漫,情意綿綿”的意象。通過分析可知,此部分在結構上具有對稱性、屬于起承轉合的結構布局,節(jié)奏音型貫穿發(fā)展,旋律運用“頂針格”手法。
《間奏曲》。此段作為套曲的“轉”部,以循環(huán)變奏手法形成復樂段,過渡連接前后兩首歌曲,“沖淡”了喜悅與悲傷的情緒落差,像是主人公短暫的沉思。提琴族樂器用泛音、滑音、撥奏等奏法模擬中國民樂拉弦樂器的音響效果,32至43小節(jié)中,大提琴與中提琴的滑音奏法最為明顯。前奏中同節(jié)奏的素材在G羽調和D羽調各呈示一次,B段的素材源于A段。
《落梅風·薔薇露》。本部分描寫了主人公愛情逝去后傷心幽怨的情感,二段體結構。作為整體中的“合”部,作曲家運用“起”部分中同主音bB羽雅樂調式,在調性上首尾呼應,起承轉合的結構十分明顯。引子中,節(jié)奏相同的柱式和弦用斷連音奏法持續(xù)5小節(jié),像是模仿“雨打荷花、薔薇滴露”的景象,又似主人公無限悲傷的心跳和獨自徘徊的腳步聲。大提琴聲部沉郁古樸的旋律是來自主人公內心深處的獨白。引子中大提琴聲部的旋律被作曲家“裁剪”后,作為樂曲主體部分中人聲旋律與大提琴副旋律的材料來發(fā)展,柱式和弦音型持續(xù)至曲終。
譜例1:
調式調性方面,作曲家把雅樂調式、同主音大小調及中古調式,采用調式交替手法結合運用,造成調性擴張,形成民族化的音響色彩。如《折桂令》[5-17]小節(jié)中,運用同音列調式交替手法,在bB宮系統(tǒng)內構成同宮系統(tǒng)調式交替,調式隨音樂情緒的變化頻繁轉換。此外,頻繁運用調式交替的目的在于形成調式色彩的對比性,使音樂的情緒和表現(xiàn)力更加豐富細膩。
該作中作曲家以西方大小調功能和聲為基礎,改變和弦的結構和排列法,運用附加音形成五聲性風格,將和弦的橫向運動、縱向疊置與旋律的五聲性相融合,形成民族化和聲色彩。
運用三度和弦附加六度音
譜例2:
附加音和弦是五聲縱合化的結果,運用附加六度音和弦的目的是形成五聲性音響色彩。如譜例2第1小節(jié)第1個和弦是以A為根音的大三和弦基礎上附加六度音#F,呈現(xiàn)為二度和音和分解和弦形式。第3個和弦在G為根音的大三和弦上附加六度音E,和弦結構為G-B-D-E,與第2個以#G為根音的減七和弦形成和弦色彩對比。
運用七和弦附加六度音
該套曲中作曲家多次運用七和弦附加六度音和弦,目的也是通過和弦音與附加音不同方式的排列組合,增加音樂的五聲性音響效果。七和弦附加六度音相比三和弦附加六度音,增加了和弦音排列組合的多樣性。如譜例3第1小節(jié)以G為根音的大七和弦附加六度音,和弦結構為G-B-D-E-#F,通過轉位,組合成二度、四度和六度,形成了流動性的五聲音階。
譜例3:
高疊和弦應用
高疊和弦是七和弦的基礎上繼續(xù)三度疊置而成,高疊和弦被浪漫派及以后的作曲家廣泛使用并進一步發(fā)展。在《元曲小唱》中,為構建音樂的五聲性色彩,作曲家對九和弦省略和弦音和附加音,改變排列法,形成五聲性和聲音層。如譜例4前兩小節(jié)運用具有五聲性的九和弦。第一小節(jié)是A為根音省略五音的屬九和弦,第二小節(jié)是以bB為三音的下屬九和弦。屬九和弦的音響效果相對緊張,通過和弦轉位和改變排列法,減弱和弦的緊張性,增加了五聲色彩性。
譜例4:
線性和聲的運用
線性和聲是這部作品主要的和聲思維。作曲家將附加音和弦、平行三六度和音和調式音階式進行融合在一起,削弱和聲功能性,形成線性和聲,增強了和聲色彩性,與五聲性旋律融為一體。如《落梅風》通過對景色的描寫映襯出了主人公感傷幽怨的心境,為此作曲家運用下行的旋律線、色彩性和弦居多為基礎形成下行線性和聲,與暗色彩的bb小調相應。譜例5整體是一個感傷的背景,大提琴聲部是長呼吸式下行線性和聲;一提、二提和中提聲部構成模仿雨滴和露珠滴落的柱式和弦;在柱式和弦內部形成兩條隱藏的、音階式下行的線條性和聲,分別為(bB-A-G-bG-F-E-D-C)與(bE-D-C-bB-bbB-bA);琵琶與顫音琴聲部的下行旋律線是對人聲的模仿。
譜例5:
音色配置對音樂作品中音樂形象的刻畫有重要作用,《元曲小唱》在樂器選擇和配器手法的運用方面精雕細琢,配器注重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的融合。如該曲中琵琶與小提琴的泛音奏法形象地刻畫出主人公的心理狀態(tài)。對樂器演奏法的獨特安排是作品配器的另一特點,如《間奏曲》中弦樂部分通篇運用撥奏,效果類似中國民族彈撥樂器,使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音色更加融合,使和聲色彩與樂器音樂相統(tǒng)一,對作品音樂形象的刻畫和情感的表達起到重要作用。
該作中作曲家沒有全部運用艱深的現(xiàn)代音樂語言,也沒有局限于一種寫作方法,是根據(jù)作品內容需要將各類作曲技法結合運用,增強音樂表現(xiàn)力、塑造作品的民族性,將一位女性的悲劇性愛情故事刻畫的淋漓盡致。作品體現(xiàn)了作曲家精巧的構思、爐火純青的創(chuàng)作技法以及中西貫通、兼收并蓄的創(chuàng)作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