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藝術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新疆特殊的歷史背景,形成了豐富且多樣的歷史文化。新疆現(xiàn)存的世界級、國家級和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不勝枚舉。近幾年來,在國家和自治區(qū)的高度重視下,新疆的文化有了大力地發(fā)展。但仍有少部分的文化被忽視。本文主要以昭蘇縣為考察地域,以蒙古族和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為考察對象,從多方面入手,闡述筆者對昭蘇縣音樂現(xiàn)狀的思考。
昭蘇縣位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西南部。昭蘇縣現(xiàn)居民族眾多,有21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人口居多。據(jù)文物局的局長烏云其米格介紹:“昭蘇的蒙古族屬于額魯特蒙古族。最早昭蘇縣的蒙古族來源不同。其中一部分是準噶爾時期遺留下來,平定準噶爾以后,清朝皇帝把其中一部分安置到現(xiàn)在的承德,后又返回來一部分,這一部分就在現(xiàn)在的昭蘇縣?!?/p>
昭蘇縣的音樂遺產(chǎn)非常豐富,例如蒙古族的長調、短調、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彈唱、柯爾克孜族的庫布孜彈唱等。
昭蘇縣的長調跟其他地方的長調不同,主要是歷史歌曲,一部歷史歌曲就是一段歷史。保留下來的曲目中,有的是成吉思汗西征時專門唱給成吉思汗的,還有部分是準格爾時期的。烏云局長介紹:“還有一個歌曲,我們翻譯為美麗的歌曲,一共有22段。這個廟建成舉行開光儀式的時候,一個犯人唱了這首歌以后重獲自由。這個事情是真實存在的?!?/p>
昭蘇縣長調的種類跟其他地方的長調種類一樣。有獻給父母的歌曲、祝福歌曲、婚禮歌曲、愛情歌曲等。但是曲調跟其他地方相比,有所不同。新疆的長調聽著是悲傷的、緩慢的,所表達的感情是細膩的。
筆者在采風時,搜集到一部名為《特克斯平原》的長調,共分為五段。第一段是當時為圣佑廟建立而創(chuàng)作的,內容主要是贊頌人民和贊美家鄉(xiāng)的山水。第二段名為《思念母親》,內容主要是運用春夏秋冬的比喻之法,贊美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第三段名為《對女兒的贊美》,分別從體態(tài)、樣貌、性格等方面贊美女兒眼睛漂亮、皮膚潔白、牙齒靚麗等,同時又贊美女兒優(yōu)美的歌喉與內心的善良。第四段主要是二十四五歲青年所唱的長調,一般應用于昭蘇的大型活動,例如生孩子、祭祀敖包等。第五段則為祝詞,其種類繁多,多為慶祝大型節(jié)日時所用,祈求平安與五谷豐登。以第一段《特克斯平原》為例,簡要分析其特點:
譜例1
本首曲子有“前緊后松”的節(jié)奏特點,在短促的音符組合后緊跟長時值的音符與拖腔。拖腔根據(jù)演唱者演唱時的心情進行自由的增減。歌詞中采用了大量的襯詞、拖腔,構成了悠長的長調特色。旋律短小,僅有4小節(jié)。通過不斷反復的旋律加以不同的歌詞,構成《特克斯平原》第一段的呈現(xiàn)。旋律中前八后十六、附點節(jié)奏的使用,呈現(xiàn)了敘事的緊湊性,與以長拖腔宣敘情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聽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對于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以及山山水水的濃厚感情。
昭蘇縣的短調也十分豐富。據(jù)筆者了解,昭蘇的短調跟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短調有相似之處。原因是,本來昭蘇有六個蘇目,后來有一個蘇目不見了。這個蘇目去哪了呢?就是去了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他們的短調跟昭蘇縣的短調歌詞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因為環(huán)境、歷史等的變化,旋律不一樣了。
筆者在采風時,發(fā)現(xiàn)了幾個有爭議的問題。據(jù)傳,昭蘇縣的短調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人來到昭蘇縣采風,把昭蘇縣的短調采集回去之后,慢慢地昭蘇縣的短調就被稱為博州或者巴州的短調。還有,現(xiàn)在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唱的一些民歌有可能源自昭蘇縣,例如《兩只小山羊》《五棵松樹》等。舞蹈方面,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人把所有的舞蹈都簡稱為薩烏爾登,但這些舞蹈里有更專業(yè)的細分。還有《黑走馬》,到底屬于哈薩克族還是蒙古族的問題,眾說紛紜,爭論不一。上述幾個問題,還需后續(xù)進一步考證,在此不再贅述。
烏云局長給我們介紹:“昭蘇縣的音樂文化十分豐富,但是有許多已經(jīng)瀕臨失傳甚至已經(jīng)遺失。例如,托布秀爾曲《孔雀舞》,據(jù)說只要一彈這首曲子孔雀就會開屏。但這首曲子的演奏法較難,現(xiàn)在會這首曲子的人很少。還有,昭蘇縣的《江格爾》《格薩爾》留存下來的也算比較多,在當?shù)鼐驼业健督駹枴啡?、《格薩爾》手抄本六部。”
在此次喀夏加爾鄉(xiāng)的采風中,筆者發(fā)現(xiàn)該鄉(xiāng)對本民族的音樂還是比較重視的。筆者在鄉(xiāng)中行走時,隨便碰到幾個人,問及都或多或少的會彈冬不拉。小朋友周末的時候也會參加冬不拉彈唱班,采訪的幾位青年人也都是在新疆的大學里研習哈薩克族民歌演唱或者冬不拉彈唱。聽村民介紹,喀夏加爾鄉(xiāng)在2016年被評為“冬不拉之鄉(xiāng)”。
舉兩個采風時碰到的比較有趣的例子:筆者在采風過程中,要求當?shù)厮嚾藶槲冶硌菀皇坠_克族古時候流傳下來的冬不拉彈唱曲,不止一人為我演唱《瑪依拉變奏曲》。眾所周知,《瑪依拉變奏曲》是由胡廷江先生改編哈薩克族民歌而成,屬于創(chuàng)作歌曲,雖具有哈薩克族音樂風格,但不是世世代代的牧民通過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歌曲。第二,筆者在采風過程中遇到了一批“阿肯”,剛遇上之時,我詢問他們是誰,得到的回答是“我們都是阿肯”。在筆者所接觸到的知識領域里,可以出口成章、即興演奏、能言巧辯且在民族中屬于德高望重之人,才可以算作阿肯。后來了解才知,他們因從當?shù)氐摹鞍⒖弦魳钒唷碑厴I(yè)所以都叫作阿肯。帶著疑問,筆者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有的資料顯示,“阿肯”是哈薩克族人對本民族歌者的尊稱,被稱為阿肯的人是本民族歌手中最優(yōu)秀的人,是可以即興演唱、出口成章的人,并且也是彈奏冬不拉的高手。這也是筆者所認同的觀點。還有的資料顯示,所有的哈薩克族民間歌手都可以稱作“阿肯”。筆者對這個說法存在質疑,因為哈薩克族在古時只有對那些最表演優(yōu)秀且德行兼?zhèn)涞母枵卟拍芊Q為“阿肯”。
第一,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不足。受到一部分條件的限制,筆者在采風過程中接觸到的哈薩克族藝人大都是年輕人,有一定社會威望的哈薩克族音樂藝人較少。在筆者接觸到的哈薩克族藝人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受過專業(yè)的培養(yǎng),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哈薩克族冬不拉彈唱者微乎其微。在采訪的民間藝人中,問到關于哈薩克族民間傳說故事和哈薩克族音樂歷史時幾乎都一知半解。筆者想要得到書本上以外的哈薩克族歷史民俗故事也以失敗告終。年齡較大者對本民族的文化歷史還略知一二,采訪到的年輕人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歷史幾乎是一無所知。但是,他們對冬不拉樂曲的掌握和歌曲的演唱方面都十分嫻熟,可算技藝高超。由此可見,哈薩克族對本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的傳授還有所欠缺,大都只注重樂曲的演奏和演唱技巧,忽視了本民族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chǎn)。
第二,音樂專業(yè)翻譯人員缺乏,造成交流困難。這是筆者在采風中遇到的困難。在采風的過程中因為語言的不通,存在著交流出現(xiàn)偏差或者根本無法交流的問題。雖然筆者一行人也有翻譯跟隨,但涉及專業(yè)名詞方面卻無法更好地解釋,這使得采風內容的準確性就出現(xiàn)了偏差,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就帶來了不利影響。
第三,部分政府部門對文化傳承工作重視不夠。在采風中去到一些有關文化保護的政府機構,大部分的機構負責人還是熱情介紹當?shù)氐拿袼孜幕硎臼謿g迎各地學者去往當?shù)剡M行研究考察,并且愿意建立長期的實踐基地,供以學者、學生進行學術研究。但也偶有少數(shù)認為耽誤了他們的正常工作,不愿介紹或者提供方便。
第四,資金短缺。資金短缺也是造成許多寶貴的音樂文化沒有流傳下來的主要原因。烏云局長給我們講述:文本的保護工作很難進行。昭蘇縣的很多藝術孤本都在民間,但是由于沒有征集費,孤本就一直在牧民手里,他們知道孤本的價值。很多外面的教授來到昭蘇,這些孤本就被買走。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多。帶出去之后,如果承認這是哪個地方拿出去的東西還可以,但是好多都不被承認了。對于一些即將失傳的長調,文物局也采取了錄音保留,但是由于口傳心授,好多音都不準確,同一首曲子幾個人唱的都不一樣。
此篇提出了許多學術問題,還需筆者后續(xù)繼續(xù)研究解決。但是,對于昭蘇縣音樂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應當機立斷采取措施。只有使昭蘇縣的音樂文化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防止昭蘇縣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在中華民族文化長河中消失。
第一,增強昭蘇縣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意識。政府應首當其沖提高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大力宣傳民間音樂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且要提供有利于本民族文化保護和推廣的政策扶持。
第二,在教育方面,對哈薩克族民間音樂文化要進行大力普及,可以請當?shù)氐赂咄氐睦险咧v述本地區(qū)歷史故事以及音樂文化。
第三,對于現(xiàn)當代還在流傳的昭蘇縣民間音樂,首要任務是要記譜和保存音頻資料,以備后世人研究時參考。不僅如此,還要大力培養(yǎng)傳承人,讓昭蘇縣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得以世世代代流傳。
第四,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盡早盡快收回遺留在民間的音樂孤本。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傳承就是盡最大的可能將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盡可能地使流傳時間更加久遠。作為一位民族音樂學的學生,理應肩負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重任。
注釋:
①2017年7月,口述者:烏云其米格,女,蒙古族,昭蘇縣文物局局長。
②2017年7月17日錄制,演唱:蒙古族牧民尼木冊人,錄制:鄒莉娟,記譜:龐爽。
③蘇目,烏云局長解釋是為部落的意思,像漢族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