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威,廖華杰,胡程棚,張 波,曾榮俊,劉曉瑞,何興恒
(1.四川律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 610011;2.華能西藏發(fā)電有限公司,拉薩 850000)
拉薩裸裂尻魚(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隸屬于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裸裂尻魚屬,俗名楊氏裸裂尻魚,在中國分布于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以西干支流及羊八井溫泉出小水河中,為西藏地區(qū)主要經(jīng)濟魚類之一[1]。拉薩裸裂尻魚體延長側扁,頭錐形,口下位,吻鈍圓,無須。腹鰭起點位于背鰭起點之后的下方,尾鰭呈叉型,肩胛部有3~4 行不規(guī)則鱗片,其他部分裸露無鱗。體側上方及背部具不規(guī)則暗斑,頭背側多有黑色小點。食性以浮游植物、硅藻為主,也食用水生昆蟲幼蟲及水蚯蚓[2-5]。近年來,由于捕撈過度、電站建設等造成拉薩裸裂尻魚資源量急劇下降。高原魚類普遍存在著生長緩慢的現(xiàn)象,溫度、鹽度、堿度、pH 以及礦化度等也影響了水體中魚類的生長速度[6]。特殊的高原地理氣候,全年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春季水溫回升較慢,秋季水溫下降較快,魚類生長期短,越冬期長,生長緩慢而且繁殖力較低[7]。本試驗研究了拉薩裸裂尻魚胚胎發(fā)育,為開展人工繁殖、提高其受精率及存活率奠定基礎,對雅魯藏布江拉薩裸裂尻魚資源保護與經(jīng)濟魚類開發(fā)有重要意義。
2014 年2 月15 日從雅魯藏布江加查至朗縣段收集一批親魚。隨即檢查性腺發(fā)育情況,對20 組親魚按雌雄比例為1∶2 配對進行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干法受精獲得受精卵約10 萬粒,轉入魚盆中的孵化篩中進行孵化,孵化水來自山間山泉水,水質(zhì)清晰,溶氧量充足,水溫12~16 ℃。
人工授精后1 min 內(nèi)及時取部分卵放置于玻璃皿中以觀察其發(fā)育,開始階段受精卵每30 min 觀察1 次,每次至少隨機取10 粒。隨后根據(jù)發(fā)育情況,可隔1~2 h 觀察一次。通過解剖鏡(phenix XTL-II)和顯微鏡(LIIOOA)進行連續(xù)10 d 的受精卵觀察,利用相機(CANON ZOOM LENS 5X)拍下發(fā)育期照片,并記錄下各發(fā)育時期的水溫及形態(tài)變化特征。因達到各發(fā)育期的時間存在個體差異,各發(fā)育期的劃分按照50%以上個體達到該時期特征的時間來劃分。胚胎發(fā)育的外部形態(tài)及典型特征,將其分為受精卵、胚盤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腸胚期、神經(jīng)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 8 個階段[8]。
未受精的成熟卵粒呈圓球形,金黃色[9],卵徑為(2.35±0.2)mm,為沉性微黏性卵(圖1Ⅰ)。受精卵遇水后,迅速出現(xiàn)黏性,易黏附于容器內(nèi)壁。30~40 min,用羽毛或經(jīng)水沖洗,極易脫落。受精后約1 h,黏性完全消失,卵膜吸水膨脹至最大,卵膜徑為(3.53±0.2)mm。卵粒顏色變淺,在卵膜和卵黃之間充滿透明的卵間質(zhì)。撥動卵粒,清晰可見卵黃在膜內(nèi)轉動(圖1Ⅱ)。
受精后2 h 55 min,動物極與植物極分化,原生質(zhì)向動物極流動集中并隆起,高度約占卵黃的1∕4,此時胚體呈側臥狀。此階段為胚盤期(圖1Ⅲ)。
受精后4 h 40 min,動物極細胞平行分裂成大小相似的兩個細胞球,為二細胞期(圖1Ⅳ)。受精后6 h 25 min,動物極細胞再次分裂,與第一次分裂面垂直分裂形成4 個大小相似的細胞球,進入四細胞期(圖1Ⅴ)。受精后8 h 20 min,動物極細胞第三次分裂,與第一次分裂溝平行,垂直于第二次分裂溝,形成2×4 排列的8 個形態(tài)相似細胞球,胚胎側偏,為八分裂期(圖1Ⅵ)。受精后10 h 15 min,動物極細胞第四次分裂,與第二次分裂溝平行,形成4×4 排列的16 個形態(tài)相似細胞球,均勻排列為4 排,每排4 個,但單個細胞已明顯變小,為十六細胞期(圖1Ⅶ)。受精后12 h 15 min,動物極第五次分裂,出現(xiàn)四條分裂溝,與第一條分裂溝平行,形成4×8 排列的細胞球,為三十二分裂期(圖1Ⅷ)。受精后14 h 20 min,動物極第六次分裂,細胞分裂不同步,細胞團有向上隆起的趨勢,為六十四分裂期(圖1Ⅸ)。受精后19 h 10 min,卵裂速度加快,細胞越來越小,向上堆積隆起,排列無規(guī)律,無法數(shù)清細胞個數(shù),細胞間界限模糊,為多細胞期(圖1Ⅹ)。
受精后25 h 40 min,動物極細胞繼續(xù)分裂,胚盤隆起高度約為卵黃徑的1∕4。胚盤呈側臥狀,囊胚腔出現(xiàn),為囊胚早期(圖1Ⅺ)。受精后29 h 35 min,細胞繼續(xù)分裂,胚盤高度下降約卵黃徑的1∕5,為囊胚中期,又稱高囊胚期(圖1Ⅻ)。受精后33 h 20 min,胚盤下降,呈小帽狀覆蓋在囊胚腔上,為囊胚晚期(圖1Ⅻ)。
圖1 拉薩裸裂尻魚的胚胎發(fā)育特征
受精后174 h 45 min,卵膜在孵化酶作用下變薄,胚體劇烈扭動,頭部及尾部擊破膜而出。心臟血紅細胞明顯,心率77~85 次∕min。出膜的魚苗靜臥于水底,仔魚全長(10.55±0.02)mm,為出膜期(圖1
3.1.1 受精卵的大小 拉薩裸裂尻魚成熟卵為沉性,金黃色,受精后出現(xiàn)微黏性。而后黏性逐漸消失,卵膜吸水膨脹至最大,卵黃體運動明顯,與雅魯藏布江4 種特有的裂腹魚受精卵特性一樣,均為沉性、黏性,吸水后黏性消失。吸水膨脹后卵膜徑大小為尖裸鯉(3.2 mm)<拉薩裸裂尻魚(3.5 mm)<異齒裂腹魚(3.7 mm)<拉薩裂腹魚(4.0 mm)[11]。資源調(diào)查時,朗縣河段收集漁獲物2 000 尾:雙須葉須魚11尾(占0.55%)<尖裸鯉15 尾(占0.75%)<拉薩裸裂尻魚46 尾(占2.30%)<黑斑原鮡172 尾(8.6%)<拉薩裂腹魚379 尾(占18.95%)<巨須裂腹魚515 尾(占25.7%)<異齒裂腹魚862 尾(占43.10%)。卵粒大小與種群數(shù)量呈一定的正比關系。由于西藏特殊地理環(huán)境,水流湍急對受精卵影響較大。而在卵膜和卵黃之間充滿透明的卵間質(zhì),抗擊水流沖擊,減小水流對受精卵影響,卵粒越大,受精卵受影響越小。這可能導致受精卵的出膜率高低,從而影響種群數(shù)量有關。
3.1.2 受精卵的位置變化 受精卵發(fā)育中的胚胎要經(jīng)歷正位—側臥—正位—側臥—正位—側臥的過程,但拉薩裸裂尻魚受精卵開始于8 細胞分裂,到囊胚中期,胚層開始下包,逐漸恢復正位。這與拉薩裂腹魚、異齒裂腹魚相似,早于尖裸鯉。
3.1.3 眼囊色素出現(xiàn)早 拉薩裸裂尻魚的受精卵孵化時間為235 h,孵化時間長,眼囊里的色素出現(xiàn)早,與雅魯藏布江其他3 種裂腹魚所不同,尖裸鯉、拉薩裂腹魚、異齒裂腹魚均在孵化后出現(xiàn)。武云飛等[10,11]等認為有些魚類色素的出現(xiàn)在身體某個部位可以增加隱蔽性、降低天敵的捕食,提高成活率。這或許與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種群特點、遺傳特性有關,有待進一步探索。
本次試驗溫度在12~16 ℃,孵化耗時235 h。由于西藏地區(qū)特殊氣候,導致水溫較低,為收集更多數(shù)據(jù)增加兩個試驗組,流水組和升溫組。流水組溫度為8 ℃、升溫組溫度為18 ℃。在孵化過程中,靜水孵化的溫度14 ℃,受精卵的出膜率都在90%以上;流水組出現(xiàn)孵化時間較長、魚苗脫膜困難,出膜率小于25%;升溫組出現(xiàn)大量的受精卵死亡和畸形魚苗,出膜率小于10%。魚類胚胎孵化出膜主要靠胚體運動和孵化酶兩方面的作用,大多數(shù)魚類的胚胎具有起源于外胚層的單細胞孵化腺所分泌的孵化酶,該酶使卵膜變薄有利胚胎出膜。因此,提供合適的溫度孵化,可以增加受精卵的出膜率,增加生產(chǎn)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