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方六
又到秋季入學時,好多步入學齡的孩子進入了人生的學習旅程,成為一名小學生。中國早在4000 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那么,古代的小學怎么上?開學時間和現(xiàn)在有什么不同?入學年齡有何要求?古代小學怎么考試?學校管理有哪些手段?
古代的入學時間與學期的長短,各個朝代并不一樣,也與現(xiàn)代統(tǒng)一的秋季入學有較大差別。
中國古代是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一切圍繞農(nóng)事展開,小學教育亦然。入學時間,除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
在漢代,這3 個入學時間都很流行。據(jù)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具體入學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正月農(nóng)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從中可以看出,漢代的小學教育主要是利用農(nóng)閑時間,這也是中國古代教學的一大特點。
3 種開學時間,“八月暑退”與現(xiàn)代開學時間最接近。如果是春季開學,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之后。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學時間相對統(tǒng)一,冬季入學成為主流。
后來,冬季入學成為古代鄉(xiāng)村小學較為普遍的選擇,但具體時間與漢代有所不同,為農(nóng)歷十月開學。宋陸游《冬日郊居》一詩中云:“兒童冬學鬧比鄰,據(jù)案愚儒卻自珍?!弊宰⒓捶Q,“農(nóng)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
開學日期的選擇與學期的長短相關(guān)。古代的學期與現(xiàn)代完全不一樣,短者3 個月,長者1 年。冬學多“三月制”,學習時間相對較短。以明代為例,冬學的學期一般從每年的臘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學,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學”,“八月終解館”;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啟學”,“歲暮罷館”。
現(xiàn)代一般規(guī)定孩子六七歲入學,古代晚于現(xiàn)代,大體在8~15 歲之間。其中,為一些現(xiàn)代家長所忌諱的“八歲八糊涂”的8歲入學年齡,在古代最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 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都是8 歲入學。
《大戴禮記·保傅》稱,“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從中可以看出,先秦時代是8 歲入學。但《尚書大傳·略說》則稱“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小學……十有三年始入小學”,即13 歲入學;同篇中還有“十五始入小學,見小節(jié),踐小義”的記載,即15 歲入學。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對孩子的入學年齡并無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只要年齡在8~15 歲之間,都可讀小學。
一直到明清時期,這種“大齡入學”的傳統(tǒng)都未改變?!都尉柑娇h志》記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嘉靖香山縣志》則稱,有讀書潛質(zhì)的“八歲至十有四者,皆入學”。
相對來說,唐代孩子入學年齡與現(xiàn)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提前1~2 歲,即六七歲入學也可以,如唐代醫(yī)學家、藥王孫思邈便是“七歲就學”。
在古代,甚至20 歲讀小學都是正常的。明魏校《莊渠遺書·渝民文》稱,“凡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歲至二十歲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學”。社學,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詔令所設(shè)的“鄉(xiāng)村小學”。
古代對小學生的行為管理相對嚴厲,家長也大多認同“不打不成器”。學習不認真或?qū)W得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罰跪……如同家常便飯。王充《論衡·自紀篇》稱,“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梢?,在漢代就流行體罰學生。
體罰,在古代叫“撻罰”。到后來,“撻罰”手段不僅沒有取消或減輕,反而加重了。在明代,“撻罰”便為鄉(xiāng)村小學普遍采用,嚴重時連學生家人都跟著受罰。明黃佐《泰泉鄉(xiāng)禮·鄉(xiāng)?!分幸?guī)定,“如若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樸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
當然,也有的老師很人性,如給學生開“免打條”,表現(xiàn)、學習都不錯的“三好生”免打。明代理學家沈鯉就主張,“學生勤學者、有進益者、守學規(guī)者,給免帖一紙,遇該責時,姑免一次”。
體罰其實只是古人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方法之一,古人同時還會采取多種手段教育孩子。有時甚至直接請家長、年長者坐進教室,參與班級教學秩序管理。明代良吏葉春及在惠安辦學時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書》中這樣記載,“輪篤實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此外,古代還很注重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稽考,以約束學生行為。如明代有的小學設(shè)立“揚善簿”“改過簿”“記過格”,好事壞事均記錄在案,作為學生升學錄取時的參考。
這種“功過簿”并非一定由老師填寫,如明代儒學家劉宗周,其家塾修業(yè)課程中,要求學生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填“記過格”,上面列出數(shù)百種日常行為,有“微過”“隱過”“顯過”“大過”“叢過”“成過”6 項評語,讓學生自己評價昨日表現(xiàn)。
古代小學教育內(nèi)容主要是識字、寫字、習經(jīng)史、學六藝,《急就章》《千字文》都曾是小學課本。每學期的課程和教學進度,依學生的年齡和入學的早晚而定。
據(jù)《宋會要·崇儒》載,宋代國子監(jiān)小學“條制”要求:“小學生八歲能誦一大經(jīng),日書字二百”;“十歲加一大經(jīng)、字一百”;“十二歲以上,又加一大經(jīng)、字二百”。
古代檢查學生的學業(yè)情況也靠考試,俗話說“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還真有這情況。如在宋代,老師會逐日測試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這叫“日考”;另外還有“月考”“季考”等多種。
具體考試日期,各個朝代乃至各個學校都不同。
如元代的上元縣(今南京市內(nèi))便對小學考試時間做出具體規(guī)定。據(jù)《廟學典禮·行省坐下監(jiān)察御史申明學校規(guī)式》記載,上元小學的考試日期固定安排在每月的初三、十六兩天。而且,考試相當嚴格,出題和監(jiān)考要分兩班人。
明代又有不同,明代理學家沈鯉稱,“朔望日考試,分等第,行賞罰”。不同的教育家對考試的要求也不相同,儒學家劉宗周便主張“三六九會課,以二題為率”。
到清代,小學考試更形成了制度,依講課和教學方式與內(nèi)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試形式。公課、月課一月考一次,朔望課半月一考,季課一年考4 次。另有會課的多次考和義學的抽考,等等。如果重要考試考砸了,還允許學生“補試”。
古代考試成績評定方式較豐富,有“十分制”“打鉤制”“評語制”等,但無現(xiàn)代流行的“百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