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一個名詞,大多數(shù)教師,恐怕還只有很模糊的一個觀念。其實為明了正確計,不如直截了當?shù)匕阉鳛椤笆熳x精思”解釋,包含記憶與理解兩個要素。名為精讀,而不能記憶,怎樣能永久地欣賞與應用?舊時讀書背誦,并非不好,其不好之點,乃在只能背誦而不能理解。至于已經(jīng)有理解,而不能背誦,則還是不能受用?,F(xiàn)在學校各科作業(yè)中,都有一大部分記憶工夫,何以獨有國文則隨講隨忘,教師不令學生背誦?這真不可解。桑代克在《教學之原理》中說:“現(xiàn)在痛詆記憶為知識的奴婢,是很時髦的,好像在什么類化、興趣、思考等名詞中,‘記憶連一學都不配……其實記憶有什么不好,單記憶文字而不了解內容,才不好耳……內容了解了,則愈能記憶愈好……在學業(yè)中有一大部分,生徒并不難于了解,倒是單了解了而不刻實地努力,便不會給他們享用?!边@幾句名言,真好像為我們國文教學而發(fā)的!有許多文章,學生看了,只需稍為指點,便已了然,何用逐字逐句地去講解,白白地費了多少可貴的光陰,而學生依舊是一無所得。至于試驗記憶的方法是默寫,試驗理解的方法是課題。默寫可隨時指定文章的全部或一部為范圍,課題可就形式上(字法、句法、篇法)內容(思想、感情)出為簡短問題,令學生筆答。依我淺短的經(jīng)驗,每星期上課時間,精讀如占兩小時,則所選的文章,只可限一篇,以一小時提指教材,而一小時試驗學習的所得,我覺得必須這樣切實地讀文,方能讀一篇得一篇的益。
——孟憲承《初中國文之教學》
(原載《教育與人生》第三十九期和《新教育》第九卷第一、二期合刊;后收入光華大學編《中學國文教學論叢》,商務印書館1927 年出版)
孟憲承(1894—1967),江蘇武進人,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和教育理論家,華東師范大學首任校長。主要著作有《教育概論》《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大學教育》《中國古代教育論著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