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發(fā)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①這一科學論述闡明了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點和方向。黨的十九大以來,眾多專家學者針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涵、時代價值和提升路徑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涵蓋農村、社區(qū)、高校、企業(yè)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通過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和概括,有利于進一步理清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為將來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切入點。
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涵是開展相關研究的基礎和立足點。眾多專家和學者運用不同視角,立足不同出發(fā)點,通過不同研究方法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和概括,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研究視角的不同,可以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涵劃分為“內部說”與“外部說”。前者將研究組織力的關注重點放在基層黨組織內部,例如,徐丙祥認為,組織力是指黨的基層組織為實現其基本任務,將組織內部的各種要素進行調配、統(tǒng)合,從而展現出的整體合力。②后者則是將關注重點放在基層黨組織對社會的影響,例如,郝宇青認為,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是指基層黨組織依靠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精神文化活動、革命斗爭和社會變革活動的能力,包含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和貫徹能力。③
根據研究出發(fā)點的不同,可以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涵劃分為“性質論”與“目標論”。前者從基層黨組織的性質出發(fā),例如,劉紅凜認為,必須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性、組織性與紀律性,從政治高度來審視黨的組織力,將黨的組織力定義為一個“綜合概念”, 既是部分與整體的統(tǒng)一、個人與組織的統(tǒng)一, 也是對內與對外的統(tǒng)一,還是黨的領導力、執(zhí)政力與黨內組織管理力的有機統(tǒng)一。④后者則是立足于基層黨組織的使命任務,例如,高振崗認為,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是由一定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根據特定的目標任務以及在其職權范圍內宣傳上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帶領和發(fā)動群眾所煥發(fā)出來的動員力、發(fā)展力、監(jiān)督力、管理力、執(zhí)行力、知識力、戰(zhàn)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⑤
眾多專家學者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涵進行分析研究,概括起來,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兩種:“政治系統(tǒng)分析法”與“理論邏輯分析法”。趙大朋、簡皎潔在文章中運用政治系統(tǒng)分析的方法,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概括為兩個主要構成部分:一是基層黨組織適應和動員外部環(huán)境的能力,即“外在組織力”;二是基層黨組織調控和整合的能力,即“內在組織力”。⑥王同昌則從詞源學含義、黨的十九大對基層黨建的部署、黨章對基層黨組織的規(guī)定、習近平對基層黨建的系統(tǒng)論述以及基層黨建面臨的困境等方面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進行了總結,他認為,可以把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界定為: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為完成自身的任務和職責而擁有的內部有序運行、外部有效領導群眾的能力。⑦
提升組織力是新時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通過綜合分析眾多專家學者的觀點,可以從歷史維度和現實維度兩個方面對基層黨組織提升組織力的內在邏輯進行概括和總結。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性質的執(zhí)政黨,其性質宗旨和使命任務決定了其必須把組織建設作為黨建的關鍵方面,把提升組織力作為組織建設的重點。關于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的重要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中有過明確要求:“工人,首先是共產主義者同盟,不應再度降低自己的地位,去充當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隨聲附和的合唱隊,而應該謀求在正式的民主派旁邊建立一個秘密的和公開的獨立工人政黨組織,并且應該使自己的每一個支部都成為工人協會的中心和核心。”⑧這一論述不僅闡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加強組織建設的重要性,更是著重強調了基層黨組織的“中心和核心”地位。列寧則直接指出:“無產階級在爭取政權的斗爭中,除了組織而外,沒有別的武器?!雹嵩谥袊伯a黨的建設實踐中,著力提升黨組織組織力也在諸多黨的文獻中被提及。1929 年2 月,在《中央給潤之玉階兩同志并轉湘贛邊特委的信》中首次提到了組織力:“黨的無產階級基礎既如是削弱,而干部分子又因兩年來白色恐怖的摧殘損失極巨,故黨的戰(zhàn)斗力組織力雖經六次大會正確路線的指導終還未健全起來。”⑩隨后,毛澤東在《紅軍第四軍前委給中央的信》中再次提到了組織力:“我黨的戰(zhàn)斗力組織力雖然弱到如中央所云,但在反革命潮流逐漸低落形勢之下,恢復一定很快,黨內干部分子的消極態(tài)度也會迅速地消滅?!?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立足于中國共產黨建設實際,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將“組織力”這一概念引入到黨的建設中,提出要“以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來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是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和黨的建設工作實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基層黨組織進一步建設和發(fā)展的內在要求。首先,基層黨組織提升組織力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鄭琦、陶周穎指出,以行政關系為紐帶構建的總體性社會,逐漸被各類資本鏈條、社會關系影響和重塑,由此造成基層黨組織難以實現組織的全覆蓋,需要不斷提升組織力以擴展組織覆蓋的范圍。?其次,提升組織力是基層黨組織增強自身建設水平的需要。趙大朋、簡皎潔指出了組織力對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在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中,基層黨組織內在組織力弱化的結果就是:組織邊界日益模糊,難以進行有效的自我整合,無力保持組織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屬性?!?基于此,需要基層黨組織堅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不斷提升自身建設水平。最后,提升組織力是增強基層黨組織社會治理能力的需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黨委領導置于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首位,突出了黨委領導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構建了社會治理的基本格局。龔云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概括為“政治領導力,組織覆蓋力,群眾凝聚力,社會號召力,自我革新力”?等六個方面,并對其分別展開論述,將研究視角集中在基層黨組織有效參與社會基層治理,為構建和完善社會基層治理格局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切入點。
基層黨組織提升組織力要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工作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當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存在虛化、弱化和邊緣化的傾向,眾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通過對相關論述進行梳理概括,發(fā)現基層黨組織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三個方面。
政治功能弱化是基層黨組織建設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造成組織力虛化、弱化和邊緣化的關鍵因素之一。徐丙祥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政治組織,政治功能是其主要功能?,F階段一些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不強,與新時代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王同昌認為,部分基層黨組織開展黨內政治生活不及時,隨意性強;缺乏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思想自覺和實踐自覺;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等問題。?江家城、寇清杰則認為,“在市場化浪潮的影響下,部分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逐漸弱化,未能處理好政治工作與業(yè)務工作之間的關系?!?無論何種表述方式,以上學者均將政治功能弱化作為當前基層黨組織存在的嚴重問題之一,事關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和黨的執(zhí)政根基。
“我們黨是由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堅持推動組織建設,優(yōu)化組織體系是基層黨組織充分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作用的關鍵所在。當前,基層黨組織在組織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組織基礎不夠健全。例如,張晉龍指出,有些機關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設置未嚴格落實相關黨內法規(guī)的要求;有些機關基層黨組織制度建設虛化,制度落實不夠徹底;有些黨支部活動開展不夠規(guī)范,組織活動創(chuàng)新不足。?第二,黨員管理不夠嚴格。李海霞從領導班子和普通黨員兩個方面闡述了黨員管理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影響。她指出,黨支部組織管理主體掌握組織力輸出大局,通過一定的技能和途徑將黨支部組織目標轉化為組織行動,帶動黨支部成員實施組織規(guī)劃,輸出組織力;黨支部組織管理客體影響組織力輸出強弱,直接影響實踐活動能否趨同于黨支部發(fā)展目標,決定著黨支部凝聚組織合力的大小。?王同昌直接指出:“在教育管理和監(jiān)督黨員方面,某些基層黨組織沒有盡到應有的職責,突出表現在對普通黨員缺乏教育管理和監(jiān)督,黨員不能發(fā)揮應有的先鋒模范作用?!?第三,領導體制不夠通暢。關鍵在于基層黨組織的領導體制與行政領導體制之間的協同配合問題,歸根到底是基層黨建工作與業(yè)務工作的融合發(fā)展問題。徐丙祥指出:“部分基層黨組織在本單位的領導體制尚未完全理順,存在著與行政組織關系緊張,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不明顯,政治功能發(fā)揮不充分的問題?!?
“黨的作風,是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的重要體現,代表著黨的形象和精神風貌?!?基層黨組織的工作作風不僅影響著基層政治生態(tài)和工作環(huán)境,更是關系到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當前,基層黨組織在作風建設上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黨內政治生態(tài)。江家城、寇清杰將“四風問題”列為基層黨組織存在的突出問題,他們指出,“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基層社會的末梢,有種‘遠在天邊’的感覺,這也使得基層黨組織‘四風’問題還較為突出。”?另一方面,群眾工作?;鶎狱h組織的工作作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王可園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研究對象指出,就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來說,“內部不和”必然造成外部乏力,基層黨組織內部組織力缺乏,就很難提高自身的群眾組織力,使得農民對黨的認同出現問題,動搖黨組織在農村社會中的“領導核心”地位。?
黨的十九大以來,眾多專家學者和不同領域的基層黨組織針對有效“提升組織力,突出政治功能”展開了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重大理論成果和豐富實踐經驗。通過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和歸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突出政治功能是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點。董艷芳指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表現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帶領黨員履行黨員義務,行使黨員權利,發(fā)揮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她將強化政治屬性、突出政治引領和堅守政治擔當作為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領導力的三個關鍵要素。?肖霜將突出政治功能概括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主張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首先,強化系統(tǒng)思維,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其次,要廣泛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普及教育;最后,嚴肅基層黨組織黨內政治生活,增強其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和戰(zhàn)斗性。?鄭琦、陶周穎則將提升思想引領力作為突出政治功能的關鍵并提出:一要突出政治教育;二要確保黨的思想在人民群眾中貫徹落實;三要增強在各領域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確保其有效發(fā)揮領導作用。?
構建健全完善的組織體系是保證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傳達落實到基層的關鍵。一是要加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班子建設。王同昌指出:“實踐經驗表明,一個基層黨組織是否有組織力,同是否有堅強的帶頭人直接相關”,他根據基層黨組織的實際情況將帶頭人分成三類,并分別提出了選拔帶頭人的標準和要求。?任小艷、傅佩繕提出了領導干部工作提升周期的五個階段:正常運行階段、洞察變化階段、機制創(chuàng)新階段、貫徹落實階段、良性運行階段。?二是要嚴格黨員隊伍教育管理。艾倫·韋爾認為:“一個政黨正式黨員數量、黨內積極分子數量以及這些人對政黨支持的強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政黨的強弱?!?針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孫會巖提出,運用智能技術為基層黨員教育管理提供新途徑。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時代,智能技術推動教育管理的主客體不斷被‘算法化’與‘技術化’,為區(qū)域與行業(yè)分散的黨員參與教育管理提供了機會?!?三是要有效落實各項組織生活制度。龔云指出,要把黨的組織生活作為查找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作為鍛煉黨性、提高思想覺悟的“熔爐”,通過嚴格執(zhí)行黨的組織生活基本制度,不斷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zhàn)斗性,堅決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娛樂化、庸俗化傾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并將黨的領導放在首位,凸顯了新時代黨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關鍵地位。著力增強治理能力是基層黨組織提升組織力的外在指向,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的重點所在。馬麗指出,基層黨組織組織力與政治功能的強化,可以很好地解決執(zhí)政黨所關注的兩大社會治理核心問題:一是政黨組織動員社會的能力問題;二是基層社會的政治信任問題。?鄭琦、陶周穎提出,要通過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社會號召力?!盎鶎狱h組織只有不斷地強化服務群眾的意識,提升服務群眾的本領,才能在新時代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群眾牢牢團結在黨組織周圍?!?王同昌指出:“基層黨組織要實現對群眾的有效領導,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領導群眾認真完成黨中央對基層工作的部署;二是逐步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時對群眾進行政治教育?!?周知民提出:“基層黨組織作為基層治理的領導者,必須提升引導帶動各類基層組織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水平,在深層次激發(fā)基層組織治理的活力,把人、地、物、事、組織等基本要素統(tǒng)領起來,整合多元,化解各類矛盾。”?趙大朋、簡皎潔則將治理能力概括為社會組織力,指出提升社會組織力要通過兩個方面:“一是基層黨組織能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實現自身對外部環(huán)境的有效嵌入;二是基層黨組織能夠有效作用和影響外部環(huán)境,不斷強化自身對于外部環(huán)境的引導和動員能力?!?
黨的十九大以來,眾多專家學者站在時代前沿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立足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實際,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導下,對基層黨組織“提升組織力,突出政治功能”的建設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從縱向來看,研究涉及政黨組織力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理論內涵、現實困境和路徑選擇;從橫向來看,研究范圍涵蓋農村、社區(qū)、高校、企業(yè)等多個領域,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對鞏固黨的執(zhí)政根基,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自身建設水平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然而,通過對研究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可發(fā)現當前針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研究尚存幾點不足之處:
一是對基層黨組織社會治理能力的研究不夠深入。當前,學術界相當一部分學者將基層黨組織的社會治理能力簡單地概括為有效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其實質上是對基層黨組織的職能使命把握不準。《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五章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對基層黨組織的基本任務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要始終堅持以此為依據,立足于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實際,以社會治理體系為載體,對基層黨組織的社會治理功能進行深入分析,對基層黨組織如何有效嵌入社會治理格局進行路徑探究,不斷擴展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有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這也是維護基層社會安全穩(wěn)定的重要舉措。
二是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評估體系研究不夠深入。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只有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例如,齊衛(wèi)平、金江峰從組織覆蓋、工作覆蓋、制度覆蓋、功能覆蓋和功能替代率等五個方面及其基本考核項目與具體指標的角度展開了論述。?張晉龍?zhí)岢隽私∪M織力評價體系的三個標準,即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規(guī)范性、制約性與指導性相統(tǒng)一,評價過程和結果運用相統(tǒng)一。?評價標準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是工作開展的目標和方向,是健全和完善獎懲機制的基礎??茖W完善的評價體系有利于指導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開展。要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依托黨內法規(guī)文件的規(guī)定,并充分結合基層工作實際,制定出科學、系統(tǒng)且具有操作性的基層黨組織組織力評估體系。
注釋:
①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
②?? 徐丙祥:《新時代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思考》,《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 年第4 期。
③ 郝宇青:《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政治邏輯》,《行政論壇》2018 年第1 期。
④ 劉紅凜:《黨的組織力的內外向度與政治意蘊》,《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9 年第4 期。
⑤ 高振崗:《新時代黨的基層組織提升組織力的理論探源與實踐路向》,《探索》2018 年第2 期。
⑥?? 趙大朋、簡皎潔:《論新時代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涵與建設路徑》,《社會主義研究》2019 年第5期。
⑦?? 王同昌:《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內涵與提升路徑》,《理論學刊》2019 年第6 期。
⑧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⑨ 《列寧全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
⑩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五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 年版。
? 《毛澤東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 鄭琦、陶周穎:《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在邏輯及實踐路徑》,《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 年第1期。
?? 龔云:《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 年第11 期。
?? 王同昌:《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面臨的挑戰(zhàn)及路徑選擇》,《中州學刊》2018 年第8 期。
?? 江家城、寇清杰:《新時代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涵解析、生成邏輯與提升路徑》,《黨政研究》2019年第4 期。
?? 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編:《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機關黨建重要論述(修訂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年版。
?? 張晉龍:《新時代機關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理論邏輯與提升路徑》,《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9 年第 6 期。
? 李海霞:《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力構成及其影響因素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9 年第11 期。
? 王可園: 《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困境及出路——基于“結構—過程—文化”視角的分析》,《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1 期。
? 董艷芳: 《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著力點》,《紅旗文稿》2018 年第23 期。
? 肖霜:《邏輯、價值、實踐: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與組織力關系的三重維度》,《理論導刊》2019 年第7 期。
? 任小艷、傅佩繕:《動態(tài)能力、微觀能動主體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提升》,《黨政研究》2019 年第5期。
? [英]艾倫·韋爾:《政黨與政黨制度》,謝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 孫會巖:《人工智能時代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創(chuàng)新研究》,《探索》2020 年第2 期。
? 馬麗:《黨的領導與基層治理:嵌入機制及其發(fā)展》,《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 年第1 期。
? 周知民:《“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鍛造堅強戰(zhàn)斗堡壘——習近平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要論述研讀》,《長白學刊》2019 年第6 期。
? 齊衛(wèi)平、金江峰:《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密度與功能密度——兼論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評估體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