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醒,鐘金偉,俞玲敏,應晴吉,周羽翙,葉夢思,薛戰(zhàn)雄,盧光榮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浙江 溫州325035)
十二指腸靜脈曲張是較為罕見的疾病,于1973年首次在內(nèi)鏡下觀察到[1]。隨著內(nèi)鏡檢查的普及,病例數(shù)逐年增加。其發(fā)病病因復雜,主要包括:①門脈高壓:因肝硬化、肝外門靜脈閉塞和血管畸形等引起門靜脈壓力升高,門靜脈與腔靜脈間的側支循環(huán)開放,十二指腸靜脈血流增多,進而導致十二指腸靜脈曲張;②手術粘連:腹部術后引起腸管與腹壁或其他組織結構粘連,形成門靜脈到體靜脈的側支。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發(fā)生率低,一旦出現(xiàn)破裂出血,止血較困難,且病情危重,死亡率可達到40%[2]。本組發(fā)現(xiàn)1例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采用“三明治夾心法”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男,52 歲,乙肝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病史20 余年,曾多次行內(nèi)鏡下食管靜脈曲張?zhí)自g(endoscopic esophageal varix ligation,EVL)、內(nèi)鏡下硬化劑注射(endoscopic variceal sclerosis,EVS)、內(nèi)鏡下組織膠注射(endoscopic variceal histoacryl injection therapy,EVHT)治療。此次因“反復黑便20年,再解黑便1 周”于2017年3月4日入院。1 周前患者解黑色糊狀便,每天2 至3 次,伴頭暈,無嘔血,曾至當?shù)蒯t(yī)院就診,考慮上消化道出血,予以藥物保守治療后無效。入院查體:體溫37℃,脈搏6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04/57 mmHg,神志清,精神軟,面色蒼白,未見肝掌、蜘蛛痣,心肺聽診無特殊,腹軟,肝脾肋下未及,全腹無壓痛、反跳痛,移動性濁音(-)。實驗室檢查:①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4.78×109/L,血紅蛋白56 g/L,紅細胞計數(shù)2.37×1012/L,血小板計數(shù)126×109/L;②肝功能:白蛋白30 g/L,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和總膽紅素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③凝血功能常規(guī):凝血酶原時間16.5 s,國際標準化比值1.41,纖維蛋白原1.68 g/L,D-二聚體2.34 μg/mL。入院后采用藥物保守治療,效果不佳,2017年3月8日胃鏡示食管靜脈重度曲張、胃底靜脈曲張,行聚桂醇+組織膠注射術,過程順利。術后患者仍反復有黑便。2017年3月10日再次行胃鏡檢查,提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治療后改變、十二指腸降部靜脈曲張。于十二指腸降部靜脈曲張?zhí)幮袣咫x子束凝固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金屬鈦夾治療術?;颊咝g后仍解黑便多次。2017年3月11日復查胃鏡,提示十二指腸降部兩處靜脈曲張,直徑為2.5和1.5 cm(附圖A),在內(nèi)鏡下曲張靜脈處分別注射聚桂醇6 mL+組織膠2 mL+聚桂醇1 mL、聚桂醇4 mL+組織膠1 mL+聚桂醇1 mL(附圖B),過程順利,患者術后未再解黑便。術后隨訪1年,患者未再出血。
附圖 胃鏡下所示Attached fig. Gastroscopy of descending portion of duodenum
異位靜脈曲張是指發(fā)生在除賁門食管區(qū)域以外的腹部任何部位處較大的門體靜脈曲張[2],包括:直腸、十二指腸、小腸和大腸。也有報道發(fā)生在胃腸腔以外,如:腹膜后壁、腹壁和膽囊壁等[3]。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在臨床上較為少見,其出血僅占所有靜脈曲張出血的0.4%[4]。相比于肝內(nèi)型門靜脈高壓患者,肝外型門脈高壓患者更易發(fā)生十二指腸靜脈曲張[2]。
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主要包括:①藥物保守治療;②內(nèi)鏡下治療:EVL、EVS 和夾閉;③介入治療:經(jīng)頸靜脈肝內(nèi)門腔靜脈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經(jīng)皮經(jīng)肝門靜脈栓塞術(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obliteration, PTO)、 經(jīng)回結腸靜脈栓塞 術(transileocolic vein obliteration,TIO)、經(jīng)靜脈逆行球囊栓塞術(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BRTO);④手術治療:靜脈曲張結扎、十二指腸切除和肝外門體分流術[5]。國內(nèi)外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診治多以病例報告為主。鄭中文等[6]統(tǒng)計了近15年十二指腸靜脈曲張出血的病例報告,共19 篇,其中男15 例,女4 例,選用內(nèi)鏡治療10 例(EVL 治療4 例,鈦夾夾閉2 例,EVS 或EVHT治療4 例),介入治療8 例,手術治療1 例。其中EVL、EVS 或EVHT 治療后均恢復良好,而選用鈦夾夾閉或TIPS 的患者出現(xiàn)了死亡。目前尚無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指南,多從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治療中借鑒。據(jù)報道,EVS治療靜脈曲張的遠期預后較佳[7]。近年來,隨著超聲內(nèi)鏡的發(fā)展,可用超聲內(nèi)鏡評估靜脈曲張治療后血管縮小或消失的程度[3,8]。
改良“三明治夾心法”的注射順序為硬化劑-組織膠-硬化劑,是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最新手段,較傳統(tǒng)聚桂醇注射法止血成功率高,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還可延長復發(fā)時間和降低再出血概率[9-10]。
目前認為,治療肝硬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最佳方法為EVHT。臨床上多采用N-丁基-氰丙烯酸鹽,此類組織膠在微量陰離子的存在下,可瞬間發(fā)生聚合反應,生成鏈狀化合物,與組織液和血液接觸后立即固化,從而閉塞血管。但組織膠不會引起局部炎癥反應及繼發(fā)纖維化,無法阻止新曲張靜脈的形成,仍易再發(fā)出血[11-12]。聚桂醇注射液是內(nèi)鏡下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最常用的硬化劑,注射后曲張靜脈可產(chǎn)生無菌性炎癥,破壞血管內(nèi)皮,引起部分管腔閉塞,此時再注入組織膠,可堵塞針眼,閉塞聚桂醇未完全堵塞的血管,提高止血成功率,同時也可減少組織膠注入量,最后再次注射聚桂醇可致肉芽組織機化,使靜脈周圍黏膜壞死并纖維化,增強靜脈的覆蓋層,從而降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復發(fā)率[13]。
本例患者反復黑便出血,治療期間多次行胃鏡檢查,先后懷疑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和血管畸形出血等,但內(nèi)鏡下治療均無效,最終發(fā)現(xiàn)十二指腸降部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由此可見,十二指腸靜脈曲張在臨床上較易漏診,且在肝硬化患者中往往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消化性潰瘍或門脈高壓性胃病等多種出血病因,病情相對復雜,更應提高警惕,醫(yī)師需及時考慮異位靜脈曲張的可能。改良“三明治夾心法”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中應用較廣,且療效確切。本例為創(chuàng)新使用改良“三明治夾心法”治療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在臨床使用方面經(jīng)驗有限,據(jù)文獻報道與本例隨訪結局來看,治療效果可觀,為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但仍需進一步對照試驗來證明此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