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健凱
(西南大學 漢語言文獻研究所,北碚 400715)
清華簡《成人》是一篇新近公布的文獻,這篇文獻論述了國家法律、法治等方面的問題。其中有關法制意義、司法原則和執(zhí)法程序等內容是這篇文獻的核心,對于研究先秦政治、法制思想具有重要意義[1]153?!冻扇恕返恼w結構以“王”及“成人”的論政對答為主,其中體現(xiàn)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集中于“成人”的兩段論述。賈連翔先生認為《成人》一文“兼收儒法”,在強調“德政”的方面與儒家思想相若,而在“得時司從”的方面又體現(xiàn)出與法家觀點的接近[2]。這一看法雖可成說,但仍有商榷之余地。關于《成人》同諸子學派的具體聯(lián)系,我們認為目前還不能明確定論,僅就簡文所呈現(xiàn)出的內容來看,《成人》同黃老學派亦頗有共通之處,下面將從德、刑與因循應時三個角度進行討論。
“德”在先秦文獻中極為常見,對于這一概念,《成人》有自己的定義與解釋:
古天砥降下民,作寺后王、君公,正之以四輔:祝、宗、史、師,乃有司正、典獄。惟曰助上帝亂治四方之有罪無罪,惟民綱紀,以永化天明。四輔是毋易,典獄毋徙,是惟常德。(簡5~簡7)[1]154
這是“成人”對“王”陳述國家治理策略時,首先說的一段話?!俺扇恕备嬖V“王”,上天設立后王君公、祝宗史師、司正典獄等職命,目的在于幫助上天監(jiān)察處置四方臣民的功過罪行,為萬民樹立綱常紀律。代天牧民的君王臣工,必須明察決斷、興教宣化,使人民的言行有規(guī)則可以依憑,從而保證社會秩序穩(wěn)定。君主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須使四輔不易、典獄不徙,令上天所設立的政治制度在治下得到確立,如此也即是遵守了“常德”。
可見,“惟常德”的目的應在于保證政治規(guī)則、政治秩序的權威性,上至君主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謹守規(guī)矩,才能穩(wěn)固統(tǒng)治。“成人”通過“四輔是毋易,典獄毋徙,是惟常德”一句,直接點出了《成人》中對于“德”的涵義界定——“德”是一種通過有序、嚴明的政治制度安排而體現(xiàn)出的秩序性。文章隨后以此為據(jù),引出了國中因“民不秉德”對國家造成的種種后果——勞制政、亂先刑、四輔不輔、司政荒寧等等。在“成人”看來,這些亂象都是由于“德”的缺位,由于“不循故常,咸揚其有訌”,即人民不遵守固有的政治秩序,肆意妄為,破壞了國家運行的規(guī)則所造成的。
從“成人”的這段論述來看,“德”在“成人”所設想的國家治理體系中,有著鮮明的中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是一切施政理論的哲學前提。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成人”所不斷強調的“德”,與儒家孔孟話語體系中的“德”并非是同一個內容。
儒家素來重視“德”。《論語》中多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3]1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3]55“德不孤,必有鄰”[3]58等語;《孟子》亦數(shù)舉“以德行仁者王”[4]105“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4]105之說。不論是孔子還是孟子,大凡說“德”,首先都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儒家對于“德”的理解,始終聚焦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這一方面,因此儒家講“以德治國”,其實“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道之以德’,反對刑殺治國,主張道德教化和引導;一個是‘為政以德’,突出政治領導者的德行,政治領導者的德行是孔子最為重視的?!盵5],在儒家尤其是孔子看來,國家想要安定清明,最重要的是讓“德”作為美好的品質深入人心。只要人人都“懷德”于心,修身養(yǎng)性,國家自然會像上古三代一般強盛有序。
回看《成人》,前文已述,簡文顯然意在表達“德”是一種維系社會秩序的政治制度,“四輔是毋易,典獄毋徙,是惟常德”就在明確指出什么是“惟常德”?!俺扇恕闭J為,“四輔”“司正典獄”作為國家的重要政治建構,是實現(xiàn)“常德”的必要依憑,他們起著保證社會安定、維持政治清明的職責與作用,只要一絲不茍地維持好這些職責,就是“常德”的外在表現(xiàn)?!冻扇恕匪鶑娬{的,只是“四輔”“司正典獄”這些政治建構本身對于“德”的意義,而沒有提到擔任“四輔”或“司正典獄”的個人需要具有何種“德”的品質與修養(yǎng)。后文所舉因“民不秉德”而引出的一系列混亂,核心原因也在于“不循故?!保慈嗣穹艞壸袷亍俺5隆?,不再維系原有的政治規(guī)則和社會秩序,并未說明人民的個人道德品性敗壞在政治失序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可見,《成人》中所說的“德”,著眼點全在“德”所代表的公共倫理對社會規(guī)則與政治秩序的維系,而不在于君臣百姓個體的美好品質與德性修養(yǎng)是否優(yōu)良,黃老學派亦是如此。黃老講“德”,往往是“刑德”并舉,在這一學派看來,“德”與“刑”一體兩面,都只是政治治理的一種客觀方法,“德政”只是一種外在表現(xiàn),是良好政治行為的“果”,而非儒家視角中存在于人性之內、決定政治成敗的“因”。關于這一點,張增田曾經(jīng)有過討論,他認為黃老道家講德治“利用的是客觀道德規(guī)范的力量約束社會成員,表現(xiàn)為對理性規(guī)則的服從”,而儒家所宣揚的德治“則憑借為政者個人的道德境界同化社會成員,體現(xiàn)著對感性魅力的服從”[6]。由此可見,簡文中關于“德”的哲學界定,與黃老之學有趨同之處,并不能簡單將其歸于儒家的“德政”范疇。
另一方面,《成人》全文雖然重在論述刑獄律法,卻又在講刑法之前數(shù)次提出“德”的概念,這一特點也顯示出了《成人》有可能成文于一個新舊價值觀交替變革的時代之中。在儒家繼承自西周的政治理論中,“明德慎刑”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儒家認為只有以“德禮”為規(guī)則的政治體系才能治理好國家,《論語·為政》中“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3]15便是這種“德禮”思想的典型體現(xiàn)——重德治而輕刑罰。這種思想淵源有自,是周革殷命后,西周對殷商嚴酷刑罰造成民不聊生而吸取的經(jīng)驗教訓,這一理念在《尚書·呂刑》中也多有體現(xiàn)。時至春秋戰(zhàn)國之交,周室舊貴族紛紛衰敗,原來的“德禮”體系已難以為繼,人心思變,社會秩序迅速敗壞,是故重“刑法”的思想逐漸興起,這才有了鄭子產(chǎn)“鑄刑書于鼎”、晉趙鞅鑄鼎著范宣子刑書等事件。這種重“刑法”的思潮在突破了傳統(tǒng)“德禮”的政治框架后不斷發(fā)展,對戰(zhàn)國諸子皆有影響,黃老學派正是吸收了時興的“刑法”思潮,又對儒家泥古的“德政”學說進行了改造,并結合道家固有的哲學觀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刑德并主”的政治理論。在黃老學派這種獨特的政治理論中,繼承自老子學說的“道”依然是自然萬物的最高存在,“德”與“刑法”都是由“道”所派生的一種秩序的表現(xiàn),在道與德、禮與法的遷移間,黃老學說“沿著道法之間的脈絡展開”,而“道法之間,或者說從德禮體系推移至道法體系,正是黃老政治哲學縱橫議論、馳騁想象的思想空間”[7]?!冻扇恕吩谥卣勑谭ǖ耐瑫r,數(shù)次對于公序之“德”有所闡發(fā),把刑德合為一體而論,這種兼德兼刑的思想傾向,正與戰(zhàn)國大變革時期黃老學派的特色相類。
《成人》對刑法工作的原則和要求進行了十分詳細的闡述?!俺扇恕痹谡摷靶谭〞r,先以“五兇之疵,惟五無刑”發(fā)端,簡要說明了由于政治混亂而造成的五種災禍根源在于五種情形下刑法的缺失。而后又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解釋了“五刑”得與不得、得失多少對國家造成的影響。這一段論述,其意在表達刑法嚴明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為下面告誡“典獄”“司正”刑獄之道作了一個鋪墊。其后“成人”對“典獄”“司正”作出了兩個方面的具體訓示,一是舉例說明了何為“刑之無赦”,如盜賊搶劫、奴隸逃匿等情況,二是詳細陳述了“獄之有難”,即刑獄工作中的諸多難點要點。簡16至簡25這一段的“成人曰”集中體現(xiàn)了《成人》立法、司法思想的主要內容。綜述其大意,首先強調了主管刑法要“司中司德,鑒在民側”,即刑法要秉德,要得到人民的認可;其次認為審斷過程一定要公正客觀,充分考量所有的情況和因素,給出合宜的判決;再次則論說了出現(xiàn)難以決斷的案情時該如何處理,并強調了公平公正的重要性;最后則提到了案件落定后的處理程序。
通過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成人”認為立法、司法時的公平公正十分重要,因而其在陳說刑獄工作的原則和方法時多次就此進行了強調,并且提出了“司中司德,鑒在民側”的首要原則,這顯然是簡文以“德”為綱的重要體現(xiàn)。其中,“鑒在民側”的說法,彰顯了《成人》法制思想的正義性,它一定程度上從“民”的視角來看待刑法,出發(fā)點全在于刑法得當、人民信服所帶來的安定和有序,因此要有度、合理、公正。
在這一點上,《成人》便與主張嚴明刑法的《韓非子》有所區(qū)別?!俄n非子》作為晚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品,有關刑法的觀點非常鮮明。韓非子認為“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8]39,把刑法當做立威懾民的利器,刑即等同于殺戮;而把“德”與“慶賞”掛鉤,顯然說明“德”只不過是刑罰之下恩威并施時施恩的一種手段。對于統(tǒng)治者,韓非子認為“法不信則君行危,刑不斷則邪不勝”[8]37-38,統(tǒng)治人民必須依靠嚴苛的立法用刑。這是完全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來看待刑法,不關心刑法是否公正合理,顯然同《成人》的觀點有顯著不同。
法家的另一代表作品《商君書》中,有關刑法的看法則更為激進?!墩f民》篇在論及刑法時,主張“法詳則刑繁,法(刑)繁則刑省”“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9]37“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9]38“重刑連其罪,則民不敢試”[9]101,這種觀點把嚴酷刑罰作為實現(xiàn)國家治理的有效手段,認為只有制定細密而嚴苛的刑法并從重執(zhí)行,才能讓民眾害怕,從而不敢犯禁,自覺守法。如此便將民眾直接放在了統(tǒng)治者的對立面上來,認為民眾天然是不守法度的,想要管理好國家,必須用重典,甚至在“刑”與“德”的關系上直言“德”來源于“刑”,這就更是與《成人》的觀點大相徑庭。
與商鞅、韓非不同,在黃老學派的政治思想中,“刑”是同“德”一樣重要的統(tǒng)治手段,二者并無輕重之分;對于刑法,還認為必須要十分慎重。在黃老學派的代表文獻馬王堆出土帛書《黃帝書》中,“法”的定義是“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10]1,把法度理解為繩得失、明曲直的標準,認為“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10]25。由這些表述,便可窺得黃老學派刑法觀點之一斑。在提及“刑德”時,《黃帝書》又認為“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huán)視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頃。刑德相養(yǎng),順逆若成”[10]142,其刑德并主、相輔相成之意顯而易見。且黃老講“刑”,向同天時、陰陽、四季相聯(lián)系,主張用刑用德,均要承上天之道,不可輕忽,其意則在“推天道以明人事”,只為從強化統(tǒng)治者權威的合法性角度鞏固統(tǒng)治,而不似法家那樣以刑畏民而治。這種把刑法理解為維持秩序、彰顯天道的途徑,主張以德為依、刑德并重、慎刑慎法的思想,與《成人》頗有相呼應之處。
《成人》與《黃帝書》中這種“刑德并主”的思想并非孤見,在鄭子產(chǎn)的治國思想與《尚書·呂刑》的刑法思想中亦有體現(xiàn)?!蹲髠鳌ふ压辍份d子產(chǎn)對子大叔的訓導曰:“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若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盵11]子產(chǎn)這番“寬猛相濟”的言論,也就是“刑德并重”的另一種表達,子產(chǎn)認同德政是服民的最佳途徑,但也強調了德政不易,容易使民自絕,所以也要重刑罰,通過嚴明刑法令民不敢輕易違犯,從而使國家大治。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才有了子產(chǎn)鑄刑鼎這一事件。而《呂刑》中,王數(shù)曰“德威惟畏,德明惟明”[12]635“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袛?shù)?。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12]636-637“惟敬五刑,以成三德”[12]640“朕敬于刑,有德惟刑”[12]650“非德于民之中,尚明聽之哉。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于五極,咸中有慶”[12]652等,多次論及了“刑”與“德”之事,亦重視刑德并舉的施政策略。這也說明了《成人》與《黃帝書》的刑德觀都對先代已有的法律與德政思想有所承繼,或許是出自同一源頭,二者的關系密切。
《成人》在關照自然萬物和承應天時等方面也有所論述。在提到刑獄法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時,“成人”以自然事物為例,引出了體察物情、辯狀施策的重要意義:
乃降庶稷、群獸、飛征,各有選物,牝牡雌雄,各有聲容,毋雜英相過,食飤不改。(簡6~簡7)[1]154
這段話意在強調不同種類的事物各有其特點與個性,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區(qū)別所在,不能簡單地混為一談,搞“一刀切”,刑獄法治工作同樣如此。明白了這個大前提,才能制定合乎情理的律法,并且在定罪量刑、審案判罰時充分“求物情”,做到明理公正、“司中司德”。
這種類似“應物變化”的特點,與《老子》“和其光,同其塵”[13]10、“輔萬物之自然”[13]166的理論有相似之處,可以理解為“因循物情”的一種體現(xiàn)。在黃老思想中,“因循”是一個較為常見的概念,所謂“因循”是一種哲學方法,它主要強調人君之術應“重時變,講求順應時機,順隨事物變化而調整、應對”,而“能掌握時機,與之相應變化,才能不敗不朽。對時變與因循觀念的著重強調,是黃老道家從《老子》思想中提煉出來的處事要領”[14]。如《文子》中提到“因循而應變”[15]46、“能因則無敵于天下矣”[15]335,《論六家要旨》中說“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①等。
黃老思想中的“因循”與“應天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天時”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及,如《文子》“與時往來,法度有?!盵15]345,《黃帝書》“天地有恒?!斓刂愠?,四時、晦明、生殺、柔剛”[10]8“號令發(fā)必行……動之靜之,民無不聽,時也”[10]24“天有死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政,因天之生以養(yǎng)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以伐死,謂之武”[10]42“動靜不時謂之逆”[10]51“因天時,伐天毀,謂之武”[10]55“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10]78“四時有度,天地之理也……三時成功,一時刑殺,天地之道也”、“黨天時,與之皆斷”[10]111等,意即無論用刑用德,均要與天時配合,才能不違天和,施政無疵。順天時是因循論的核心,《成人》在天時方面也由“承嘉谷五稷之有時”推導出了“德政亦用五時”的觀點,在“成人”看來,要想做好刑獄法治工作,順應天時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順天時,“五時不度”,就會造成“司事有誅”的后果。
總之,簡文所呈現(xiàn)出的這種因循應時的理論在黃老思想中十分多見,雖不能說是黃老所獨有,但結合《成人》整體所反映出的政治思想觀點來看,這里的“因循”論與黃老學派應是有所關聯(lián)的。
總的來說,《成人》這篇主要論說法律思想的楚地文獻,體現(xiàn)出了多種思想學說雜糅的特點,這與其成書時代和流傳地域有著密切的關系。戰(zhàn)國中晚期,重刑法的思潮無疑已經(jīng)對諸子學說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其時儒家尊禮法古的圣王之道日漸式微,為了適應當時的政治需要,各個學派都進行了相當程度的革新,互相借鑒、逐漸趨同顯然是一種趨勢。其中黃老思想作為在南方楚越地區(qū)廣為流傳的政治學說,它以老子的“道”為哲學依據(jù),吸收了重刑法的政治觀點,同時又對道、法、刑、德作了新的闡釋和解讀。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在這一學術演變的時代進程中,黃老思想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對荀子的“禮法”觀和韓非子的“刑法”學說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有學者所提出的“無論荀子的‘援禮法以入道’還是韓非的‘援法入道’,黃老道術居中的時代意義可能扮演荀韓從禮過渡到法皆統(tǒng)合于道此一儒法大變與整合的重要橋梁”[16]等一類觀點也不無道理。而《成人》政治思想中所呈現(xiàn)出的這些與黃老思想相近的,“似儒似法”又“非儒非法”的特征,對我們進一步探求戰(zhàn)國諸子思想的嬗變以及黃老學說的形成發(fā)展都有著相當?shù)膯l(fā)意義。
注釋:
①此句見于《史記·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