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在這全民教育焦慮的時代,家長們常常會迷惘: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孩子?是給應試教育添把火,讓孩子壓力更大,還是干脆放棄對應試的迷戀?可是又如何做到超然物外?是啊,時代的焦慮讓家長無所適從。當我們搞不懂應該怎么做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從生命本身去理解孩子,從孩子的身心健康、安全角度去陪伴孩子,在焦慮的縫隙里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勢,給孩子點亮前行的路。要以對生命的悲憫和理解化解教育焦慮,給孩子一個相對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為孩子營造一個焦慮大環(huán)境下的清新“小氣候”。
放下功利,看見孩子
生命化教育專家張文質(zhì)老師常說這么一席話:“在多年的生命教育實踐中,我自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所謂的‘受益,就是對生命自身的理解變得越來越開闊,對他人的生命處境有了真摯的、發(fā)自心底的同理心、共情力。”這席話我咀嚼良久,化作了內(nèi)心深處對孩子的一種深深的悲憫。
現(xiàn)在的孩子很苦,這個現(xiàn)狀眾所周知。但是不少家長還在給孩子苦上加苦,不斷加壓。一邊說著“現(xiàn)在的孩子真苦,學習壓力太大了”,一邊卻又給孩子報滿了課外培訓班,孩子一放學就要進補課班,沒有一分鐘喘息的機會。這些家長沒有看見孩子,沒有看見生命,對孩子的生命處境缺乏真摯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同理心、共情力。
一名9歲的女孩向我抱怨她媽媽給她報的班太多,晚上做完學校作業(yè)還要做補課班布置的作業(yè),她熬夜都熬出黑眼圈來了,覺得自己這么小就有黑眼圈太不美麗了??墒撬龐寢?,一位北京海淀區(qū)的“虎媽”,還覺得自己不夠“虎”——隔壁家小孩光數(shù)學補課班就報了三個,而她女兒只報了兩個。
還有一名5歲男孩最近怎么也不肯去幼兒園了,他媽媽來咨詢我,我發(fā)現(xiàn)他們家最近出了一些狀況,給孩子造成很大心理壓力。我勸這位媽媽不要急著解決孩子入園問題,先把家庭關系處理好,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墒沁@位媽媽卻非常強硬:“不行,孩子今年上幼兒園大班,明年就上小學了,如果一直這樣不肯上學怎么行?我還要給他報幼小銜接班呢!”
一名11歲男孩準備小升初,和父母矛盾升級,天天吵架。家長說:“我倆都在努力控制他,可是都快控制不了他了,決定初中就送他到寄宿學校去,不然學業(yè)就荒廢了?!?/p>
這三個案例,不都是沒有看見生命,看見孩子嗎?只看到別人家小孩報班更多,卻沒有看到自己孩子對健康、美麗的渴求;只看到幼小銜接的迫切,卻沒有看到自己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看到初中學業(yè)的重要,卻沒有看到自己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關愛。一些家長對生命的理解非常狹隘,只看到升學一條路,只看到成績、分數(shù),卻沒有真切地看見孩子。這種“無視”就是對生命的漠視,泛濫下去,后果嚴重。
朝夕相處,深度陪伴
生命化教育專家張文質(zhì)老師還有一句話深得我心:“如果我們一直還沒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就讓我們先從陪伴孩子做起吧?!边@是句大白話,很適合焦慮的父母:不要再把全部精力聚焦于到處找什么名校名師了,先好好陪伴孩子吧。
很多家長熱衷于“外求”,給孩子找名校名師,請家庭教師,卻忘了自己才應該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很多自卑的父母認為:“我自己很一般,我不能給孩子什么,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所以我不如把孩子送進培訓班?!逼鋵?,來自父母的陪伴是最有力量的陪伴,很多父母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巨大能量,覺得自己不足以給予孩子高質(zhì)量的陪伴。其實只要愿意放下手機,愿意蹲下身子,愿意給孩子多一點耐心與欣賞,也愿意為了孩子而提升自己,不斷地學習與反思,那么,陪伴不僅是有力量的,還充滿了智慧。
一位朋友是成功的企業(yè)家,孩子讀小學五年級,前兩年在公辦學校很不適應,就轉(zhuǎn)到了一所國際學校??墒呛⒆釉趪H學校讀了幾年又開始不適應了。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這位朋友對之前給孩子設計好的留學道路產(chǎn)生了疑問,最近又想著要把孩子轉(zhuǎn)回公辦學校。這位朋友很苦惱,自己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為了給孩子找到合適的學校不惜血本,但孩子怎么就這也不適應,那也不適應呢?
我勸他先不要病急亂投醫(yī),先從繁忙的企業(yè)經(jīng)營中抽出一段時間,好好陪伴孩子,和孩子聊一聊,聽一聽孩子的心聲。趁著暑假,這位朋友帶著孩子去了一趟西藏,回來后又在本省自駕游了半個月。他說和孩子從來沒有聊過這么多、這么深,孩子11歲了,似乎這才第一次向爸爸打開心扉。
問題似乎迎刃而解了。學校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更重要。這個孩子以后不論選擇哪所學校,一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他幸運的地方在于,他“日理萬機”的父親終于開始轉(zhuǎn)變,開始陪伴孩子。那么,以后無論他遇到什么問題,父愛、父教都會成為他解決問題的動力和支持,幫助他在風雨中茁壯成長。
做家庭教育研究與咨詢十多年來,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大人的問題,很多家庭的困境就來自父母的執(zhí)迷不悟。如果遇到愿意反省和改變的父母,孩子的轉(zhuǎn)機就來了。因為,“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而父母的反省和改變,就體現(xiàn)在與孩子朝夕相處、深度陪伴上。當父母覺得“陪伴孩子很重要” 時,所有“很忙”的借口就不攻自破了。父母把陪伴孩子當作最重要的事,孩子就幸運地被看見了,被深愛了,被鼓勵了,被欣賞了,被支持了……也就幸運地改變了。
很多家庭教育問題和親子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恰恰在于家長和孩子沒有生活在一起,沒有基本的相處,導致雙方互不了解,互不親近,相互之間缺乏基本交流和愛的流動。一些家長百思不得其解:我的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我建議他們回到孩子身邊,不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真正與孩子朝夕相處,深度陪伴。一段時間之后,一些問題將得到澄清,一些矛盾將得到緩解。
這其實就是家庭教育本來的樣子——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共同成長。不是嗎?
發(fā)現(xiàn)優(yōu)勢,成全生命
功利心也放下了,朝夕相處也實現(xiàn)了,接下來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孩子的成績還是上不去,對學習還是不上心,做題還是錯誤百出?!拔叶疾荒敲垂?,我都天天陪伴孩子了,可是我還是看不慣他那吊兒郎當?shù)臉幼?,還是很為他將來能否考上大學擔憂。”親子矛盾還是頻繁。怎么辦?
一位媽媽來向我咨詢,她的兒子初中畢業(yè)就想考職高,不愿意讀普高,她堅決不同意,她希望兒子考大學光宗耀祖。問題就在這里。一些父母不愿意接受孩子只能或只愿意讀職業(yè)高中的事實,也根本不愿意聽聽孩子的心聲,孩子根本夠不著父母一廂情愿定下的宏偉目標,父母卻天天逼著孩子努力再努力。
多少父母始終沒有“看見”孩子,只看見分數(shù)、排名、市重點,卻沒有看見孩子的感受、情緒,也沒有看見孩子在學業(yè)上的局限性,沒有看見孩子在獨木橋上已經(jīng)很努力卻還是無能為力的痛苦,更沒有看見孩子的稟賦……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考上好大學的。說得再殘酷一點,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考上大學的。這一點家長們要有心理準備??即髮W這條路不是對每個人都行得通的。如果你的孩子就是學習很困難、很吃力,那只能說他不適合走這條路。請不要硬逼孩子,硬逼會逼出問題來的。那么要怎么做?每個人一定有他的獨到之處,智慧的父母善于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并且盡全力去成全孩子的生命成長,支持孩子成為自己。
當我們開始考慮“哪種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時候,我們終于看見了孩子,終于給予了孩子選擇權(quán)。擁有選擇權(quán)、自主權(quán)的孩子,才會有動力向自己選擇的目標邁進。
即便上不了大學,孩子也還是你的孩子。一方面你要接受孩子的平凡,另一方面你也要看見孩子的亮點。每個人都帶著獨特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一面。你的孩子可能學業(yè)上很一般,但是很會做飯,沒準以后是個好廚子;你的孩子可能英語怎么也說不好,但是很會做手工,沒準以后是個好工匠;你的孩子可能作文從來都寫不好,但是開車開得很好,沒準以后是個優(yōu)秀的司機……這樣的人生就不要過了嗎?廚子、工匠、司機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人生嗎?父母收起自己的虛榮心、攀比心,看見孩子健健康康、自食其力、樂在其中,不就很好嗎?
我們不妨放下執(zhí)念,尊重孩子的意愿,發(fā)自內(nèi)心地接納孩子,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支持孩子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一種比較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長成身心健康的、快樂的普通人??梢詥??
如果你真心地說“可以”,你就真的在踐行生命化教育了,就是在看見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潤澤生命,提供一切支持,去成全孩子的生命成長。
我們要用理性和悲憫與這焦慮的時代抗衡——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選擇無視世俗的評價與現(xiàn)實的競爭,選擇真實地“看見”孩子。
這種“看見”,對孩子的生命成長很重要。
(作者系文質(zhì)教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家庭教育指導師、生命化教育與兒童閱讀推廣人,著有《陪伴的力量》《書香潤童年》《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