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第四十中學 黃 娟
古典詩詞應該鑒賞什么內(nèi)容?運用什么方法來鑒賞?袁行霈教授主張:“鑒賞中國古典詩歌,不僅要著眼于描寫的客觀對象,還要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情感,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詩歌的意象,才能真正鑒賞中國的古典詩歌?!笨梢?,要領(lǐng)略詩意,獲得審美感受,就要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去。下面以筆者執(zhí)教的李白《行路難》(其一)教學為例,談談一孔之見。
了解詩歌體裁及相關(guān)的文學知識,根據(jù)其特點,進一步理解詩歌內(nèi)涵與藝術(shù)特色。本詩題為樂府詩,形式上以七言為主,雜以“三言”,表現(xiàn)出樂府詩的鮮明節(jié)奏。全詩14 句82 個字,短篇中有長篇的氣勢和格局?!靶新冯y”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路,有人生之路,理想之路,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解讀詩題,是分析理解的前奏,為進一步理解詩意做好準備。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出生于西域,幼時隨父親遷居綿州(今四川江油),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與杜甫合稱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好劍書,喜游俠,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著有《李太白全集》。李白生平簡歷(略)
李白少有大志,胸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yè)。他二十四歲“辭親遠游”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天寶元年(742),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墒侨刖┖螅瑓s沒被皇帝重用,又因為他傲岸奔放,蔑視權(quán)貴,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天寶三年,他被迫“賜金放還”,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人生道路上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本詩一、二句寫“金樽清酒”“玉盤珍羞”的歡樂宴飲氣氛,三四句用四個動作寫內(nèi)心的茫然感,五六句寫詩人的遠大抱負難以實現(xiàn),正面寫行路難,七八句用典故含蓄委婉地表達希望得到統(tǒng)治者重用,末兩句高唱入云表明對未來的自信樂觀態(tài)度與展望。本詩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一句,連用停、投、拔、顧四個動詞,表現(xiàn)詩人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心情;“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個短句,表現(xiàn)出進退失據(jù)而又不甘自棄的復雜心理。
全詩感情起伏不定:歡樂宴飲——苦悶茫然——感嘆艱難——渴望重用——慨嘆不甘——自信樂觀。這首詩反映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和不平,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自信樂觀和振作奮起的壯志豪情。設(shè)身處境或換位思考,與作者同行,和作者共鳴,是體會作者詩情和自己從中獲得人生經(jīng)驗的有效途徑。學生的開放思維會彼此啟發(fā),師生的不同體會會互相感染。這正是語文教學中應有的要義。
表達技巧是為詩詞的主旨服務的,用了什么技法,為什么用這個技法,有什么表達效果,這是語文學習和詩詞鑒賞需要掌握的內(nèi)容。學生語文“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無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眱?yōu)秀的詩歌十分講究音樂性,詩詞教學要重視誦讀,這是無可置疑的,不過怎樣讀出層次,讀出韻味,是有講究的,也是需要老師指導的。反復誦讀,體會語言簡潔、音韻和諧、意境深遠的特點,把握感情的變化,處理好輕重、緩急、停連、剛?cè)岷鸵謸P頓挫。
有了前面的理解和誦讀,背誦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學生再各自或互相提示容易寫錯的字詞,加以鞏固,然后限時默寫。如金樽、珍羞、投箸、碧溪、歧路、長風、滄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常常會有詩句中的情景,會有與詩人相同的境遇,此時引用或化用詩句,一則詩情畫意,合情合理,二則言簡意賅,含蓄典雅,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