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
體味淳樸簡單的生活節(jié)奏,感受“原生態(tài)”的自然力量,似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就像以拍攝自給自足、古樸田園風格的短視頻,跨越文化障礙,迅速火爆全球的李子柒,人們之所以對她喜愛有加,好評爆棚,就在于她完美地展現了一種“遠離城市喧囂,守拙歸園田”的“樂活族”的生活狀態(tài)。
樂活族是一群追求健康和可持續(xù)性生活方式的人們,他們所秉持的一種貼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態(tài)度令人關注與向往,是一種反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生活理念。那么,他們追求著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了解下。
樂活族是后物質主義時代的產物。1998年,美國社會學者雷·保羅提出了“樂活”的概念。他認為,人們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huán)境責任,倡導保護環(huán)境并實踐著向自然靠近、向身心解放靠近的生活方式。這是西方后物質主義時代所追求的生活價值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經濟得以恢復并迅速發(fā)展,人們占有物質財富的欲望快速增長,出現了一種以消費為基礎的快樂尋求方式,即物質主義。物質主義是一種強調擁有金錢、聲望和形象等外部目標的重要性的價值觀和信念。物質主義取向的個體,重視經濟的成功、財物的擁有、良好形象的樹立和高社會地位的獲取,并且視經濟成功比其他人生目標更重要,忽視社會責任,缺少公德行為。
在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具有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人表現出四個特征。一是重視財物。物質主義者重視財物以及獲取財物的途徑,將物質獲取和占有視為生活的重心和目標??释呤杖胨剑匾暯洕踩?,較少注重人際關系。二是以自我為中心。物質主義者認為物質高于一切,注重保留資源和財富,不愿給予他人或與人分享資源,常常顯得更為自私,且忽視社會責任與公共利益。三是追求奢侈生活。物質主義者追求豐富、奢侈的物質生活,炫耀華麗生活,不喜歡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他們更關注現代技術,依賴高科技生活,對于自然或環(huán)境中的事物漠不關心。四是生活滿意度低。相比于非物質主義者,物質主義者顯得對生活更為不滿意,消極情緒更多。雖然追求財物是物質主義者認為獲得幸福感的方式,但現實并非如此,因為無止境的物質欲望以及喜新厭舊的生活方式令他們永遠得不到滿足。
對于物質資源相對富足的樂活族來說,他們有著反物質主義者的生活價值取向,鄙視炫耀、低俗、自戀式的生活追求,探索自然、高雅、自由的清新生活境界。
在現代化高速發(fā)達的美國,生活著一群與現代世界隔絕的阿米什人。他們拒絕現代化的各種設施,一直過著簡樸、原生態(tài)、自給自足的前現代生活,低欲求,無浪費,他們崇尚自然、和諧、自立與勞作。突然有一天,城市人發(fā)現這可能是我們現代人類社會久違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卻體現了自然與人和諧共處的關系。
最具爭議的網絡紅人李子柒,向大眾展現了一種自然主義的田園生活畫面,不僅給人以生活美感,更引發(fā)了人們對生活狀態(tài)的現實思考。她所營造出的田園牧歌式的自然主義生活狀態(tài),火遍全球,令疲憊奔波于城市生活的職業(yè)群體所向往。李子柒傳播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很多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狀態(tài)。這種文化價值的傳播與樂活族的生活理念相吻合,實踐了一種愛健康、愛地球的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雖然阿米什人和李子柒向我們展現的生活令人向往,但其現實可行性卻很低。被城市喧囂所污染的職業(yè)人,依然力圖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實踐著環(huán)保主義的理念,崇尚著自然界的規(guī)則。疫情期間,在人類減少室外活動的狀態(tài)下,我們看到了自然界也在復原——稀有動物的出現,植物生長的茂盛,河水清凈的流淌,天空變得越來越藍。
回歸自然成為人們保護地球的一種期盼,樂活族追求自然主義的境界被更多人所認可。
美國自然主義的早期代表作《嘉莉妹妹》是西奧多·德萊塞的小說,反映了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自然主義和消費主義所展示的社會圖像。小說描述了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生產型為主向消費型為主的社會轉型特征,炫耀性消費成為社會時尚。作者敏銳地洞察到極端物質主義給人們埋下了悲劇性結局。這部小說引發(fā)了人們對物質與精神追求的討論,其中也涉及物質主義與幸福的關系問題:當你名利都得到時,未必得到幸福。嘉莉妹妹對物質的貪欲是造成其悲劇人生的基礎。
物質主義者追求物質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獲得快樂、幸福和成功。那么物質主義者得到他們真正想要的快樂與幸福了嗎?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不論性別、年齡還是收入,無論大學生、商學院學生還是企業(yè)家等不同類型的群體,物質主義者總是伴隨著低幸福感。也就是說,雖然物質主義者因獲得財物而有了短暫的快樂感受,但是他們無止境的獲取心,會帶來不滿、焦慮等消極情緒。所以,高物質主義價值觀者的人生不幸福。
然而,樂活族追求的是心理滿足感與自由感,不會被物質金錢利益捆綁。他們追求的真實體驗的幸福感,是一種快樂、和善、自由的穩(wěn)定狀態(tài)。樂活不應是回避社會、逃避苦難的借口,而是真正實現和諧、愉悅、善良、勤奮的人格功能。
如何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健康心理品質的塑造很重要——不為功名所拖累,不讓比較所煩惱,不在貪欲中沉淪;超越自我,惠及他人,奉獻社會。 (編輯李君)