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梅,張艷紅,邵麗香,倫愛美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廣東 肇慶 526000)
冠心病是目前臨床常見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體循環(huán)動脈血 壓升高,很多心、腦、腎等器官疾病均建立在高血壓的基礎上[1]。冠心病是慢性疾病,患者治療周期較長,因此,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度會逐漸降低,不僅影響治療效果,長此以往也會影響患者心態(tài)[2]。本研究探討KAP理論下階段性健康管理教育對冠心病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92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96 例。對照組男48 例,女48 例;年齡49~69 歲,平均年齡(58.8±2.2)歲;病程3~7年,平均病程(5.5±0.6)年。觀察組男49例,女47 例;年齡48~68 歲,平均年齡(58.5±2.1)歲;病程3~8 年,平均病程(5.3±0.5)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確診為冠心?。换颊咧橥獠⒑炇鹬橥鈺?。排除標準: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異常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先天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者;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健康教育,定期檢查患者的生理指標,督促其按時、按量服藥。
給予觀察組基于KAP理論的階段性健康管理教育。KAP理論即知信行。知:即知識教育,通過公開課、講座等形式對患者進行醫(yī)學常識的講授,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使患者對疾病和治療有初步的認知;信:即建立信念,通過健康教育及講解成功治療案例,提升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和決心、信念;行:行為改善,患者在康復信念的引導下,對自身行為等做出改變,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散步、太極拳、慢跑等運動,對呼吸進行鍛煉,每次30 min,每周3 次;此外,鼓勵患者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②階段性健康教育,住院早期,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的環(huán)境、科室人員等,耐心為患者答疑解惑,拉近醫(yī)患關系。積極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態(tài),為后續(xù)治療和護理提供依據(jù);住院中期,了解和記錄患者的病情進展及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生活習慣等,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用藥物,且注意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處理,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忌熬夜、抽煙喝酒,低鹽低脂飲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油膩食物;出院前,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根據(jù)患者病情制訂復診方案,告知患者如有異常情況要及時就診;出院后,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發(fā)展及飲食、睡眠、用藥等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引導。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采用本院自制的評分量表進行評測,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越佳;②采用抑郁、焦慮自評量表對兩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測,分數(shù)高低與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呈現(xiàn)負相關性;③采用健康調(diào)查簡表(SF-36)對兩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測,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好;④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對兩組自我效能感進行評測,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效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疾病知識掌握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96)觀察組(n=96)t值P值護理前5.88±1.10 5.82±1.12 0.37 0.71護理后8.88±1.47 11.14±2.14 8.53 0.01
2.2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 護理前,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
表2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96 96護理前SAS 35.16±3.25 35.35±3.28 0.40 0.69 SDS 37.64±3.33 37.54±3.26 0.21 0.83護理后SAS 32.55±2.87 22.55±1.32 31.02 0.01 SDS 30.88±2.78 21.19±1.44 30.33 0.01
2.3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 觀察組生活質(zhì)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96)觀察組(n=96)t值P值生理功能63.45±8.14 76.49±11.43 9.11<0.01軀體疼痛64.43±8.13 75.16±12.11 7.21<0.01生理職能66.02±8.87 73.57±11.09 5.21<0.01精神健康65.11±8.36 75.13±10.34 7.38<0.01情感職能64.24±8.09 76.88±11.11 9.01<0.01社會功能65.11±8.14 75.55±10.25 7.82<0.01活力67.36±8.87 76.16±11.27 6.01<0.01總體健康64.14±8.03 73.33±9.98 7.03<0.01
2.4 兩組自我效能感比較 觀察組日常生活管理、疾病醫(yī)學管理及情緒認知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護理干預在冠心病的臨床治療中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無法針對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干預,局限性較大,效果不佳[3]??茖W、合理的健康教育模式不僅能幫助患者改善病情和癥狀,還能幫助患者大幅提升生活品質(zhì)[4]。
知信行理論,是通過對專業(yè)知識的講解,樹立患者治療和參與的信念和信心,從而對自我形成約束,在康復信念下付出行動,從而更快康復。認知是基礎,信念是行動的動力,三者之間相輔相成[5]。利用專業(yè)的醫(yī)學知識,使患者對于疾病和治療有初步的認知,包括冠心病病因、危險因素、危害等,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從而形成堅定的康復信念,才能更加積極的配合治療,在實施過程中,需糾正患者的不良習慣,增強患者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環(huán)。階段性健康教育是在特殊的節(jié)點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6],住院早期,通過溝通和交流,既能了解病情,還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緊張感,從而拉近醫(yī)患關系[7];住院中期,重點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護理和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配合度[8];出院前,對患者進行重點的自我約束教育,如告知患者如何測量血壓;出院后,對患者進行隨訪,從而更好的增強治療效果[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KAP 理論的階段性健康管理教育對冠心病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表4 兩組自我效能感比較(±s,分)
表4 兩組自我效能感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96)觀察組(n=96)t值P值日常生活管理26.81±5.11 31.58±5.45 6.26<0.01疾病醫(yī)學管理48.71±3.11 57.76±5.66 13.73<0.01情緒認知管理12.32±2.25 16.13±4.88 6.95<0.01
綜上所述,基于KAP理論的階段性健康管理教育對冠心病患者效果顯著,不僅能顯著提升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自我效能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