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娜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旨在為學生繼續(xù)學習英語和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統(tǒng)一的特點;課程的基本理念為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課程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著力提高學生學用能力;完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促進核心素養(yǎng)形成;重視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豐富英語課程學習資源(教育部 2018:1-3)。
任務型教學法與英語學習活動觀相契合。寫作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部分。長期以來,國內外有關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有較多研究,而對其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研究聚焦于具體操作的較少。下面將基于《課程標準》,結合教學實例——“理想職業(yè)”主題演講稿寫作,探究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關于任務型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威利斯(Willis 1996)在《任務型學習模式》(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一書中提出了組織任務型學習的三階段模式: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huán)(task cycle)和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關于任務型教學,國內的主流觀點為:“任務”是重點和關鍵點;學習過程和任務實現(xiàn)密切相關;圍繞任務,實現(xiàn)任務目標??偠灾蝿招徒虒W就是圍繞一定的任務,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強化學生語言學習的一種科學化的語言教學方式和途徑(李秀玲 2017)。
任務型教學強調“做中學”,其核心是“用語言做事”。任務型教學法本質上倡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英語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殷雋卉2020)。
任務型教學法的運用原則包括:(1)真實性原則,即在任務設計中,任務所使用的輸入材料應來源于真實生活,同時,履行任務的情景及具體活動應盡量貼近真實生活;(2)形式/功能原則,即學生在任務履行中充分感受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的關系,增強對語言得體性的理解;(3)連貫性原則,即設計的任務在實施的過程中達到教學上和邏輯上的連貫與流暢;(4)可操作性原則,即在任務設計中根據(jù)需要為學生提供任務履行或操作的模式;(5)實用性原則,即任務的設計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互動和交流的機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6)趣味性原則,即通過有趣的課堂交際活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
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運用原則,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寫作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比如,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可以設計“理想職業(yè)”主題的寫作任務。鑒于學生經常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活動,將寫作和活動相結合,將寫作任務設計成寫一份關于理想職業(yè)的演講稿。具體寫作任務如下:
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學校將舉行主題為“I Dream to Be a/an______in the Future”的英語演講比賽,請你以此為題寫一篇演講稿,參加這次比賽。
主要內容:
(1)選擇一種你夢想將來從事的職業(yè);
(2)說明你的理由;
(3)說明你準備怎樣去實現(xiàn)這一夢想。
注意:
(1)詞數(shù)不少于100,文章開頭、結尾已經給出(不計入總詞數(shù));
(2)可適當增加細節(jié),以使行文連貫。
這樣的寫作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激發(fā)其內驅力。
任務型教學法的一般步驟為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
1.任務前作好激活準備
在學生寫演講稿之前,教師讓他們自行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鍛煉。如一名學生在課前duty report環(huán)節(jié)作了題為Interesting Jobs Around the World的匯報,介紹了Taste Tester(試味員/品嘗師)、Professional mermaid(職業(yè)美人魚)和 Cuddler(擁抱師)等職業(yè),并和同學以問答形式進行互動,激發(fā)了其他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2.任務中作好啟發(fā)指導
任務型教學法的有效應用有賴一系列任務活動的合理設計。為提高寫作有效性,教師讓學生完成學案的課前預習任務。學案為學生提供兩篇有關未來職業(yè)的范文:一篇是教師自己撰寫的,內容是關于phycologist(心理學家)的;另一篇是由前屆學生優(yōu)秀習作改編而成的,是關于lawyer(律師)的。
兩篇范文的選取彰顯《課程標準》提出的立德樹人理念,引導學生關注心理健康,同時,關注社會公平、維護正義。以讀導寫,為學生搭建寫作“腳手架”。在開展寫作之前,第一課時的任務活動如表1所示。
表1
在以上任務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以個人、同伴、小組、班級多種形式互動,參與活動,通過觀察和討論總結出文章的結構,包含三個方面:理想職業(yè)(what)、原因(why)和實現(xiàn)方法(how);文章為演講稿,運用第一人稱和一般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學生在細讀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中整理出表達理想職業(yè)、闡釋原因,以及說明實現(xiàn)方法的有用短語和句型。在規(guī)定時間內,學生獨立運用已有素材,結合自身實際完成寫作任務。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溝通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實時提供啟發(fā)和指導。
3.任務后作好評價總結
教師在第一課時結束時,對學生習作初稿進行批改。選出有代表性的習作進行掃描,并制作成PPT在講評時展示,讓學生對修改有直觀感受和認知,啟發(fā)他們從多個角度、應用多種方法修改習作。
針對日常寫作教學時間有限,以及教師批改后學生沒有時間進行規(guī)范性二次寫作的問題,基于任務型教學法開展以作文講評、展示為主的第二課時寫作。本堂課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采用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等方式對初稿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然后再次限時寫作,最終生成優(yōu)化后的習作。寫作任務全部結束后,進入演講環(huán)節(jié)。鑒于本次寫作任務體裁為應用文中的演講稿,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分享理想職業(yè),使書面表達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得到提升。
講評課的主要任務活動如表2所示。
表2
在教師用PPT展示初稿時,學生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書寫不規(guī)范、拼寫錯誤、時態(tài)錯用、結構不明晰、缺乏適當過渡、表達重復、句式單一。學生小組討論改進方法和措施,得出結論:書寫要努力做到工整美觀無涂改;根據(jù)表達內容恰當運用時態(tài);合理分段;正確使用過渡詞使行文流暢;用復合句如定語從句等代替簡單句;避免重復。
直觀感受初稿和討論修改角度與方法后,學生進行二次限時獨立寫作。一位學生被邀請在黑板上寫,便于過后師生共評,其他學生寫在教師設計打印好的作文紙上。
在本堂講評課中,學生任務完成情況較第一課時提交的初稿有明顯提高。具體表現(xiàn)為結構更加明晰、要點更加齊全、過渡更加自然、書寫更加規(guī)范、句式更多樣、情感表達也更到位。
學生寫下的未來職業(yè)有:飛行員、政府官員、教師(包括大學教師、海外中文教師、英語教師)、律師、醫(yī)生、導游、會計、民政局結婚登記員、探險家等,體現(xiàn)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在總結時,學生將夢想與努力相結合,致力于終身學習,傳播中國文化。
以“理想職業(yè)”主題演講稿寫作為例,進行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探究,其理念與《課程標準》提倡的英語學習活動觀一致。任務型教學法通過精心設計的任務活動推進教學,讓學生在“任務前”自學環(huán)節(jié)通過信息技術了解最新資訊;在“任務中”通過多形式互動,總結歸納已有語篇的體裁、結構和語言特點,合作整理有用素材,獨立創(chuàng)造生成新的語篇;在“任務后”環(huán)節(jié)通過參與多維度評價,學會修改初稿的角度和方法,進行二次寫作,提高語言表達質量。最后,學生結合書面表達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在演講環(huán)節(jié)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
總之,教師在運用任務型教學法開展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時,要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真實的寫作任務,循序漸進地開展豐富的任務活動,并采用多維度評價方式,引導學生高質量完成寫作任務,使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