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玉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民族藝術元素是對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特征進行描述的一個稱謂,民族藝術元素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戲曲、民族音樂、曲藝、國畫、書法、對聯(lián)、酒令、射覆、燈謎、歇后語等,也泛指從各民族民間民俗中繁衍、延伸出來的符號,這些符號的共性是都擁有世代相傳的歷史和具有現(xiàn)代人設計思維辯證后的元素符號。民族元素分為有形的物質元素和無形的精神元素兩方面,有形的物質元素指民族的直接具象產品,包括含有民族藝術元素的傳統(tǒng)服飾、建筑等,無形的精神元素指民族的精神內涵。中國民族藝術元素也可以理解為中華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被大家公認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質的藝術成果。如今泛指的民族元素,也即含有民族元素的設計產品,更多是指設計師通過對一個民族的理解和認識,再經過設計學的分析研究,總結提煉出來的具有該民族文化內涵和形式的一種設計符號。這些符號體現(xiàn)本民族寶貴的精神財產和文化特征,也是不同地理環(huán)境造就的獨特民族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民族藝術元素為設計師提供設計靈感的同時,如何把這些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傳承下去,讓更多的民俗風俗被大眾認識到,對當代設計師來說,也是一項新的挑戰(zhàn)。
陶瓷首飾設計中的民族藝術元素是指蘊含民族精神內涵,具有一個到多個民族藝術特色的設計風格和設計款式,它包括材質、造型、色彩、圖案和傳統(tǒng)象征內涵等設計要素的運用?;诿褡逅囆g元素進行設計的首飾產品不是簡單地移花接木,也不局限于傳統(tǒng)工藝的使用和對傳統(tǒng)吉祥紋樣的簡單復制,它有著更為廣闊的設計空間,對民族藝術元素精髓的把握是設計師主要考慮的方面。以陶瓷作為材料的當代首飾設計中,首飾設計師在設計過程綜合民族藝術元素的文化內涵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把蘊含著豐富民族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的元素,通過寓意嫁接、色彩借鑒和設計創(chuàng)新等創(chuàng)作手法,使得當代陶瓷首飾設計呈現(xiàn)豐富多元化的表現(xiàn)風格和創(chuàng)作形式。
《漢書·王莽傳上》:“百歲之母,孩提之子,同時斷斬,懸頭竿杪,珠珥在耳,首飾猶存,為計若此,豈不誖哉!”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碧脐愖影骸陡杏觥吩娭骸办届还馐罪棧谵€錦衾。”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三折:“箱柜內無限錦繡珠翠,但能勾與你插戴些首飾。”可以看出,在早期,首飾是指佩帶于頭上的飾物。中國舊時又將首飾稱'頭面',如梳,釵,冠等。其材料、種類和制作工藝都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工藝限制和審美素養(yǎng)有著莫大的關系。在材料的選擇上,金銀材質幾乎貫穿整個傳統(tǒng)首飾的發(fā)展史,除了寶石、珍珠、琺瑯等貴金屬,琥珀、煤精、貝殼、羽毛、陶瓷等材質也被廣泛運用到首飾設計中。
在中國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中,一直到現(xiàn)在,玉都是被視為一種有著豐富靈性的珠寶,廣泛地被用于祭祀用具的制作使用和人們的裝飾佩戴中,不僅具有美化裝飾的功能,還作為防妖辟邪、逢兇化吉的吉祥物存在。而陶瓷的類玉審美、物美價廉、以及材質的絕緣、耐高溫、耐腐蝕的特性使得其成為更多首飾愛好者的選擇之一。相對于玉石,陶瓷施以不同釉料在1300°高溫的作用下,不僅可以呈現(xiàn)玉器的瑩潤美感,還可以有更為繁復多變的色彩和肌理效果。
陶瓷作為首飾材料的最初面貌,我們可以追溯到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半坡文化時期,當時的女子在制作陶器之余,已經開始用陶制材料制作類似于手鐲的簡單“環(huán)”裝扮自己。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中,出現(xiàn)了可能被穿孔掛在身上當做裝飾的陶質圓珠。到南宋時期,景德鎮(zhèn)湖田窯出土了似玉非玉而勝于玉的青釉首飾佩件,其作品造型簡潔卻不單調,相較于此前發(fā)掘的陶制首飾,在裝飾細節(jié)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隨著近現(xiàn)代人們發(fā)展出的審美理念和對于民族文化的追求,蘊含民族藝術元素和內涵的“陶瓷首飾”設計逐漸步入大眾視野。
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迅速發(fā)展,我們內心對于文化的需求逐步增加。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賦予首飾特定的內涵,滿足佩戴者的情感需求以及特定的文化追求成了首飾設計師在設計時著重考慮的一個因素。中國傳統(tǒng)陶瓷作為民族藝術中的一員,它的造型、色彩、紋樣、甚至是陶瓷本身,都有可能被當代首飾藝術家作為創(chuàng)作靈感和材料。
2019 年舉辦的展覽“碎瓷之宮:中國陶瓷和當代首飾”,所用的老瓷片皆出自瓷都景德鎮(zhèn),包括釉里紅、斗彩、粉彩、青花瓷等,來自十三個國家的四十位首飾藝術家為這些景德鎮(zhèn)古董花瓶的破碎瓷片進行再創(chuàng)作。這些出于種種原因被丟棄的、或價值被貶低的老瓷片,經過藝術家們的設計改造,成為新的、有生命的藝術作品。例如,荷蘭珠寶設計師Peter Hoogeboom 的作品多采用陶瓷、金屬、玻璃等來表達造型材質上的創(chuàng)新。Peter 將碎瓷片進行掃描之后,用Ai 軟件對它們進行調整處理。3D 打印出的不規(guī)則圓形瓷片的顏色都從碎瓷片中提取而來,所以碎瓷片和周圍的圓圈元素在材料和顏色上都會有一種關聯(lián)性。他說:“在這件瓷片首飾的創(chuàng)作中,碎瓷片不規(guī)則的碎裂線條和圓形瓷片的完滿外形的對比十分強烈,這種對比很有當代感,同時它又保持了材料本身的質感和顏色的原真性。此外,我還考慮在每件作品中加入一些金色光澤的小圓片,它們就像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或者海洋中的水泡,使作品具有了一種詩意”(圖1);正如設計師Koen Jacobs 的自述“我的作品是重溫童年的回憶”,Koen Jacobs 擅長用銀、瑪瑙、珍珠、水晶等材料創(chuàng)作出像動物骨骼木偶的配飾形象,骨骼是過去記憶的載體,也是重建記憶的工具。我們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一個孩子天真的夢想世界,他們在嬉戲中發(fā)現(xiàn)周圍的環(huán)境和大自然之美。此次展覽中Koen Jacobs 把碎瓷片和銀、黃鐵礦、珍珠一起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創(chuàng)造了一件非常有趣的童年世界(圖2);以色列藝術家Nirit Dekel認為每一片碎瓷都承載著它們自身獨特的歷史和記憶,所以他選擇了保留每個碎片的自主性,把瓷片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碎瓷片被一層薄薄易碎的玻璃外罩包裹著,看似矛盾,實則更加強調了瓷片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珍貴。玻璃成為了碎瓷片新的容器,碎瓷片則和玻璃一起變成了新的存在,和長長的銀鏈一起組成了這件首飾作品(圖3);熱衷于中國文化的丹麥首飾藝術家Kim Buck 畢業(yè)于丹麥大學珠寶與銀器專業(yè)。他習慣自稱為“金匠”,雖然他在稱號上執(zhí)意回歸傳統(tǒng),但是相比于傳統(tǒng)金匠,他的作品卻多了幾分現(xiàn)代藝術家藝術觀念的探索。他用鉑金和黃金締造了兩個集合框架,分別將青花瓷片和黃地綠云紋瓷片懸空固定于其中,整個設計洋溢著北歐造型藝術風格,簡約中不乏趣味性(圖4)。
圖1 制陶工的泳池派對系列,胸針,2018,古瓷片、銀、金、稀土,Peter Hoogeboom
圖2 可佩帶提線偶,2018,銀、古瓷片、黃鐵礦、珍珠,Koen Jacobs
圖3 保存記憶,項鏈,2018,玻璃、銀、古瓷片,Nirit Dekel
圖4 框架,胸針,2018,鉑金、黃金、古瓷片,Kim Buck
民族藝術元素在當代陶瓷首飾設計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許多傳統(tǒng)藝術因為不被了解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的環(huán)境下,包含民族藝術元素的陶瓷首飾設計為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傳播空間。另一方面,對于大眾而言,包含民族藝術元素的陶瓷首飾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是約定俗成的,這些帶有人們情感共鳴的首飾藝術品帶來新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也為陶瓷首飾個性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豐富多樣的民族藝術元素作為一種特定的符號,為當代陶瓷首飾設計提供了廣闊的設計思路和優(yōu)質的靈感源泉,在此過程中,使得人文精神在陶瓷首飾中得到體現(xiàn),也讓人文意蘊得到充分表達。例如,在當代陶瓷首飾設計中,首飾設計師熱衷于運用體現(xiàn)人文精神、蘊含幸福吉祥和寄托理想與追求的傳統(tǒng)紋樣,并從這些民族藝術元素提煉出具有特色的材料、風格、色彩等運用于陶瓷首飾設計、制作中。設計來源于生活,傳統(tǒng)紋樣蘊含的文化特色及人文習俗為當代陶瓷首飾設計師提供了廣闊的設計思路和豐富的創(chuàng)意啟示,也提升了當代陶瓷首飾的文化內涵。民族藝術元素的藝術魅力和表現(xiàn)形式逐漸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為廣大陶瓷首飾設計師進行陶瓷首飾作品的設計帶來了無窮的啟示,推動著當代陶瓷首飾設計的長足發(fā)展。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大國,民族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獨特的瑰寶,它內涵豐富、題材廣泛,同其他許多藝術形式共同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在信息空前發(fā)達,國際一體化不斷融合的背景下,民族藝術元素正以其特殊的語言,在陶瓷首飾設計中呈現(xiàn)出融合、借鑒和推陳出新的發(fā)展趨勢。如何將民族藝術元素更好地與當代陶瓷首飾創(chuàng)作相結合,使得民族傳統(tǒng)藝術元素成為當代陶瓷首飾設計中獨特的設計符號,進而形成融合民族藝術色彩、圖案和傳統(tǒng)內涵的創(chuàng)新型陶瓷首飾設計語言,運用現(xiàn)代設計思維創(chuàng)作出有個人標識的陶瓷首飾設計作品,是我們當下及未來要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