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琰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核心知識,理解學習過程,把握學科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又有合作精神、扎實基礎的優(yōu)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郭華 2016b)。
為深度學習而設計的教學應賦權于學生,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者;使知識情境化;聯(lián)結學習與真實世界的經(jīng)驗;將學習拓展至校外;激勵學生個性化學習;有目的地納入技術從而促進學習(Monica&Dennis 2016)。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首要路徑是幫助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學生成為主體的重要標志是能夠自主操作特定的對象(客體),并能從中獲得發(fā)展,而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這種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幫助學生獲得發(fā)展的對象——教學材料(劉月霞、郭華2018)。教學材料與教材上的內容不同,正是通過教學材料與教材內容產(chǎn)生聯(lián)結,教材材料最終成為內化知識的載體。因此,要實現(xiàn)高中英語深度學習,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隱性主導作用:提供易于操作的教學材料,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教學設計緊扣教材內容,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在個體經(jīng)驗與人類知識不斷轉化的同時把握學科本質,模擬社會實踐;創(chuàng)設全景視角延展課堂,促使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提升思維品質,助力他們獲得理性成長。
以《牛津高中英語》配套教材《高中英語讀本》模塊七的文章Will AI take our jobs?為課例,從體裁分析入手,從教學材料、教材內容和知識三個維度論述如何設計教學促進高中生的深度學習。
從操作行為來看,本課的教學材料分為四個部分:背景積累、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第一部分為學生在課前使用,包括四個問題和語言學知識的補充:“什么是AI?AI會取代我們的工作嗎?(為什么會或為什么不會?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么最先/最后被取代的是什么種類的工作?)AI在工作方面有什么好處?如何利用AI而不被其取代?”AI是一項新型技術,為了使學生在課前能對其有一定的了解,根據(jù)課堂內容設計了預習任務。同時,由于該文本體裁特殊,屬于“口語訪談”,因此為學生補充有關話語分析的語言學知識:合作原則(Grice 1975):數(shù)量準則、質量準則、方式準則和關系準則。第二部分為思維導圖框架,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教材文本時搭配完成。第三部分為空白訪談架構,學生運用所學進行訪談實踐。第四部分提供了四個“違反合作原則產(chǎn)生特殊會話含義的具體事例”,方便學生在課后進行探究延展學習。
【設計說明】教學材料涵蓋了課前、課中和課后任務,是串聯(lián)整個課堂的“骨架”,是學生用于自主學習的有效工具。其設計來源于“兩次倒轉”的教學機制(郭華 2016a)。教學并不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摸索、試錯,而是讓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觸和檢驗人類已有認知成果,這是“第一次倒轉”。例如,本教學材料第一部分的設計即是讓學生直面背景知識,為高速度、高難度的教學打好基礎。而為了避免“滿堂灌”,教師需要進行“第二次倒轉”,即把第一次“倒過去”的過程用慢鏡頭回放,進行慢速教學,化解難度。例如,本教學材料二、三、四部分的設計旨在協(xié)助學生通過合作和探究親身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知識、建構知識的關鍵過程,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成為社會的目擊者、歷史的見證者。
1.感悟體裁特征,個體經(jīng)驗與人類知識相互轉化
導入部分,學生通過觀看畢嘯南與李開復的訪談視頻,回答“訪談有哪些基本特點?”的問題。因為高中生對于訪談體裁有一定了解,能回答出一些特點。加之預習過程中學生接觸了“合作原則”,因此有些學生認為“訪談是一種合作”。
【設計說明】首先,訪談視頻的內容是AI,為學生補充了一定的背景知識;其次,相較于抽象的知識,這里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真實而具體的情境,便于其在感悟情境的同時聯(lián)想自身經(jīng)歷,使個體經(jīng)驗和人類知識互相成就和轉化;最后,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總結出訪談的四大基本特點:由訪談人和被訪談人組成、涉及多個話題、遵從合作原則、訪談人和被訪談人轉換話輪,為進一步理解文本的體裁特征作鋪墊。
2.梳理文本結構,掌握語篇模式
緊接著,學生默讀文章,完成思維導圖(見圖1),梳理文本結構。
圖1
根據(jù)上一環(huán)節(jié),訪談即一種訪談人和被訪談人通過話輪轉換對多個話題交換意見的合作形式。于是,要求學生按照不同話題梳理文本結構,并在每個話題中提取“問”和“答”的內容,進一步理解文本。
根據(jù)結構梳理發(fā)現(xiàn),第一個話題包含四個話輪轉換,而二、三兩個話題均只包含一個話輪轉換,以此為切入點提出問題“為何話題一中有這么多話輪轉換?Graihagh(訪談人)對Huw(被訪談人)的答案是否滿意?”學生發(fā)現(xiàn),其實訪談人對于被訪談人避重就輕的回答并不滿意,從而繼續(xù)發(fā)問。于是,師生合作總結出訪談體裁的一般語篇模式:“問題解決型話語模式”(見圖2)。
圖2
【設計說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文本的體裁,能使他們掌握相對穩(wěn)定的、可以借鑒和依賴的語篇模式,增強其理解和創(chuàng)造語篇的信心,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何亞男、應曉球 2010)。以流程圖的形式梳理文本結構,不僅使以話題為切分的結構清晰易懂,同時為語篇模式的總結作鋪墊。
3.把握內容本質,深挖主題意義
在對問答內容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訪談人和被訪談人并未完全遵從合作原則,對于第一個話題的探討不甚清楚,于是引導學生對此問題展開討論,為后續(xù)對訪談進行修正作鋪墊:“我們會失去什么樣的工作?什么樣的工作最不可能被取代?請舉例說明。”
對于話題二和話題三的分析同樣采取如上步驟(見圖3、圖4),均引導學生對于訪談雙方未講清楚的問題進行討論,深挖隱藏的主題意義:機器能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什么好處?面對AI的發(fā)展,我們如何為自己的未來作準備?
圖3
圖4
【設計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承接上一環(huán)節(jié),基于話題對內容的本質進行探究,同時,還根據(jù)文本顯示出來的“漏洞”深挖主題意義:AI的發(fā)展勢頭不可逆轉,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益處的同時,也會帶來危害,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趨利避害?我們只有作好準備,充分了解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從而提升自己的優(yōu)勢,鍛煉自己的技能,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才能合理利用AI而不被它所替代。逐步把握事物本質的過程,是學生深度加工、學會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培養(yǎng)高階思維品質的過程。
4.進行價值評價,模擬社會實踐
在對該訪談的評價中,有些學生認為“該訪談未完全遵從合作原則”,有些則認為“該訪談對很多問題的探討含糊不清”,因此大部分學生認為該訪談存在不足之處。于是,要求學生根據(jù)課堂上對文本體裁的學習及對話題和內容的探究進行模擬訪談:和搭檔合作,運用問題解決型話語模式設計三個話題,盡量遵循合作原則,并把訪談過程記錄在學案(教學材料)的相應位置。
【設計說明】學生在重新設計訪談的過程中,不僅要對所學文本的體裁特征和結構進行運用,還要加入自己對主題的思考和理解。分析評價能力得到發(fā)展、遷移創(chuàng)造意識得到加強,是一個思維品質提升的過程。同時,學生在課堂上模擬社會實踐、外化學習成果,也是學科育人的重要體現(xiàn)。
事實上,對合作原則的違反大都是故意為之,一般會擁有言外之意,本訪談也不例外。但這部分內容對于高中生來說過于深奧,于是安排到課后作為思考題。學生可以閱讀補充材料中“違反合作原則產(chǎn)生特殊會話含義的具體事例”,從而進一步發(fā)散思維,思考:“Graihagh和Huw是否故意為之?是否有言外之意?該文本是否有別的主題意義?”
【設計說明】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全景立場”,即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觀點,讓他們通過對比形成自己的判斷,發(fā)展理性思維,這樣,學生既能獲得對知識對象的深刻認識,又能發(fā)展批判性思維理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羅祖兵 2017)。不管是教材內容還是知識本身,都應該成為學生反思的對象,而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反思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他們培養(yǎng)理性的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
本教學設計中,從體裁分析入手,以文本結構為主線、以主題和內容為暗線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感悟體裁特征的過程中習得語言知識,在分析文本結構的過程中總結語篇模式,在推究內容本質的過程中探尋主題意義,在評價和運用所學的過程中促進認知發(fā)展,實現(xiàn)思維進階,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為促進高中英語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從教學材料、教材內容和知識三個維度設計教學:選擇合適的文本解讀視角,為學生提供既能自主操作,又能獲得發(fā)展的教學材料,激發(fā)其自主學習;緊扣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協(xié)助他們通過情境掌握結構圖式、把握學科本質、深挖主題意義和模擬社會實踐;創(chuàng)設全景視角延展課堂,促使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提升思維品質,培養(yǎng)其理性的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