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
摘? ? 要:在信息化、數(shù)據(jù)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知識型社會中,知識成為了處理信息和生產新知識的工具,是一種建構生成的能力。為了適應變化與謀求發(fā)展,終身學習成為了個體的存在方式,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成為了一種必要。為了實現(xiàn)以學習主體為中心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目標,迫切需要圍繞學習主體強調主體全面持續(xù)發(fā)展自我,促進社會進步的科學教育理念——“關注自我”理念。這種突出自我規(guī)劃和自我實現(xiàn)的教育理念面向未來,以培養(yǎng)個體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為主旨?!瓣P注自我”理念指導下的文化科研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在培養(yǎng)學習主體的知識遷移能力、關注自我精神成長以及把生活變?yōu)榻嬜晕业乃囆g等方面為高校俄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教育;終身學習;“關注自我”;自我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1-0048-04
“關注自我”是古老的教育觀念,20世紀80年代,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重新闡釋了它,并將其納入主體譜系研究系列,即倫理主體當中。近年“關注自我”理論成為俄羅斯高等教育研究熱點,這說明“關注自我”理念利于推動高等教育改革,能為解決自我構建問題提供新思路,為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和終身教育的推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一、終身教育需要“關注自我”
全球化、信息化、數(shù)據(jù)化和人工智能化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更新的信息,快速變化的環(huán)境,以及頻繁重構的各種組織令人們意識到:變化性、非確定性以及模糊性正在取代穩(wěn)定性、明確性和可預知性。未來充滿太多不確定性,在個人職業(yè)生涯方面尤為明顯。各國高校畢業(yè)生們意識到“擁有一個證書不再是獲得一份終身工作的通行證”[1],就業(yè)環(huán)境的變化對大學生具有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深遠影響。但大學生“空心化”現(xiàn)象也日漸普遍。這些問題不禁督促人們反思: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傳授知識、提高品德、啟迪智慧,培養(yǎng)促進發(fā)展的人才。教育是每個人提高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價值的重要途徑”[3]。作為教育機構,要通過生產傳播知識、融匯思想文化來融合工業(yè)、技術和市場力量與公民需求,最終服務于社會發(fā)展。于是,培養(yǎng)掌握專業(yè)技能且具備文化素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的全人教育成為當代大學的社會功能。而如何實施好全人教育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面臨的問題之一。當今時代,才能與素養(yǎng)更多時候是指應對變化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審視思考問題的獨立性與批判性,處理問題的決斷力與執(zhí)行力,與人共事時的協(xié)同合作與組織管理能力,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技術領域中工作的遷移能力,以及穩(wěn)定的情緒,豐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持久的學習興趣等。這些能力和素質的訓練與養(yǎng)成是高校改革的首要任務,確切地說是教學主體——學生和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技能、素養(yǎng)三位一體的整合;學生則需要思考自己為什么學習、學習什么以及怎么學習。美國教育科學家簡·維瑟(Jan.Visser)把學習定義為:“人類及其所屬社會實體與人類、社會、生物和物理環(huán)境進行對話的傾向,由此而產生智能性行為,以及與變化進行建設性互動行為?!盵4]在技術日新月異與思想觀念頻繁更迭的時代,為了適應變化謀求發(fā)展,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理應成為一種必要。
聯(lián)合國“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議行動與我國科教興國和“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戰(zhàn)略說明教育關乎人類未來與民族復興,關系每個人的成人成己與就業(yè)謀生。“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勢在必行。隨著信息化和數(shù)據(jù)化時代的到來,知識已滲入到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在應用和生產過程中不斷再創(chuàng)造??梢哉f,當今社會是用知識生產知識的社會。這里的知識被理解為能力,即“一種與文化模式及制度革新成果相關的認知能力”[1]。當知識被視為認知能力時,社會成員將擁有更高的解釋自我、證明自我和創(chuàng)造性行動的能力。知識不僅是單純的認知客體的工具,更是處理信息并產生新知識的工具,是一種建構生成能力。對于個體而言,為了適應變化,解決生產與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個體會借助學習這種建構性活動,運用工具性知識,通過生產創(chuàng)造新的實用性知識來解決問題。就這樣,知識生產者與使用者合二為一,而“學習成為一種生存需要和生活方式”[3]。終身學習的訓練與養(yǎng)成離不開高等教育,而作為融匯知識、文化和社會的大學則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模式的機制與平臺。培養(yǎng)大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與謀求終身發(fā)展的能力成為我國高教改革重點之一?!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倡導教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興趣,讓學生主動提升精神境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擁有感受愉悅的敏感與創(chuàng)造美好的愿望。教育不僅要求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個體感受美妙,享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點燃個體內心求真的火花,幫助個體成就其獨特性。而這些需要個體關注自身精神成長,以好學求真之心,不斷創(chuàng)新以重塑自我。知識社會里教與學的主體是基于個體“我”為中心的協(xié)同合作關系。變化的世界需要掌握知識、具備能力、擅于自我規(guī)劃和自我教育的人才。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啟迪智慧,促進成長。懷特海(Whithehead Alfred North)認為世間生命有機體的生長依靠其本能,個體人的成長離不開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約束和自我發(fā)展,而教育的根本任務“便是引導個體去領悟生活的藝術”[5]。突出個體自我建構且以探索生活藝術為目的教育理念就是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碌摹瓣P注自我”(Care of the self/Заботы о себе)所提倡的。
二、“關注自我”理論及其運用
“關注自我”論源頭可追溯至古希臘,當時它被視為一種行為準則。20世紀80年代,福柯梳理了該理論發(fā)展史后指出“關注自我”“描述了一種工作、一種行為。它意味著關心、知識以及技術”[6]。它是福柯提出的“自我技術”論的核心內容,而“自我技術”是塑造倫理主體的模式。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自我”被福柯定義為主體與自己的關系,“自我不是任何別的什么,它就是和自己的關系。自我是一種關系。自我不是一種實在,它不是什么結構化的、一開始就被給予的東西。它是和自己的一種關系”[7]。他把人與自身應該保持的關系視為倫理學,因為“和我們自己的關系是通過多種實踐,多種技術等構成的,這些關系就是倫理的特征”[7]。所以自我關系“決定了個人應該如何把自己建構成自身行動的道德主體”[6]。而且“自我不應該被發(fā)現(xiàn),而應該被構成,由真理的力量來構成”[8]。建構而成的自我離不開建構性技術,于是“關注自我”成為一種自由的實踐活動,成為一種社會活動。就這樣在主體求真的過程中“關注自我”由一個概念發(fā)展為一種實踐,而實踐對于主體而言是一種體驗類型,參與體驗主體的人際關系構建而成時就會轉化成一種社會運動??傊?聫闹黧w存在模式論證“關注自我”是一種自由的社會實踐,在關注自我、治理和控制自我中體現(xiàn)責任,并建立自我與周圍人的關系,因為“自我關注也意味著與他人的關系,……在自我關注的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與他人的關系問題”[6]。
作為倫理主體的“自我”在認識自我、關注自我、反思自我、改變自我、自我塑形以及重構自我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一種審察自我、調整自我、改變和融合自我的能力。這些都體現(xiàn)在實踐方式、行事風格、經驗模式等方面。關注自我其實是一種表達對自己、世界和世間一切事物態(tài)度的生存方式,是一種構建性的社會實踐。身為倫理主體的“自我”在改變的同時也塑造了適應性生存方式?!瓣P注自我”是一種“修身立德”的生存狀態(tài),是一種基于審查和反思的適時調整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督促自我實踐,創(chuàng)造建構自我的條件,完成自我解釋,創(chuàng)建實現(xiàn)愿望的條件。因此,“關注自我”理論更多運用于心理學與教育學領域。近10年,??碌摹瓣P注自我”理論成為俄羅斯高等教育的研究熱點。2009年,俄羅斯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加·弗·伊萬琴科(Г.В. Иванченко)出版專著《關注自我:歷史與當代性》(Забота о себе.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論述了當代社會重提“關注自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5—2017年俄羅斯連續(xù)舉辦“關注自我”國際教育研討會,甚至把“關注自我”理論由教育學上升為人類學。若想“在變化無常的時代中生活,需要不斷‘關注自我,探尋自己的獨特之處。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人之本體和存在方式的教育成為人類學,而組織教育的學科——教育學確實能夠解決人類學問題,即人的自我構建問題”[9]。學者納·列·米基堅卡(Н.Л.Микиденко)采用調查問卷方式論述,“關注自我”在高等教育實踐中是指“教育主體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個人教育計劃,建構教育路徑的態(tài)度,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能力和自我發(fā)展目標等”。同時,她也指出“終身教育被看作是關注自我的一部分。終身教育不僅是指常規(guī)學習,還包括非常規(guī)的自我教育,如閱讀、旅游、自學等或者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實踐技能”。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關注自我”研究多是指個體職業(yè)規(guī)劃,對于個體精神世界的關注與訓練還有待深入。
三、“關注自我”理念在俄語教學中的實踐
教育領域中能體現(xiàn)“關注自我”理念的是三個問題:為什么學習?如何學習?學習什么?首先,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習個體應該清楚為什么學習,這個問題是學習的動力源頭。當今社會最大特征是變化,為了適應變化,個體需要學習不斷建構“自我”,將生活變成藝術。也就是懷海特所指的生活的藝術,即“指人的各種活動的最完美表現(xiàn),它表現(xiàn)了充滿生命力的個體在面對環(huán)境時的潛力?!恳粋€個體都體現(xiàn)一種生存的探險,生活的藝術便引導這種探險”[5]。學習型社會的個體學習動機是適應變化,并且促進變化,從而推動精神成長和職業(yè)發(fā)展。所以,當下重提“關注自我”是為了在認識自我、反思自我和重塑自我的過程中提升每個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身心合一的完整。教育制度中通過他人來構建自我很重要。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是教師的使命,因為“教師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3]為此,教師首先應該在“關注自我”理念指導下正確認識自己、關注自我成長、在反思自我和對話自我的過程中不斷重塑自我,爭做“五度者”,即品格有高度、思想有深度、待人有溫度、格局有廣度、執(zhí)行有力度。唯有此,方可成為引路人。教師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并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教會他們如何管理自己。而這需要學習主體認識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個體,且有責任把生活變成一種藝術。
生活變成藝術需要發(fā)揮人文社科的育人作用,尤其在培養(yǎng)個體獨特性和完整性方面。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具體課程和教學內容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對某一事物的興趣,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世界,讓學生在經歷挫折磨難之后依然保持初心、熱情、執(zhí)著和純真,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追求公正、正義、智慧和善良。教會學生認識自己,清楚自身優(yōu)缺點并坦然接受自己,相信自己,敢于追求幸福和真理,感悟生活之美好,理性地愛自己與他人。這樣的關注自我會令個體精神更加自由,會讓個體的責任意識更強,從而在“我之所能”與“我之所愿”之間形成螺旋形循環(huán)。教師要發(fā)現(xiàn)個體的獨特性,并給予足夠的尊重,引導個體靈活地適應存在,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我,讓個體真正踐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目標。
其次,如何學習是方法問題。在生態(tài)成為思維范式的時代,學習生態(tài)理念在育人模式上的直接表現(xiàn)是對話機制下的學習共同體,即教與學主體之間是協(xié)同合作關系。最能體現(xiàn)這種關系的是基于對話的導師制。為了及時解決學生生活與學習中的問題,西安石油大學俄語專業(yè)實行了學業(yè)導師兼生活導師的“雙師制”。自入學之日起,每位學生都配有導師。為了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學業(yè),規(guī)劃個人發(fā)展,反饋個人成長經驗,導師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入學后導師指導學生完成職業(yè)規(guī)劃,并根據(jù)學生情況隨時調整。在深入了解學生的秉性、能力、興趣和志向之后,導師主動參與學生的自我規(guī)劃設計。通過解決學業(yè)和生活問題,導師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并發(fā)現(xiàn)自身特長。學生有計劃地選學輔修專業(yè),合理地架構知識體系,并且以教育過程的反哺者身份主動參與教學環(huán)節(jié),投身校園文明建設和社會志愿者活動。在這個受益與回饋機制中實現(xiàn)個性化教育。“關注自我”是個性化教育的核心,因為學習主體作為道德倫理主體,在關注自我、治理自我和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中,在完成與他人合作和對他人負責的行為時,也是導師與學生彼此負責,相互促進的教學相長過程。
此外,還要發(fā)揮學生間彼此學習,相互協(xié)作的重要作用。以班級和宿舍為單位成立學習社群,利用網絡技術和學習平臺,結合課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其參與意識與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利用釘釘平臺分組練習口語,組員上傳滿意之作后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好學者和優(yōu)秀者,增強其自信與興趣,營建良好學習氛圍。班級學習群中教師通過作業(yè)展示與回答問題環(huán)節(jié),在表揚和獎勵機制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同學身上的優(yōu)點,如細致、認真和負責,培養(yǎng)學生取長補短與相互學習的習慣,在調動大家學習積極性之余,也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借助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取長補短,協(xié)同合作解決問題。例如,俄語文化節(jié)從組織策劃到節(jié)目表演全由學生負責,有利于鍛煉學生規(guī)劃踐行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重點在于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自身興趣,充分展示自我。第四學期俄語文化節(jié)上每個參與者用俄語朗誦、歌唱、表演,2016級一位女學生用陜西皮影表演了俄語版《豬八戒吃西瓜》。這個節(jié)目將俄語語言知識、地方藝術特色和中國古典文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語言實踐,這位學生展示了自己的特長、創(chuàng)新能力、知識遷移能力,以及中俄文化融合能力,最為重要的是她在展示這些能力過程中收獲了其作為個體的自我價值。這個案例詮釋了文化藝術育人在個體獨特性與完整性培養(yǎng)方面的價值,同時也反映了學生渴望通過創(chuàng)造性行為構建并展示與眾不同的自我。
第三,學習什么是關注自我的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當代知識社會,知識產生模式由基于學科強調組織化的模式轉向基于跨學科強調異質融合的模式。為此,個體知識的遷移性和思維的原創(chuàng)性成為關鍵,同時也是高教改革重點突破的難題之一。對于外語專業(yè)學生而言,言語實踐本來就是訓練遷移知識的過程。其中,“基礎俄語”課上的值日生報告要求學生以知識元件設計者身份把語言知識作為工具,上網查詢俄語文獻資料,根據(jù)教材中每個單元的主題,選編設計報告,并以展示講解PPT的方式產出知識。這個過程也是原創(chuàng)性思維養(yǎng)成的過程。為了訓練原創(chuàng)性思維,十三五教育規(guī)劃倡導以文育人、以美育人與科研育人。能將這三者結合起來的是突出自我反思和自我敘事的閱讀與寫作。任課教師利用課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表述愿望和寫作渴望,幫助學生借助寫作表達自我體驗,從而實現(xiàn)自我對話,關注自己的精神成長。在自我敘事過程中學生體驗到審察自我、糾正自我和重塑自我的滿足感和充實感,能主動閱讀和寫作并使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就這樣,教師引導學生把專業(yè)學習與文創(chuàng)活動結合起來,并通過閱讀寫作競賽等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認識并發(fā)揮自身特長,同時也嘗試通過科研來實現(xiàn)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訓練。例如“泛讀”“寫作”和“俄羅斯文學”等課程的教學內容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想象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甚至是再創(chuàng)作能力。教師結合課程內容拓展閱讀材料,學生根據(jù)自身興趣,選擇文本閱讀并以讀書報告、課程論文或仿寫等形式表達感悟體驗,完成自我敘述。閱讀、靜思與寫作是古希臘“關注自我”者的主要訓練方式。因為“自我是需要寫出來的東西,是書寫活動的一個主題或者對象?!瓡鴮戇@種行為則進一步強化并拓寬了自我體驗”[6]。當個體的體驗感悟以自我敘事方式表達出來后,個體與自己之間建立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精神運動,是自我描述與自我分析,在精神辨識過程中易于達到自我認同。
此外,通過揭示體驗感悟和思想活動,寫作幫助個體驅散內心的陰影、愧疚與自責,在釋放壓抑的情感之余獲得愉悅,從而實現(xiàn)對自己的“永久的醫(yī)學式看護,……人必須是自己的醫(yī)生”[6]。所以,在這個層面上講“關注自我”具有治愈性。自我敘事是基于文本閱讀的感悟與反思,“關注自我”是存在模式、倫理建構模式或一種生活藝術。它以自我發(fā)展為行為準則,在反思、審察、規(guī)劃和管理自己的同時履行責任,與家人、同事和其他人員之間形成融洽的社會關系,從而自然靈活地將工作、學習與生活相融合。
??碌年P注自我理念強調主體的建構自我能力,這需要主體認識、反思、審察、挑戰(zhàn)、激勵和不斷建構自我。關注自我理念在俄語專業(yè)教學改革中鼓勵個體時刻關注自我精神成長,結合專業(yè)學習,培養(yǎng)自身靈活調整自我發(fā)展策略,及時糾正行為以適應變化,處理工作生活中不可預測性的能力,與周圍世界建立和諧關系,努力把生活變?yōu)檫m應變化與建構自我的藝術。
參考文獻:
[1][英]杰勒德·德蘭迪.知識社會中的大學[M].黃建如,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36,138.
[2][英]安東尼·史密斯,弗蘭克·韋伯斯特.后現(xiàn)代大學來臨[M].侯定凱,趙葉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146.
[3]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184,26.
[4]Jan Visser.Integrity,complete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meeting the basic learning needs of all throughout life.In:D.N.Aspin,J.D.Chapman,M.J.Hatton &Y.Sawano(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ifelong learning[C].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Kluwer, pp.447-472,453.
[5][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69.
[6][法]米歇爾·福柯.自我技術[M].汪民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171,159,259,69-70,69-75.
[7][法]米歇爾·福柯.什么是批評?自我的文化[M].潘培慶,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107,103.
[8][法]米歇爾·???自我解釋學的起源[M].潘培慶,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4.
[9]Н.Л.Микиденко,С.П.Сторожева.Студенты о 《заботе осебе》как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й практике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Г.И.Петрова.《Заботао себе》как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практик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класс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C].Томск: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Том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18:209,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